..續本文上一頁,但是煩惱也不能太熾盛。煩惱障,煩惱即是障礙,就是說你佛號現前的時候,你在還沒有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之前,你不能有貪煩惱、瞋煩惱的活動,否則它會障礙你,它會構成你跟彌陀本願中間的一道牆。所以我們有般若波羅蜜來調伏煩惱,也是有需要的。前面是針對業力,這個是針對煩惱,這兩科都是一種增上緣的力量。
乙五、臨終開導,助成往生。前面的乙二、乙叁、乙四是約著平常的修持,這一科是「臨終開導」,我們如何借著臨終的開示跟引導,來幫助我們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一科是透過印光大師的開示,我們能夠做好臨終的關懷,怎麼樣爲自己准備臨終,怎麼樣爲衆生作臨終關懷,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我們這學期就
以這五科來探討《印光大師文鈔》。這五科的一個會歸處,就是達到臨終的正念,依止這個目標,開示這五科,這是甲二的正文。
再看甲叁、結勸,結示勸修。我們最後以印光大師的一段開示,作爲我們淨土修行的一個總結。這是我們的一個主要的內容。
我們看今初,先看甲一前言裏面的第一科、「作者略史」我們先介紹這個說法主。我們對說法主有信心,有認識,我們再研究他的法也容易相應。學人根據《印光大師文鈔》的內容,把它會歸成五科來跟諸位說明印光大師的略史。第一科是「舍儒出家」,我們看內容。
甲一、前言
乙一、作者略史
舍儒出家—師諱聖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陝西合陽趙氏子。幼隨兄讀儒書,頗以聖學自任,和韓歐辟佛之議。後病困數載,始悟前非,頓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緣熟,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華洞寺道純和尚出家,時清光緒七年辛巳歲也。
這是印光大師他出家的因緣。我們分成叁段,先看第一段介紹印祖的身世。「師諱聖量字印光」。這個「諱」,就是一個回避的意思。我們出家人有內號跟外號。這個內號,就是所謂的印光大師講的「聖量」,一般的內號只有自己的師長,還有國王才能夠稱呼你。我們一般同參道友是應該稱外號,就是字「印光」。所以這個聖量要加一個「諱」,就是我們要盡量回避去念大師的內號,這是尊重的意思。
「別號常慚愧僧」。前面的聖量跟印光,是師長所給的。這以下是印光大師他自己取的一個別號,叫「常慚愧僧」。我們解釋一下「常慚愧」這句話。這句話,對印光大師整個修持有很大
的影響。先解釋這個「慚」跟「愧」。「慚」在《百法》上說:「依自法力,崇重賢善」。就是說,我們依止我們自心的力量。「自」自己的自,自心的力量。「法」就是教法。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以一種尊重心,尊重自心,以及尊重教法。我們由于尊重我們的自心,以及尊重教法的緣故,使令我們能夠「崇重賢善」,能夠推崇尊重賢善的人,這個叫做「慚」。換句話說,我們一個修行人,看到有些人:哎呀!這個人能夠誦《法華經》、誦《華嚴經》,這個人待人處世老實厚道。如果我們內心當中嫉妒,甚至于排斥他,這就不是崇重賢善。或者我們有些人,看到這些人有功德,他也無所謂:哎!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事。他一點都不在乎,這樣子也不是崇重賢善。所以這個「慚」,就是我們對于有賢善的人或事,內心能夠真誠的推崇、很尊重。雖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內心當中,我推崇你、我尊重你,這個就是「慚」。其次「愧」,就是「依世間力,輕拒暴惡」。就是說我們依止世間的譏嫌,來輕拒暴惡。我們看到一些暴惡的人士,我們內心要輕視他,來排斥他。輕拒,拒絕的「拒」,輕拒暴惡。爲什麼我們這樣做呢?事實上,我們的煩惱深深的愛著這種暴惡的事情,但是我們爲什麼願意去拒絕他呢?因爲依止世間的譏嫌,因爲我這樣子做,人家會譏嫌我,我是一個比丘、沙彌,我有護戒的善神在我的旁邊,護法神他有神通力!他有他心通!他看到我這樣子的行爲、這種念頭,他會譏嫌我:你看某某比丘!受了比丘戒,還起這個念頭。我們就是依著這個世間的譏嫌,使令我們不敢去造惡,乃至于內心當中看到暴惡的事情,內心産生輕視跟排斥,這個就是「愧」。
在《百法》上說,我們在所有的善心所當中,我們剛開始學佛,第一個生起的是信心。這是善心所第一個。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夠進入到佛法,才能夠做佛弟子,「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你有信心以後,第二個要生起的就是慚跟愧。這個意思就是說,
我們在佛法當中來忏除罪障、積集資糧,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這是一種長時間的熏習。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是有慚跟愧,對于善法的推崇,對于惡法的排斥,才能夠使令我們慢慢能夠斷惡修善,所以這個慚愧也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師又加一個「常」,這個常就是恒常相續,這是不容易。我們凡夫遇到逆境的時候,我們偶爾會生起慚愧心,但是我們一順境的時候,就會把慚愧心的心所給忘掉。但是印光大師「常慚愧」,他不管是順境逆境,乃至于盡形壽,內心當中慚跟愧的心所恒常現前,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這是印光大師他以這個法號來自我期許,叫「常慚愧僧」。就是說「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我的心態是怎麼回事呢!「觀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識,這樣子呢,我們這種心情,很容易使令我們的惡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這個就是慚愧的功德。
「陝西合陽趙氏子」。這是講他的身世,陝西省合陽縣趙氏的兒子,這個姓趙。「幼隨兄讀儒書,頗以聖學自任,和韓歐辟佛之議」。這一科,是講他幼年的學習情況。他小的時候,跟隨他的兄長讀儒家的書籍,「頗以聖學自任」,就是很有心得。這個聖學是指儒學。「自任」,就是自我期許。就是說「孔子十五而志于學」,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做一個君子,從最初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于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利他。當初的印光大師也是這種境界,「頗以聖學自任」,立志要做一個君子來自利利他。但是呢,「和韓歐辟佛之議」,他就是受了韓愈、歐陽修的辟佛,這個「辟」,就是駁斥,反駁、排斥,對于佛法的這種議論。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儒學,蕅益大師說:五乘格之,僅屬人乘。要以「五乘格之」,這個「格」,格物的格,就是以五乘的標准來衡量,就是屬于人天乘。換句話說呢,儒學所诠釋的是一個人天的因果。人天的因
果在整個佛法當中,它是一個基礎,而佛法是廣泛的探討十法界的因果,更廣泛了。但是如果我們在人天乘當中産生執著以後,可能會對于更高深的境界,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産生懷疑,甚至于毀謗。所以就有這個問題,産生「辟佛之議」。印光大師當初也沒有接受佛法,也受了這個影響,就造了謗法的罪。
「後病困數載,始悟前非,頓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緣熟,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華洞寺道純和尚出家,時清光緒七年辛巳歲也。」後來,謗法是重大的罪業,就花報了,那就是「病困數載」。病困數載以後呢,這個病苦的刺激,哦!啓發他過去的善根,所以我們這個善根,生生世世是不會退失的。這個時候他的善根,雖然他沒有接受佛法,但是他內心當中的善根,因爲苦的刺激,他怎麼樣呢?「始悟前非」。覺悟做這個不對,不應該毀謗佛法。這個時候呢,「頓」,馬上革除這種謗法的相續心,就起忏悔心,把這個相續心給消滅掉。乃至于二十一歲就出世的善根成熟,就跟終南山南五臺蓮華洞寺道純老和尚出家,那個時候是在清朝「光緒七年辛巳歲也」。這個是說明印光大師在年輕的時候,他是怎麼樣由儒學而出家的因緣。再看第二段「歸心淨土」。就是他出家以後的情形。
歸心淨土—師生六月即病目,幾至喪明,後雖痊愈,而目力已損,目稍發紅,即不能視物。受具戒時,以師善書,凡戒期中所有寫法事宜,悉令代作。寫字過多,目如血灌,因此目疾,乃悟「身爲苦本」。
這是第一段。印光大師在出生六個月的時候,就有眼睛的毛病,乃至于幾乎是喪明,幾乎完全看不到。後來經過治療,慢慢的有好轉,但是目力已損,雖然好,但是這個眼睛很脆弱。怎麼個脆弱法呢?「目稍發紅,即不能視物」,只要眼力用的太過疲
累,一發紅眼睛就看不到了,就有這個毛病。他出了家,受具足戒以後,「以師善書」,印光大師的毛筆字寫得很好,所以凡戒期中所有有關寫字的事情,這個戒壇就請他來做,寫戒牒、寫超度名單等等。後來,寫字的時候寫得太多了,眼睛用的太厲害,「目如血灌」,就是眼睛充血了。這個時候,「因此目疾,乃悟身爲苦本」。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身爲苦本」,在修淨土法門,這個思想太重要了!我們一個功德的成就,他的根本法門就是你的內心的一個意願,你積聚再大的功德,如果你不想改造你現在的生命,那個功德是沒辦法去成就的。換句話說,我們要不能夠覺悟這個苦,這個叁界的果報是苦,你很難去解脫這個叁界果報的束縛,很難!
念佛也是這樣,你念了很多的佛號,你的佛號的念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你能夠專心的在佛號當中,「專一安注,相續安注」,而且你能夠花很長的時間去修習這個佛號,但是你內心當中,深深的愛著你這個叁界的果報,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因爲你那個念佛的力量,並沒有引導到淨業的地方去,變成人天福報。所以這個馬車,前面那個馬是最重要的,你的速度跑得再快,這個馬車方向有錯誤就完蛋了。所以這句話「身爲苦本」,我們在下一科會比較詳細的解釋,這個地方簡單的說一下,這個苦谛,要以淨土法門來說就是厭離娑婆,要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這種願力。就是說我們要觀察,我們有時候我們這念心,不要老是隨順過去的思想,這種邪知邪見,我們要觀察所謂的「觀受是苦」。就是說,觀察我們所領納的叁界的正報跟依報都是苦的,包括…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