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之苦,而这所有的八苦是依止我们的正报而有。我们为什么会有老病死呢?就是有身体,你在三界里面,你要是阿罗汉,他无生!他根本三界他不得果报,你这个苦从哪里生起,那个苦没有一个依止处!所以,你只要在三界里面
得一个果报,就表示说你这一期生命,有无量无边的苦会从你的身体生起来,这个就是苦谛。所以身是苦本,我们一个净土人,我们就是依止这种的思想,我们不要再去受一个三界的果报,我们愿意到极乐世界去受一个极乐世界的意生身,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他也从这个地方觉悟到「身为苦本」。
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印光大师前面是一种愿力。这以下是讲他主要的修行径途。「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在戒期当中,他除了参加戒期的活动、写字以外呢,他就专念佛号。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一下,印光大师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一本重要的著作,就是《龙舒净土文》,王龙舒居士的,这本书对印光大师有很大的启发。这个时候,他对净土法门信心生起来了,就专念佛号,所有的法门都放下了,一心的念。一句弥陀念、诵、听,念这句佛号,念到什么境界呢,这以下说了。「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念到这种功夫,晚上睡觉,大家都睡了以后,他起来,就是心于佛号专一安注;心于佛号相续安注,乃至于在写字的时候,身体在写字,内心也不离开佛号。这个时候的念力很强,即使不是一心不乱,至少功夫成片,就是他那个佛号的力量,不是很容易破坏。我们的念力薄弱,我们佛号一举起来,稍微有一点昏沉,稍微有一个掉举,佛号就断掉了,这个忘失所缘,这个念力薄弱。但印光大师他不是,写字的时候,那个佛号的念力还能够相续,这也是一个功夫,功夫成片。
「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这念佛的功夫,能够摄身,还能够支持,乃至于「及写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念佛,他眼睛也没有去治疗,就把这个眼睛给治好了,所以有一点宗教体验,也是不错!从此以后,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解」,我们要看看一些文字的记载,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净土的信心,哦!我了解净土法门,但是这个地方的「解」,就是有更深的意义了,就是「胜解」。就是他有一种坚定不可破坏的理解,理解什么呢?念佛功德真实不可思议。这个地方我们说到了,后面还会说到,这个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法门,我们说过它是一个自力跟他力的感应道交的法门,从我们自身这方面的力量来说,一句弥陀念诵听,就是你那个念力,念力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念心呢?心能造业,心也能够转业,这个心力不可思议。就着佛这边来说,就是我们所念的名号的功德,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所以讲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当然是现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这次体会以后,「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完全以净土为归属,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是讲印光大师他归心净土的因缘,从最初的觉悟身为苦本,乃至于到念佛。
再看第三段「老实修行」。印祖后来的修行,我们分成二段。 先一个总说,再结示。先看总说,「师修净土,久而弥笃。」这是一个总说,印光大师修净土。有些人修净土以后,他修一修就退转了。但是印光大师他不是,「久而弥笃」。随着时间越久,这个佛号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坚强。这个「笃」就是真实,越加的真实。是怎么个真实法呢?这以下分二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老实修行—师修净土,久而弥笃。二十六岁,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乃辞师前往,三载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犹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
这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入众参学。印光大师是二十一岁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师长而住。到二十六岁以后,他就到外面去参学,而在当时有一句话说︰南有高旻,北有红螺。在这个大陆当中,南边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参禅的地方,这个道风最好。北方呢?是红螺山资福寺。就是十二祖彻悟大师的道场,不过那个时候彻悟大师已经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风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师就仰慕这个道风而来,到了这个净土道场去,这个时候就拜辞了师父,在那个地方又住了三年。这三年当中,他最初的六个月是做行堂,他还没有进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时间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这三年当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读大乘经典。这个大乘经典也是很重要,我们要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的。你有这种菩提心跟正知见,你念佛才有力量,这也是有需要。研读经典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由是深入经藏, 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这个时候「深入经藏」,不过印祖的深入经藏,我们从《文钞》来看,他主要以天台宗为主。你看他的《文钞》,很明显,他的若教若观都是依天台。「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实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选择「径路」。,这个「径」, 就是直截了当而不弯曲,直直的。在整个成佛当中,有些人是从这个地方去弯一个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乃至于理事无碍。
这个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这当中总共是花了五年的时间,亲近红螺山资福寺,这个是在大众的参学。再看到第二个影响他这一生的因缘。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凡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他在红螺山前后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以后,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在那个地方等于是阅藏经,前后有多久呢,凡三十余年。这个三十余年当中,他坐了二期的闭关,有六年的时间闭关,前后是二期,一期三年。在那个地方他也讲一部经。印光大师一生很少讲经,但是他讲一部经,讲什么呢?他就讲《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讲过一部,后来就没有,我在《文钞》的记录里面,就没有看到他有讲经的情况,有三十余年在那个地方自修。「终清之世」,乃至于清朝的结束。「始终韬晦」,这个地方很重要,从始到终都是韬光养晦。这个「韬」是隐藏 ,把我们的功德隐藏起来,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晦」是昏暗,我们表现出来一副没有修行的样子,表现出一副很平常的样子。怎么表现?「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也不愿意人家知道他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对我们自己的要求,如果说我们只想散散乱乱的持戒修福,那当然就不讲了,我们就是祇喜欢一个小小的境界,我们就很满足了,当然这一生就是这样子,一天过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今生成就大功德,这件事情,「息诸缘务 一心行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还没有成就坚固之前,你万缘都要放下。你看印光大师凡三十余年,
始终韬晦,不是三年,是三十余年,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件事也是他以后能够影响很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这个基础是打下来的。我曾经听一个老和尚说,他说学佛,不是一个短跑,而是一个马拉松。就是说,你刚开始跑很快,这不一定哦,它不是百米赛跑,它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一个马拉松,看谁有耐力,这个恒常心,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余年。这是印光大师他从最初的参学,到最后的专修,总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时间。后来他就在六十八岁的时候离开普陀山,创建了灵岩山寺,六十八岁到灵岩山,八十岁往生。不过他到灵岩山以后,他等于是一个幕后的住持了。
我们再看印祖的「弘法利生」。前面的是印祖的一个自修的情况,这一科是讲到他怎么样来弘法,怎么样利益众生。先看第一段,先讲他弘法的内容。
弘法利生—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 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实事真理,谆谆教诲,令人深生憬悟,以为立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他弘法的一个开示的内容。当然印祖他不再是自利,经过三十余年的自修以后,他就是开始教化众生。「耳提面命」, 对众生的开导,是「本诸经论,流自肺腑」,从文字上 他是完全依止经论,我们看印祖《文钞》,很清楚,字字都是有天台宗的根据,没有说他自己想出一个方法来,没有这件事情。从内心当中「流自肺腑」,这个肺就是肺脏,腑就是
我们的心脏,从我们的内心当中,真正的大悲心表达出来,叫做流自肺腑。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文钞》,有一个感觉,就是印祖的口气非常的强硬,他讲话的口气,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中间没有任何的调味料,没有任何客气的人情味,都没有。你不对,他就说你不对,你对,他就赞叹你对,他不管你是富贵的一家,他不管你,他很清楚的把这个是非善恶划出一条线出来。所以古人不把佛法当人情,你不对,他就喝斥你,你对,他就赞叹你。他虽然严格,但是他这个严格的背后,是流自肺腑,他是为了要利益你,为了要帮助你进步。所以「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不管你是富贵的、或是下贱的,或者你是一个有学问道德的贤人、或者是没学问的人,男女老幼,只要你来请益,他对你的开…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