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18

  ..續本文上一頁個地方就是有希望出現,「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沒關系你是個苦惱衆生,但是你能夠憶念祂的名號,然後求生佛國,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其人臨命終時,佛必」,這個「必」就是必定,絕對是,一定會出現,「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就是他力的可以,前面是講自力的不行,這是他力的可以。這個地方的內涵是相當重要的!這個信心歸依的功德沒有成就,蕅益大師講「信願不具足」,你佛號念的「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亦無得生之理」。爲什麼?因爲淨土法門是個他力門,你往生不是靠你的力量,而是靠你這一念歸依的心跟你的念力,所以這個信心太重要了,站在一個他力門的角度,這個歸依的心很重要。

  我們看附表第四,把這個歸依的內涵,就是印祖的思想再加以開展。這個地方,大家要好好聽,這個淨土法門,這個地方在整個修行上,有很重要的關鍵性。

  我們對于這個信心,這歸依的理論跟修行,分兩段:第一個、依緣起正理明歸依之義。先講理論;第二個再講「正示歸依之修行方法」。先看理論。

  附表四 — 一心歸命 —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一)依緣起正理明歸依之意

  《薩婆多論》雲:「以叁寶爲所歸,所歸以救護爲義。如人獲罪于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勑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衆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過,歸向叁寶,魔無如之何!」

  先說明這個叁歸依的意義。《薩婆多論》上說,由救護的思想說,「以叁寶爲所歸」,我們修行人要抉擇世間的五欲,世間的五欲這個財色名食睡,它的真實相是不淨、是苦、是無常、無我的,不是我們歸依處,它是一個苦惱的境界,什麼是我們的歸依處呢?佛、法、僧叁寶,這是一種真實功德。爲什麼要歸依呢?「以救護爲義」。因爲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歸依佛法僧叁寶,它能夠在我們的生死苦海當中,做我們的救護,這一切的外道都做不到的。所以只有叁寶是我們歸依處,因爲只有叁寶能夠救護我們,從苦惱的此岸到安樂的彼岸,這個是說明我們要歸依的主要意義,就是它能夠救護我們。

  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如人獲罪于王」。有一個人,當然這個人就是顛倒,他就是頭腦不清楚了,頭腦不清楚,他跑到了一個惡國王的國界裏面,這個國王有大勢力,這個國王偶爾也會給他一些快樂的境界,但是他多數的時間,都使令這個人苦惱,多數的時間,就是「獲罪于王」,被這個大勢力的國王給控製住了,經常就是過一些苦惱的日子。這個人有一天他覺悟了,他覺得這個地方的確是苦惱,應該要離開,怎麼辦呢?「投向他國以求救護」,他從善知識的口中,知道有另外一個國界,這個國界國王的勢力比這個更大,那個國界種種的安樂、清淨的安樂,所以他就准備要投向他國以求救護,這是第二點,內心有點覺悟了。

  「彼王勑言,汝求無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對方的國王就告誡他說,「汝求無畏,以投我者」,你要投靠我是沒問題的,好,我這個大悲心,不抉擇任何對象,但是有一個條件,「莫出我境 莫違我教」,你不要離開我的國土,不要違背我的教,在我國土當中,不要違背我的教,我決定能夠救護你,使令那個惡國王,他不會再抓你回去,我跟你保證,必當救護。這是講出了一個譬喻。

  「衆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過,歸向叁寶,魔無如之何!」我們衆生的境界就是這樣子的,無量劫來「系屬于魔」,但是我們這一念心,自己是作不了主的,我們的生命是誰作主的呢?是煩惱作主的。你看看世間人就是這種境界,世間人的內心,他起貪欲的時候,他自己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他控製不住,貪煩惱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做這件事情,誰也障礙不了。你說這件事要到地獄去,他沒辦法,他知道,也是控製不住,他瞋恨心一生起的時候,這件事不該做,他也控製不住。這怎麼回事呢?這是無量劫來「系屬于魔」,煩惱作主,這個內心的煩惱,在我們內心當中,它很緊密的控製我們的心,所以有生死的過患,現在我們覺悟以後,我們知道煩惱不好,但是誰能夠救拔我呢?「歸向叁寶,魔無如之何」。叁寶能夠救拔我們,叁寶的光明能夠救拔我們。

  這個地方我們把這個觀念,作一個表,讓大家了解。

  念念成就「叁界生死」之苦惱果報。 魔

  歸 現前一念

  依 心性

  念念成就「極樂世界」之功德莊嚴 佛

  這個表一開始是「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十法界的一個共同依止處,就是我們這一念的明了心,我們這一念心能夠造廣大的善業,也能夠造廣大的惡業。就是你現在能夠聽聞佛法,能夠了別佛法的那個明了性,就起現前一念心性。這一念心,我們過去的所歸依的境界是「歸依魔」,就是歸依煩惱,所以念念成就「叁界生死」的苦惱果報。就是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我們隨順煩惱念念的造作,創造一個「行」,這個行就是業力。由這個業力的熏習,使令我們變成一個叁界的阿賴耶的生命出來;阿賴耶以後,就使令我們得果報。換句話說,就是「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生死是我們內心的煩惱創造出來的,不是說離開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有生死可得,不是的!不是說上帝在主宰我們,沒有這回事情。是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念念創造,積集一個強大的力量,使令我們一次一次的隨順業力去得果報,這是我們過去所歸依的境界有問題;現在我們歸依佛以後,就不同!「念念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這個時候,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你這個所歸依的境界一轉變,你的果報就有轉變。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禅宗有一句話說:不以一切萬法爲伴侶。禅宗的境界是很高,它的意思就是,他這一念心跟二空真如理相應的時候,一切的染法、一切的淨法都不現前,諸相叵得,他內心是一個完全無住的境界。但是我們這一念心,不以一切萬法爲伴侶,那是一個聖人的境界,凡夫的心都是有伴侶。你可以想想看,你只要起一個念頭,一定有能所,有一個能緣的心,一定有一個所緣境界,可能是攀緣善的境界,也可能攀緣惡的境界。而我們內心會隨著惡境界而轉。譬如說,我們如果想到一個不歡喜的人,我們內心可能就是會起瞋恨心;我們攀緣一個親人,我們心就起慈悲心。所以我們內心會隨著我們的伴侶而有變化,我們這一念心是一定要有伴侶的。這個「無住」是聖人的境界。這個

  地方你要注意你的伴侶,因爲你的所緣境,會深深地影響到我們內心的造作,如果你跟煩惱爲伴侶,那當然就是一個念念成就叁界生死的果報;如果你的心是跟佛爲伴侶,就念念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所以我們應該要抉擇,你依止煩惱是什麼過患?依止佛陀是什麼功德?這個地方我們必須先抉擇出來,要把「賊」跟「主」人抉擇出來,誰是我們的依止處,這個地方要先說明。這個是從理論上來說明。

  經過我們前面的認識以後,我們看第二科、正示歸依之修行方法。

  (二)正示歸依之修行方法

  

  依止聖教 心佛不二 佛佛佛

  抉擇所歸 能所雙亡 無無無

  

  (1) (2) (3)

  

  這個地方有叁個次第,我們根據藏傳佛教的本尊相應法裏面,它的次第把它排出來。先看第一個是「依止聖教,抉擇所歸」。我們這一念心是無明作主,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內心的境界,也不是說完全就沒有善念,但是呢,我們要老實一點憑良心講,煩惱的勢力是強過善的勢力。所以孔子也說,儒家說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就是一種欲望的心,危殆難安。我們的「道心」呢,這種善良的心微弱難明,非常的微弱,不是說完全沒有,但是勢力薄弱。如果我們不以佛法來修正引導它,那造惡業是很自然的,要造善業是很勉強的。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是無明作主。

  佛

  無明

  數數憶念令心依止

  但是我們現在知道這個無明的過患,我們要厭離無明,我們開始歸依佛陀。

  在歸依之前,我們要抉擇一下,依止聖教來抉擇我們所歸依的境界。站在淨土法門來說,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提出一個問答說:十方諸佛都是萬德莊嚴,爲什麼我們不普遍的攀緣法界,但是憶念阿彌陀佛呢?「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乃至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都是,爲什麼單單要歸依阿彌陀佛呢?蕅益大師解釋,他說:就著總相來說,一個平等法界來說,是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圓滿的。既然是圓滿,沒有所謂的更圓滿,一切法,叁世諸佛的功德是平等。但是就著你往生的因緣來說,就有差別,因爲這種感應道交,如果你所抉擇的國土,是阿彌陀佛的國土,你念阿彌陀佛,這個是一個最直接的因緣,就是一個親的因緣。如果你抉擇的是阿彌陀佛的國土,你所念的是其它的佛,或者是菩薩,這個是一種疏的因緣。就是說你必須要「至心回向」。譬如你念其它佛菩薩的聖號,但是你內心的境界,想要求生阿彌陀佛國,也可以!但是那個因緣就比較欠缺,你必須要把念佛菩薩名號所成就的功德,再加以至心回向。而印祖說,一般人要至心回向,這當中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你這種功德回向過去,會扣一點所得稅,那個力量會薄弱一點,因爲我們凡夫就是夾雜。而你念阿彌陀佛,它是一個直接的因緣,你不必回向,因爲你念阿彌陀佛,就是跟阿彌陀佛直接感應道交。所以蕅益大師他提出一點,就是說,站在你今生要求生阿彌陀佛國的立場,你念阿彌陀佛是緣深,你跟阿彌陀佛緣深,阿彌陀佛要救拔你就比較簡單。所以蕅祖講:「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于緣」。佛陀要教化你,衆生要被度拔,這個整個難易淺深,就在「緣」。

  你看佛陀在《阿含經》,有的弟子遇到佛陀,佛陀對他特別關心,那個羅…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