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睺羅尊者,有的弟子,佛陀對他關心的程度就比較淡薄,有弟子就譏謙,說:「佛陀您怎麼能夠有不平等心呢?」佛陀說佛的境界是完全平等的。佛陀不動念頭,這個是因緣力故,完全是衆生的因緣所招感的,就是你個人的業感,佛陀對這件事情,祂不表示意見,祂本身沒有愛憎取舍。但是佛陀跟衆生産生的差別相,完全是衆生自己的業感所形成的。就著佛來說,佛陀是「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祂沒有愛憎取舍的心情,你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他見不到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對你特別好,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晝夜六時普遍的去攝受衆生,而是你跟祂緣深,你看到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抉擇所歸依的佛的時候,理論上,十方諸佛都是我們歸依處;但是,就著我們今生要求生阿彌陀佛國,這個因緣來說,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歸依處,就因緣來說,這第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
第二點,阿彌陀佛所表現的相狀,一般來說有有叁種相狀:第一個,阿彌陀佛的身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就是你要觀想、觀像,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可以!你也可以以阿彌陀佛的功德,阿彌陀佛有十種功德,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你一一的去思惟祂的功德,當你的歸依處,也可以!第叁個是彌陀的名號,一句彌陀念誦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也可以!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跟彌陀感應道交有叁種境界:第一個是相狀;第二個是功德;第叁個是名號。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他也爲我們抉擇。他說,叁種都可以感應道交,是的,但是講到一切的念佛當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在所有彌陀的所觀境當中,我們要考慮到最簡易,這個所觀境即使在臨命終的時候,都能夠現前
的,最穩當、最有把握的,莫若信願專持名號。就是說你以名號爲歸依境界,有個好處,它簡易而穩當,你平常能夠相應、臨終也能夠相應,你看這個是很重要的!你選擇一個非常細的境界,你平常的時候,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能夠現出所緣境,臨終的時候不見得。你在加護病房的時候,在那個地方顫抖的時候,身上插滿管子的時候,你不一定能夠相應,不一定。所以我們把彌陀所有的所緣境,祂的身相、功德、名號,我們要加以簡別,哦!名號是我們的歸依處,名號,就是以彌陀的聲音,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是我們這一念無明的心歸依處。這是第一個,抉擇一個你所歸依的處所,這個地方要清楚。
我們剛剛由粗到細,在十方諸佛當中,選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中,選擇祂的佛號的理由說過了,這第一個,我們內心當中,知道「名號」是我們歸依處,我們相信名號總持阿彌陀佛的功德。
第二階段,「數數憶念,令心依止」。這個時候,所謂的歸依,就是你內心經常要依止這個境界,好像我們在大海中飄過來、飄過去;飄過去、飄過來。喔!我們找到一個船,這個時候把船抓住,這個船是我們生命的歸依處,這叫歸依。我們失掉了船,就掉到大海去。我們內心的心情也是這樣,我們心中以佛號當我們的歸依處、本命元辰。當然我們剛開始在歸依佛號的時候,這個佛號在我們心中,是一種生疏的境界,無明煩惱是熟境界。剛開始是這樣,但是沒關系!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因緣生,你能夠「數數憶念」。這個「數數憶念」就是你要有定課,要有定課。你剛開始先在靜中修,再動中修。有些人不注重靜中修,你不注重靜中修,你動中的時候,這個散亂心就不容易得力。所以剛開始一定要有一個寂靜處,把萬緣放下,這個時候,你思惟名號是我的歸依處,爲什麼呢?臨命終的時候,我諸根敗壞、眷屬舍離的時
候,「名號」不會棄舍我,它能夠引導我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感應道交,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它是我的依止處。這個時候,你就開始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叁叁四。以這句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重複的來生起我們這一念心,重複的,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這個時候,絕對都是勉強的,因爲你要抵抗你的無明的那個勢力,都是勉強的,任何人都是這樣子,每一個人都要經過這個階段,但這是你唯一的路,因爲你已經抉擇過了。你爲什麼願意這樣的勉強呢?因爲你前面已經抉擇,「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我離開了彌陀名號,我一點希望都沒有了,我要離苦得樂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別無選擇,所以這個時候,你會重複的一次一次的去勉強自己,在佛號專一安住、相續安住。
經過這段時間以後,內心就會有變化。我們看第二個圈圈,這個時候,佛號它慢慢就會由生而轉熟,佛號在你心中,就慢慢慢慢生根,乃至于由這個根生起力量,無明的勢力會慢慢淡薄。到最後第叁個階段完全都是佛號,這個時候「心佛不二,能所雙亡」。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你說你怎麼能夠往生?我們其實不必問別人,我們可以試試看,譬如說,你現在起煩惱,貪煩惱活動、瞋煩惱活動,你能夠把你心中歸依的本尊現出來,看看能不能現出來?現出來,你的本尊運轉的時候,能夠調伏煩惱,以調伏煩惱爲修行的先務。那表示說,這個佛號的等流性,已經是強過煩惱的勢力,那表示你往生是有希望。如果你平常面對煩惱現前的時候,一點辦法都沒有,這件事情還是很危險的,表示你那個歸依,沒有真正做到,而整個佛號在你心中,完全沒有生
根。這件事情印光大師倒是很重視!就是說,如果你真正的確認,從此專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你今生決定要出離叁界,決定要往生阿彌陀佛國,你真正有這種決心,你最好是把這個佛號,要念出一個味道來。密宗講,你這個佛號要念到有點「覺受」,有點「證量」。如果你這個佛號沒有念出覺受之前,以印祖的思想,你先不要修太多複雜的法門。因爲你的本尊都建立不起來,你修多,結果到底你歸依的本尊是誰?如果你能夠把佛號,專心的念一段時間,念到這個佛號在你心中,喔!有點力量,運轉比較順暢,這時候再修大悲咒...什麼咒,它變成一種幫助的助行。如果你本尊的證量、覺受都還沒有生起,你就修一些雜行,可能會有問題。所以印祖的思想,先求專,再求博。你既然抉擇佛號是你的歸依,因爲它簡易、穩當,你就應該要重複的用這個佛號來熏習內心,直到你內心跟佛號有一點覺受爲止。這個時候,你跟本尊有少許相應,我們不一定說要做到第叁種境界,內心完全是佛號,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不一定要這樣,但是起碼你能調伏煩惱。
這個歸依,善導大師他提出一種觀念,他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時候會佛號念得非常的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叁叁四,佛號在我們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內心一片寂靜,寂靜而明了,明了而寂靜,不昏沈,也不掉舉。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思惟:我現在有這種功德,完全是彌陀的功德,不是我有辦法。善導大師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歸依彌陀的人,不應該有一個我的成份存在,我們一切的造作,「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內心當中,就依止這個本尊的彌陀,來造作一切的善業,所以一切善業的功德,都是歸于彌陀。這些善業,還是在莊嚴這句彌陀,無不從此法界流,由這彌陀名號,開出無量的善法;這一切的善法,還是來莊嚴這句佛號。善導大師說,這樣才是一個真實的歸依。就是「我」不存在了,這世界上沒有
「我」,我心中的生命,本命元辰,就是彌陀聖號,你爲什麼能夠拜佛、念佛、持咒?能夠作早晚功課呢?你應該告訴他說:不是我能夠做,是因爲彌陀的聖號在加持我,使令我能夠這樣做。這樣子就是一個真正的歸依,達到一個真正的歸依。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對于彌陀的歸依,它有叁個次第,起碼要達到第二個次第,功夫成片。因爲你要達到第叁個歸依,就不是歸依能夠做得到的,要有「念力」,我們第二課會說明執持名號的念力。所以我們由歸依引生念力,但是念力也能夠幫助歸依,這兩個是相輔相成。這個地方是說明了,我們在抉擇所歸境,把彌陀的聖號給抉擇出來,然後重複的去歸依它。
我們再回到講義的第十八面,這個地方的主要內涵,當然這種歸依心的生起,是靠第一個、「相信我此世界是苦,極樂世界是樂」,我必須要改變環境。然後再思惟,我自己是不是能夠改變呢?我自己不行,爲什麼?「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誰能夠幫我改變呢?「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佛陀能夠做到,所以我必須歸依佛陀,歸依聖號。這個是一個所謂的信心成就。
「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願者就是我希望能夠快速的,快速就是今生,不要再拖了,決欲現生出樊籠。修行不要有一種推拖的心,我今生不成就,沒關系嘛,怕什麼,下輩子再來。你修淨土法門有這種思想,不行。「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要把握今生。
「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行,就是至誠懇切,這個至誠懇切,就是前面的信心生起的。「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到什麼境界呢?「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這個是一個功德相狀。這個行的部分,我們下一科再說明,這一科我們先把這個「信」的內容說出來。
這個歸依,我們剛開始,有時候佛號不是念很多,是的。這個東西也不要太過勉強,因爲你太過勉強,念太多,有時候使令你內心産生厭惡,反而得不償失。重點在于你心中,很肯定彌陀是你的本尊,你很肯定只有彌陀能夠救拔你,其它人都不行,你有這種心情是最重要,站在歸依…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