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20

  ..續本文上一頁的心情,這個是最重要。就是說,你一天作很多定課,你也持大悲咒、也誦《地藏經》、也誦《普賢行願品》、也拜《八十八佛》,是的。但是,你內心很清楚,我根本的本尊是彌陀,其它是彌陀所開展出來的一種眷屬、一種枝葉,就著根本來說是彌陀聖號。你有這種心情是最重要,這樣子懂嗎?否則你平常沒有這種心情,你臨命終的時候,苦惱現前,你不知道依止誰。其實每一個功德都能夠救拔你,但是你能歸依的心,力量薄弱,沒辦法,你反而分散了,你反而跟那一個功德都不能接觸。所以你內心當中,一定要守住一個,你根本所緣,這個很重要。實時你的時間不是很多。

  你看看《淨土聖賢錄》,很多人沒有太多時間念佛,有些人甚至于臨命終前幾天,才遇到彌陀淨土,但是他念沒幾天就往生了。有些人,《觀經》下品下生,他在臨命終的時候,第一個中陰身現前,他有多少時間念佛?但是你看他念佛不到十聲,未滿十聲,能夠把地獄的火轉成金蓮花,這種境界,爲什麼?因爲他在這個苦惱當中,他那個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心,非常強烈、非常強烈,沒有任何考慮了,內心當中,沒有任何的其它的分別,說彌陀名號功德是不是不夠呢?要不要建立個地藏王菩薩來補一補?或者是念其它菩薩來補一補?表示你對彌陀聖號沒有信心,你對萬德洪名信心不夠,你還在抉擇,佛陀能不能救你?不是佛陀有問題,是你自己的內心有問題,這樣懂嗎?

  佛陀的大悲心、功德力是晝夜六時,祂是功德圓滿,普遍的加持我們。問題在于我們內心,歸依的心是不是圓滿?我們這一念心要注意,我們修行人,的確有時候要經常觀察自己內心的狀態,要面對現實,有問題就解決,不要內心有問題就放著,一天過一天,你這樣放著,誰幫你解決呢?誰能夠幫我們解決呢?蕅益大師說:既從心起,還從心滅,一切的問題是內心生起的,佛陀的出世,也告訴你一個方法,要你依止這個方法,去解決你內心的問題。沒有哪一尊佛陀,能夠深入你的內心世界,幫你解決問題,沒有這回事情。既從心起,還從心滅。所以你內心發覺你對彌陀的信心不夠、歸依不夠,你要趕快利用它的道次第,重複的抉擇,直到你真正歸依的量、那個覺受生起爲止。這個修行,佛法的次第是清清楚楚擺在我們的眼前,但是你自己要去走,你不吃藥,病是不會好的,你把這個病放著,你下輩子來,也是這種境界,你遲早要去處理的。所以這個地方,他力法門這個歸依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怎麼持名,由最初的歸依,怎麼使令這個念頭的相續,下一堂課再說明。

  第五講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九面,丙二、別釋。我們這次《印光大師文鈔》的正宗分,分成五科:第一科是真爲生死,發菩提心。這一科是學道的通途,我們大乘佛法所共同的一個目標,以「真爲生死發菩提心」爲學道通途。換句話說,我們不管是那一個宗派,就著大乘的角度,我們都是因爲思惟生死的過患,特別是叁惡道的過患,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一個誓願,就所謂的菩提心。這是大乘的學道通途,在這種共同的目標之下,每一個人所抉擇的法門就有差別了。站在淨土法門的角度來說,就是「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爲淨土正宗,每一個宗派所抉擇的方法是不同的,站

  在淨土的角度,就是「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做爲我們達成這個目標的一個方法,這淨土的正宗,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是信願持名叁種資糧。前面的一科是總標,把叁資糧的內容攏總的標出來,這以下就各別解釋,比較詳細的解釋。

  丙二、別釋。 分二:初、深信切願。二、執持名號。今 初。

  丁一、深信切願

  別釋分兩科:初、深信切願。二、執持名號。今初。再把這個信願持名又分成兩科:深信切願是一科;第二、持佛名號又是一科。先看丁一、深信切願,這以下有兩篇的文鈔。我們看第一篇,大家請合掌。

  【一】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爲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如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義故也。 — 複黃涵之書叁 —

  好我們看脈絡分析,我們分成叁段來說明,先看第一段。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亦得往生。」站在一個淨土的法門來說,淨土法門它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我們前面講過很多遍,它的特色是一個佛力加被的法門,這個法門的重點,最重要的在于「信願」,這個「信」又是特別重要,這個「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一點跟前面的「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是相隨順的。爲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這個

  願跟前面的菩提願,願作佛心、願度衆生的心是相隨順的。這個「信」在印祖所開示的內容,他分成叁點:

  第一個「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這第一點。第二個「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這第二個。第叁個「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所以這個信,就是有一種思惟自己是處在一個苦惱的世界,我們內心欣求一種安樂的世界,有一種需求佛陀來救拔我們的那個心,就是我自己不能出去怎麼辦呢?彌陀能夠救我,所以我必須要對彌陀,乃至于對彌陀的名號,生起一種通身靠倒的歸依的心,這個就是信。就是說離開了彌陀名號,沒有人能夠救我,那個心情就是這樣,離開了彌陀名號,我今生是不能出去,一點希望都沒有,我不做任何的第二個轉想,唯獨只有彌陀名號能夠救我,是這種心情叫做「信」。所以這個信,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功德。「信願真切」,如果我們的信願是很真實、很急切,不是悠悠泛泛,雖然沒有能夠心中清淨,換句話說,我們念佛的時候,還是有妄想的波動,但是因爲我們的信心跟願力的關系,也能夠帶業往生。所以這個淨土法門的特色,「帶業往生」,就是你的信願來帶業往生。這是一個總標,以下就解釋:爲什麼能夠帶業往生?

  我們看第二段,「何以故?」麼能夠帶業往生呢?

  「以志心念佛爲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這個他力門是分兩個角度來說,站在衆生的角度:志心念佛。當然我們志心念佛,就是平常我們能夠有一個定課,把外緣放下,以這句佛號來熏習我們這一念妄想,慢慢慢慢由生轉熟。到臨命終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四大敗壞,我們依止的色身,這個時候業力推動,開始敗壞了;我們的眷屬也離開我們了,一切的有爲法都破壞了。這個時候,把我們平常在佛堂所積集的信願持名的功德,

  在心中表現出來,就是志心念佛。這個地方志心念佛特別是約臨命終,因爲我們真正的感應道交是臨命終,不過臨命終的志心念佛是平常栽培來的,所以這兩個也是有關系,但真實的功德是在臨命終,因爲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志心念佛就是能感,彌陀的大悲願力是能應,這個就是感應道交。

  下面講一個譬喻,佛跟衆生的關系是怎麼樣呢?「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如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先看「中天明月」,就是大太陽,中天就是太陽正在日中的時候,十二點的太陽。明月就是普遍的照著大地。「江海中水」,那江海中的水雖然不能夠說「了」,完全沒有波動的相狀,但是起碼沒有狂風巨浪,沒有大的波浪,這樣子這個天上的明月,就能夠清楚分明的在水中顯現出來。這個「中天明月」就是比喻彌陀的願力,這個大悲心晝夜六時在加持著衆生,衆生的心什麼時候平靜,什麼時候顯現,所以約著這個能應的是彌陀的願力,能感的是衆生的這一念心。

  「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義故也。」所以注意!就是感應,能感的是衆生,能應的是佛。當然一般來說,佛跟衆生就是我們講十法界,這個界是有界限的,但是這個特別法門,它就是這兩個,佛的法界跟衆生的法界能夠接觸,這兩個道路能夠接觸,這件事的確不可思議。感應道交,講一個譬喻「如母子相憶」,彌陀就是母親一樣,這個母親對兒子完全祇有付出,兒子再怎麼樣的變壞,母親對兒子都是包容、慈悲攝受。這個兒子就是一個顛倒的衆生,這是兒子的境界,有時候離開母親,有時候就是又回到母親的身邊,但是母親沒有意見的,如母子相憶。這個是淨土法門的特色,感應道交。

  「彼專重自力」,一般的難行道,難行道它所依止的就是清淨心,不仗佛力的人,就不知道這種感應道交的道理。看禅宗的

  自力能感

  公案,禅宗說:魔來魔斬;佛來佛殺。他內心當中「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他內心跟畢竟空一相應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的,連佛號來,都必須要去排除掉的,那是自力法門,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們這種淨土法門的特色,一定要有歸依的心,才能夠成就,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清楚,沒有歸依的心,你對彌陀沒有生起歸依的心,饒你這句佛號持到綿綿密密,如銅牆鐵壁相似,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亦無得生之理,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句話。你內心當中沒有歸依彌陀的心,你佛號念的再好,都不能感應道交!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個感應道交在淨土特別重要的,我們作一個說明,看附表第五,什麼叫做感應道交呢?我們過去也聽過這句話,但是它的真實內涵,我們必須清楚。

  

  附表五 — 感應道交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 他力能應 — 彌陀大願力 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

  信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 能念—自性功德力 ,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是名…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