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的心情,这个是最重要。就是说,你一天作很多定课,你也持大悲咒、也诵《地藏经》、也诵《普贤行愿品》、也拜《八十八佛》,是的。但是,你内心很清楚,我根本的本尊是弥陀,其它是弥陀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眷属、一种枝叶,就着根本来说是弥陀圣号。你有这种心情是最重要,这样子懂吗?否则你平常没有这种心情,你临命终的时候,苦恼现前,你不知道依止谁。其实每一个功德都能够救拔你,但是你能归依的心,力量薄弱,没办法,你反而分散了,你反而跟那一个功德都不能接触。所以你内心当中,一定要守住一个,你根本所缘,这个很重要。实时你的时间不是很多。

  你看看《净土圣贤录》,很多人没有太多时间念佛,有些人甚至于临命终前几天,才遇到弥陀净土,但是他念没几天就往生了。有些人,《观经》下品下生,他在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个中阴身现前,他有多少时间念佛?但是你看他念佛不到十声,未满十声,能够把地狱的火转成金莲花,这种境界,为什么?因为他在这个苦恼当中,他那个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心,非常强烈、非常强烈,没有任何考虑了,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其它的分别,说弥陀名号功德是不是不够呢?要不要建立个地藏王菩萨来补一补?或者是念其它菩萨来补一补?表示你对弥陀圣号没有信心,你对万德洪名信心不够,你还在抉择,佛陀能不能救你?不是佛陀有问题,是你自己的内心有问题,这样懂吗?

  佛陀的大悲心、功德力是昼夜六时,祂是功德圆满,普遍的加持我们。问题在于我们内心,归依的心是不是圆满?我们这一念心要注意,我们修行人,的确有时候要经常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要面对现实,有问题就解决,不要内心有问题就放着,一天过一天,你这样放着,谁帮你解决呢?谁能够帮我们解决呢?蕅益大师说:既从心起,还从心灭,一切的问题是内心生起的,佛陀的出世,也告诉你一个方法,要你依止这个方法,去解决你内心的问题。没有哪一尊佛陀,能够深入你的内心世界,帮你解决问题,没有这回事情。既从心起,还从心灭。所以你内心发觉你对弥陀的信心不够、归依不够,你要赶快利用它的道次第,重复的抉择,直到你真正归依的量、那个觉受生起为止。这个修行,佛法的次第是清清楚楚摆在我们的眼前,但是你自己要去走,你不吃药,病是不会好的,你把这个病放着,你下辈子来,也是这种境界,你迟早要去处理的。所以这个地方,他力法门这个归依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怎么持名,由最初的归依,怎么使令这个念头的相续,下一堂课再说明。

  第五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面,丙二、别释。我们这次《印光大师文钞》的正宗分,分成五科:第一科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一科是学道的通途,我们大乘佛法所共同的一个目标,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道通途。换句话说,我们不管是那一个宗派,就着大乘的角度,我们都是因为思惟生死的过患,特别是三恶道的过患,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个誓愿,就所谓的菩提心。这是大乘的学道通途,在这种共同的目标之下,每一个人所抉择的法门就有差别了。站在净土法门的角度来说,就是「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每一个宗派所抉择的方法是不同的,站

  在净土的角度,就是「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做为我们达成这个目标的一个方法,这净土的正宗,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前面的一科是总标,把三资粮的内容拢总的标出来,这以下就各别解释,比较详细的解释。

  丙二、别释。 分二:初、深信切愿。二、执持名号。今 初。

  丁一、深信切愿

  别释分两科:初、深信切愿。二、执持名号。今初。再把这个信愿持名又分成两科:深信切愿是一科;第二、持佛名号又是一科。先看丁一、深信切愿,这以下有两篇的文钞。我们看第一篇,大家请合掌。

  【一】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如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 复黄涵之书三 —

  好我们看脉络分析,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站在一个净土的法门来说,净土法门它是一个他力门、果地教。我们前面讲过很多遍,它的特色是一个佛力加被的法门,这个法门的重点,最重要的在于「信愿」,这个「信」又是特别重要,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一点跟前面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相随顺的。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这个

  愿跟前面的菩提愿,愿作佛心、愿度众生的心是相随顺的。这个「信」在印祖所开示的内容,他分成三点:

  第一个「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这第一点。第二个「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第二个。第三个「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所以这个信,就是有一种思惟自己是处在一个苦恼的世界,我们内心欣求一种安乐的世界,有一种需求佛陀来救拔我们的那个心,就是我自己不能出去怎么办呢?弥陀能够救我,所以我必须要对弥陀,乃至于对弥陀的名号,生起一种通身靠倒的归依的心,这个就是信。就是说离开了弥陀名号,没有人能够救我,那个心情就是这样,离开了弥陀名号,我今生是不能出去,一点希望都没有,我不做任何的第二个转想,唯独只有弥陀名号能够救我,是这种心情叫做「信」。所以这个信,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功德。「信愿真切」,如果我们的信愿是很真实、很急切,不是悠悠泛泛,虽然没有能够心中清净,换句话说,我们念佛的时候,还是有妄想的波动,但是因为我们的信心跟愿力的关系,也能够带业往生。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带业往生」,就是你的信愿来带业往生。这是一个总标,以下就解释:为什么能够带业往生?

  我们看第二段,「何以故?」么能够带业往生呢?

  「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这个他力门是分两个角度来说,站在众生的角度:志心念佛。当然我们志心念佛,就是平常我们能够有一个定课,把外缘放下,以这句佛号来熏习我们这一念妄想,慢慢慢慢由生转熟。到临命终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四大败坏,我们依止的色身,这个时候业力推动,开始败坏了;我们的眷属也离开我们了,一切的有为法都破坏了。这个时候,把我们平常在佛堂所积集的信愿持名的功德,

  在心中表现出来,就是志心念佛。这个地方志心念佛特别是约临命终,因为我们真正的感应道交是临命终,不过临命终的志心念佛是平常栽培来的,所以这两个也是有关系,但真实的功德是在临命终,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志心念佛就是能感,弥陀的大悲愿力是能应,这个就是感应道交。

  下面讲一个譬喻,佛跟众生的关系是怎么样呢?「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如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先看「中天明月」,就是大太阳,中天就是太阳正在日中的时候,十二点的太阳。明月就是普遍的照着大地。「江海中水」,那江海中的水虽然不能够说「了」,完全没有波动的相状,但是起码没有狂风巨浪,没有大的波浪,这样子这个天上的明月,就能够清楚分明的在水中显现出来。这个「中天明月」就是比喻弥陀的愿力,这个大悲心昼夜六时在加持着众生,众生的心什么时候平静,什么时候显现,所以约着这个能应的是弥陀的愿力,能感的是众生的这一念心。

  「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所以注意!就是感应,能感的是众生,能应的是佛。当然一般来说,佛跟众生就是我们讲十法界,这个界是有界限的,但是这个特别法门,它就是这两个,佛的法界跟众生的法界能够接触,这两个道路能够接触,这件事的确不可思议。感应道交,讲一个譬喻「如母子相忆」,弥陀就是母亲一样,这个母亲对儿子完全祇有付出,儿子再怎么样的变坏,母亲对儿子都是包容、慈悲摄受。这个儿子就是一个颠倒的众生,这是儿子的境界,有时候离开母亲,有时候就是又回到母亲的身边,但是母亲没有意见的,如母子相忆。这个是净土法门的特色,感应道交。

  「彼专重自力」,一般的难行道,难行道它所依止的就是清净心,不仗佛力的人,就不知道这种感应道交的道理。看禅宗的

  自力能感

  公案,禅宗说:魔来魔斩;佛来佛杀。他内心当中「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他内心跟毕竟空一相应的时候,是无有少法可得的,连佛号来,都必须要去排除掉的,那是自力法门,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这种净土法门的特色,一定要有归依的心,才能够成就,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清楚,没有归依的心,你对弥陀没有生起归依的心,饶你这句佛号持到绵绵密密,如铜墙铁壁相似,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所以蕅益大师说这句话。你内心当中没有归依弥陀的心,你佛号念的再好,都不能感应道交!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感应道交在净土特别重要的,我们作一个说明,看附表第五,什么叫做感应道交呢?我们过去也听过这句话,但是它的真实内涵,我们必须清楚。

  

  附表五 — 感应道交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 他力能应 — 弥陀大愿力 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

  信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 能念—自性功德力 ,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 是名…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