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19

  ..续本文上一页睺罗尊者,有的弟子,佛陀对他关心的程度就比较淡薄,有弟子就讥谦,说:「佛陀您怎么能够有不平等心呢?」佛陀说佛的境界是完全平等的。佛陀不动念头,这个是因缘力故,完全是众生的因缘所招感的,就是你个人的业感,佛陀对这件事情,祂不表示意见,祂本身没有爱憎取舍。但是佛陀跟众生产生的差别相,完全是众生自己的业感所形成的。就着佛来说,佛陀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祂没有爱憎取舍的心情,你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他见不到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对你特别好,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昼夜六时普遍的去摄受众生,而是你跟祂缘深,你看到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抉择所归依的佛的时候,理论上,十方诸佛都是我们归依处;但是,就着我们今生要求生阿弥陀佛国,这个因缘来说,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归依处,就因缘来说,这第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

  第二点,阿弥陀佛所表现的相状,一般来说有有三种相状:第一个,阿弥陀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就是你要观想、观像,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可以!你也可以以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有十种功德,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一一的去思惟祂的功德,当你的归依处,也可以!第三个是弥陀的名号,一句弥陀念诵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可以!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跟弥陀感应道交有三种境界:第一个是相状;第二个是功德;第三个是名号。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他也为我们抉择。他说,三种都可以感应道交,是的,但是讲到一切的念佛当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在所有弥陀的所观境当中,我们要考虑到最简易,这个所观境即使在临命终的时候,都能够现前

  的,最稳当、最有把握的,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就是说你以名号为归依境界,有个好处,它简易而稳当,你平常能够相应、临终也能够相应,你看这个是很重要的!你选择一个非常细的境界,你平常的时候,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能够现出所缘境,临终的时候不见得。你在加护病房的时候,在那个地方颤抖的时候,身上插满管子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够相应,不一定。所以我们把弥陀所有的所缘境,祂的身相、功德、名号,我们要加以简别,哦!名号是我们的归依处,名号,就是以弥陀的声音,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这一念无明的心归依处。这是第一个,抉择一个你所归依的处所,这个地方要清楚。

  我们刚刚由粗到细,在十方诸佛当中,选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中,选择祂的佛号的理由说过了,这第一个,我们内心当中,知道「名号」是我们归依处,我们相信名号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

  第二阶段,「数数忆念,令心依止」。这个时候,所谓的归依,就是你内心经常要依止这个境界,好像我们在大海中飘过来、飘过去;飘过去、飘过来。喔!我们找到一个船,这个时候把船抓住,这个船是我们生命的归依处,这叫归依。我们失掉了船,就掉到大海去。我们内心的心情也是这样,我们心中以佛号当我们的归依处、本命元辰。当然我们刚开始在归依佛号的时候,这个佛号在我们心中,是一种生疏的境界,无明烦恼是熟境界。刚开始是这样,但是没关系!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因缘生,你能够「数数忆念」。这个「数数忆念」就是你要有定课,要有定课。你刚开始先在静中修,再动中修。有些人不注重静中修,你不注重静中修,你动中的时候,这个散乱心就不容易得力。所以刚开始一定要有一个寂静处,把万缘放下,这个时候,你思惟名号是我的归依处,为什么呢?临命终的时候,我诸根败坏、眷属舍离的时

  候,「名号」不会弃舍我,它能够引导我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感应道交,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它是我的依止处。这个时候,你就开始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以这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重复的来生起我们这一念心,重复的,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这个时候,绝对都是勉强的,因为你要抵抗你的无明的那个势力,都是勉强的,任何人都是这样子,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但这是你唯一的路,因为你已经抉择过了。你为什么愿意这样的勉强呢?因为你前面已经抉择,「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我离开了弥陀名号,我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我要离苦得乐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别无选择,所以这个时候,你会重复的一次一次的去勉强自己,在佛号专一安住、相续安住。

  经过这段时间以后,内心就会有变化。我们看第二个圈圈,这个时候,佛号它慢慢就会由生而转熟,佛号在你心中,就慢慢慢慢生根,乃至于由这个根生起力量,无明的势力会慢慢淡薄。到最后第三个阶段完全都是佛号,这个时候「心佛不二,能所双亡」。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你说你怎么能够往生?我们其实不必问别人,我们可以试试看,譬如说,你现在起烦恼,贪烦恼活动、瞋烦恼活动,你能够把你心中归依的本尊现出来,看看能不能现出来?现出来,你的本尊运转的时候,能够调伏烦恼,以调伏烦恼为修行的先务。那表示说,这个佛号的等流性,已经是强过烦恼的势力,那表示你往生是有希望。如果你平常面对烦恼现前的时候,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件事情还是很危险的,表示你那个归依,没有真正做到,而整个佛号在你心中,完全没有生

  根。这件事情印光大师倒是很重视!就是说,如果你真正的确认,从此专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你今生决定要出离三界,决定要往生阿弥陀佛国,你真正有这种决心,你最好是把这个佛号,要念出一个味道来。密宗讲,你这个佛号要念到有点「觉受」,有点「证量」。如果你这个佛号没有念出觉受之前,以印祖的思想,你先不要修太多复杂的法门。因为你的本尊都建立不起来,你修多,结果到底你归依的本尊是谁?如果你能够把佛号,专心的念一段时间,念到这个佛号在你心中,喔!有点力量,运转比较顺畅,这时候再修大悲咒...什么咒,它变成一种帮助的助行。如果你本尊的证量、觉受都还没有生起,你就修一些杂行,可能会有问题。所以印祖的思想,先求专,再求博。你既然抉择佛号是你的归依,因为它简易、稳当,你就应该要重复的用这个佛号来熏习内心,直到你内心跟佛号有一点觉受为止。这个时候,你跟本尊有少许相应,我们不一定说要做到第三种境界,内心完全是佛号,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不一定要这样,但是起码你能调伏烦恼。

  这个归依,善导大师他提出一种观念,他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时候会佛号念得非常的好,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佛号在我们心中清楚分明的显现,内心一片寂静,寂静而明了,明了而寂静,不昏沉,也不掉举。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思惟:我现在有这种功德,完全是弥陀的功德,不是我有办法。善导大师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归依弥陀的人,不应该有一个我的成份存在,我们一切的造作,「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内心当中,就依止这个本尊的弥陀,来造作一切的善业,所以一切善业的功德,都是归于弥陀。这些善业,还是在庄严这句弥陀,无不从此法界流,由这弥陀名号,开出无量的善法;这一切的善法,还是来庄严这句佛号。善导大师说,这样才是一个真实的归依。就是「我」不存在了,这世界上没有

  「我」,我心中的生命,本命元辰,就是弥陀圣号,你为什么能够拜佛、念佛、持咒?能够作早晚功课呢?你应该告诉他说:不是我能够做,是因为弥陀的圣号在加持我,使令我能够这样做。这样子就是一个真正的归依,达到一个真正的归依。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对于弥陀的归依,它有三个次第,起码要达到第二个次第,功夫成片。因为你要达到第三个归依,就不是归依能够做得到的,要有「念力」,我们第二课会说明执持名号的念力。所以我们由归依引生念力,但是念力也能够帮助归依,这两个是相辅相成。这个地方是说明了,我们在抉择所归境,把弥陀的圣号给抉择出来,然后重复的去归依它。

  我们再回到讲义的第十八面,这个地方的主要内涵,当然这种归依心的生起,是靠第一个、「相信我此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我必须要改变环境。然后再思惟,我自己是不是能够改变呢?我自己不行,为什么?「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谁能够帮我改变呢?「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佛陀能够做到,所以我必须归依佛陀,归依圣号。这个是一个所谓的信心成就。

  「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愿者就是我希望能够快速的,快速就是今生,不要再拖了,决欲现生出樊笼。修行不要有一种推拖的心,我今生不成就,没关系嘛,怕什么,下辈子再来。你修净土法门有这种思想,不行。「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要把握今生。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行,就是至诚恳切,这个至诚恳切,就是前面的信心生起的。「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什么境界呢?「时时刻刻,无令暂忘」,

  这个是一个功德相状。这个行的部分,我们下一科再说明,这一科我们先把这个「信」的内容说出来。

  这个归依,我们刚开始,有时候佛号不是念很多,是的。这个东西也不要太过勉强,因为你太过勉强,念太多,有时候使令你内心产生厌恶,反而得不偿失。重点在于你心中,很肯定弥陀是你的本尊,你很肯定只有弥陀能够救拔你,其它人都不行,你有这种心情是最重要,站在归依…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