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自。
—《彌陀要解》—
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 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 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 ,執持不退位也。
所念—名號功德力
—《彌陀要解》—
這個「感應道交」,從標題來看,就是一個雙方面的事情:他力的能應跟自力的能感,「他力」指的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自力就指衆生的自性功德力跟名號功德力。我們先看「他力」。這個「他」,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其中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個第十八願,在《四十八願》裏面就特別重要,它說:「設我得佛」,這個「我」就是法藏比丘,假設有一天我得佛的時候,「十方衆生」,就是說這個衆生我不抉擇,乃至于五逆、十惡的這種臨命終的衆生,都在裏面。這個十方衆生,他在臨命終的時候,要做叁件事情:一個「至心信樂」,內心當中有一種對我的功德力、我的名號有真實的信心,這第一點;第二點「欲生我國」,你內心當中有一種求生阿彌陀佛國的心,這是第二個「功德願力」;第叁個「乃至十念」,就是你要憶念我的名號,乃至十念,要完成這叁種功德。這樣子「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你不能夠受生到我的阿彌陀佛國,我就不取正覺。「唯除正逆,誹謗正法」這個就是十念必生。
這個地方,我們要對彌陀的大願力,要有一個清楚的觀念,佛的願力,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就構成我們凡夫的法界,這十八界,我們的思想就不離開這個範圍。要我們不看經論,不看大乘經論、特別你不看大乘經論,我們的思想就認爲,世界上沒有佛,佛陀滅度,佛陀也是這八相成道,也出生、出家、成道、轉法、入涅槃,這個世界上沒有佛陀存在。但是我們要看《普賢行願品》:「于一塵中
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我們這「深信諸佛皆充滿」怎麼說呢?我們眼睛看不到佛存在,但這是經典上說「深信諸佛皆充滿」。到了法華會上的時候,佛陀就把這個真實相開顯出來,佛陀在法華會上很認真的說明,佛陀並沒有滅度,佛陀所滅度的是佛陀的「應化身」,佛陀的那個無量的清淨莊嚴的法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的法身,是普遍存在這個法界,這個就是在《阿含經》、《阿毘達摩論》裏面所沒有提到的。
換句話說,佛陀所謂的應化只是「從本垂迹」,這一期的應化身結束,就是攝迹歸本,就著佛陀的法身、報身,這個本門來說,祂恒常存在這個法界。我們要讀《法華經》,會給我們很大的希望,佛陀沒有滅度,佛陀那個清淨的法身,祂那個清淨本然、靈靈覺覺的佛性,存在這個法界當中,晝夜六時,祂的大悲願力,不斷的在加持我們。這個地方,我們身爲一個大乘的佛弟子,要有的第一個觀念,佛陀沒有滅度。我們不要以爲眼睛看不到的事情就不存在,你有這種思想,大乘佛法不能相應。我們的眼睛,講的難聽一點,一張紙就把這個眼睛給蓋住了,我們眼睛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們相信法華會上佛陀的聖言量,「深信諸佛皆充滿」!佛陀並沒有滅度!所以第一點,我們相信彌陀的大悲願力是晝夜六時存在這個法界,不斷的加被我們,我們必須清楚,這是我們對佛的一個認識。佛陀的大悲願力存在這個法界。
那我們怎麼跟祂接觸呢?這個地方是個問題。我們再看第二個、「自力能感」。就是我們自己要准備的,前面那個是已經准備好了,佛陀准備好了。這個「自力」就包括一個「能念」、一個「所念」,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能念的自性功德力,一個所念的名號功德力。
「信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是名信自。」這個「信自」,相信我們的自性功德力。蕅益大師說:信我。這個「我」當然是凡夫、一個念佛人。「雖昏迷倒惑」,就是我過去沒有接觸到佛法淨土法門之前,我的內心的境界是昏迷倒惑,就是顛倒。「苟一念回心」,如果我能夠回轉這一念心意呢,「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是名信自。」這個地方就講到我們內心的體性跟作用。「自心本具」就約體性來說,就是我們這一念心,當然是打很多妄想,但是你不要小看它,你這一念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是具足」的,它具足佛菩薩的一切功德,它只是被無明遮蓋了,顯現不出來,這顯現不出來,不表示沒有,所以第一個要記住,在性德上,我們要相信自心本具極樂。
在修德上,就是要「苟一念回心」。這一點要注意,我所以昏迷倒惑,我們凡夫就是顛倒,什麼叫顛倒呢?我們講一個譬喻說:你現在有兩個朋友,有一個朋友是真正的好人,他不斷的攝受你、關懷你,他能夠引導你到安樂的處所。另外一個是一個賊,這個賊,他表面上也表現出對你很好的樣子,但是事實上他把你所有的錢財都騙光了。但是我們凡夫內心這個思想有點錯亂,我們總認爲這個賊很好,我們喜歡跟賊在一起,不喜歡跟好人在一起。這個意思是說,這個就是所謂的顛倒,我們做了一些錯誤的判斷,無始劫來我們內心歡喜隨順無明,不歡喜隨順叁寶,這個就是顛倒。我們現在經過智慧的抉擇「苟一念回心」,前面說過,開始抉擇。我們衆生無始劫來「系屬于魔,有生死過」,這個煩惱有種種的過患,這煩惱一活動,就創造很多生死的業力,就是讓我們苦惱了,這個是賊,我應該要離開他。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一個大功德法聚,我能夠依止彌陀名號,從彌陀名號這一念的活動當中,七寶池、八功德水,無量無邊的依正莊嚴,就在這一念佛號的運作中,念念成就,這個佛號的確是我們的大歸依處。這
個時候你內心就轉變,你內心當中,把前面歸依無明的心情,轉成了歸依彌陀的心情,這就是「一念回心」,簡單的說就是信願具足,這個就是修德。意思就是說「深信諸佛皆充滿」,是的!佛陀的心情的確是很緊張,祂那個大悲心的光明,晝夜六時在照著我們,但是世間上的事情不是單方面的,我們內心要有一種隨順的心,你沒有隨順的心,佛陀是不能單方面救你的。
院長昨天也講一個比喻,一個公案說:一個比丘。這比丘他貪念他的缽,結果他死了以後,其它的比丘分他的缽的時候,他起瞋恨心,你看,就在缽裏面變一條毒蛇,乃至于佛陀要爲他加持說法,他內心都不歡喜,跑到叢林裏面去,因爲瞋恨心,都把這個叢林都燒死。
我們有時候想,一個大威德的佛陀,衆生那個煩惱心相應的時候,他就不相應(佛法)了。所以《攝大乘論》上說,「有情界周徧,具障而阙因,二種決定轉,諸佛無自在」,佛爲法王于法自在,這個是約佛來說,佛陀在一切法得大自在,佛陀到地獄去的時候,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刀子不能割祂,祂是一切法得大自在,祂有自在力,但是這個是約自受用。「具障而阙因」,你有業障的時候,佛陀不能救你,「阙因」,你跟彌陀沒有因緣的時候,你不能念祂的名號,跟祂不結緣,佛陀也不能救你。還有「二種決定轉」,就是你造業決定的時候;第二個受果報決定的時候,佛陀不能救你。
你看這個琉璃王。琉璃王要滅釋迦族。他過去在太子的時候,被釋迦族羞辱。他就在太子的時候就發願,跟他旁邊的侍臣說:你給我記住,我登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把釋迦族給滅掉。他後來就是福報力,琉璃王把他父親給退了,就把父親給趕走。趕走以後自己做國王,那個侍臣就說:「太子,你過去做太子的時候,說要滅釋迦族,你記得嗎?」他憶持著他過去被羞辱的事情,
率領大軍要去滅釋迦族。佛陀再怎麼說他是釋迦族出身的,他在這個路當中阻擋了叁次,琉璃王叁次退避。但是他的內心造業力決定了,他要滅釋迦族的心,就像石頭一樣,佛陀不能阻止,後來佛陀知道這件事情不能阻止,結果琉璃王真的是把釋迦族完全消滅了,這個種族就這樣子消失掉了。
消失掉以後,佛陀說這個琉璃王,他只有七天的壽命,他七天以後身體出火,現身墮地獄。佛陀講一句話,這件事情是不能改變的。你看經典裏面,有的事情,因緣還在變化的時候,佛陀不講話,佛陀默然,只要這句話從佛陀的法話裏面講出來,這件事情就是要出現。佛陀爲一個衆生授記,說你那一劫要作佛,你的佛號是什麼名號,你一定是怎麼樣?法身大士,佛陀才會爲你授記,否則佛陀是默然。所以佛陀說琉璃王七天要死亡的時候,傳出去,琉璃王很緊張,他知道佛陀不打妄語,他就坐著大船,他想這個水能夠滅火的,「被火燒死,我倒不如到大船去」,就到大海去,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六天過去了,都沒事。到第七天深夜的時候,明相快現的時候,整個船上出火,他從身體出火,然後把整個船燒掉,直墮無間地獄去。
所以你要造業力決定,你要得果報決定的時候,諸佛不自在,佛陀在四個法當中不得自在。這樣子講就是說,站在彌陀的大悲心的角度,祂是恨不得所有衆生都到極樂世界,去受用那種功德。但是祂做不了主,就是你要是不能夠一念回心,佛陀沒辦法,你要有一種隨順回轉的心,你對彌陀的信願不能生起,佛陀沒辦法的。諸佛不自在,你缺乏這個因緣,佛陀不自在的。所以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因爲在整個感應道交當中,彌陀大願力是現成的,這件事情不要我們准備,名號的功德力也是現成的,我們真正要准備的就是「苟一念回心」,這句話要注意!是我們要去創造的,其它都是現成的。這就是我們能念的這一念心,要注意,雖然是
本具極樂世界,但是你不能顛倒,你顛倒就不能顯現,一定要「苟一念回心」,這是我們平常要去創造的。這是約著我們能念的這一念心來說的。
我們再看「所念」。我們所念的是名號的功德力,就是萬德洪名,我們看蕅益大師怎麼說:「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