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17

  ..續本文上一頁喻,不是你平常的一天一天悠悠泛泛那個力量,所能夠比喻的。

  我上次到南普陀去,有一個法師,他在南普陀帶了一個念佛會,他每天帶了幾個念佛人,從二點念到四點半,二個半小時,每天的。他告訴我說,他的心態就是時間一來,一到他就開始,不管人來多少,他不看人多少,只要時間一到,他就開始念佛、拜佛、打坐,每天念二支香,念二個半小時,念了八個月。他告訴我說有七、八個菩薩風雨無阻,沒有間斷,七、八個,臺中蓮社的那幾個菩薩告訴他說,他們這一生只有一個目標,拼往生,其它都不想,他整個身心世界,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就是一個願力,今生要急速的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其中有一個菩薩,她是怎麼回事呢?她告訴那個法師說:她過去曾經得過子宮頸癌,而且她發現的時候,已經第叁期。那她的子女很孝順,她的子女賺很多錢,要給她去醫治,這個老菩薩她把這個錢完全拿去布施,醫生她不看,她覺得看醫生也沒有用,她不但是錢財布施,只要有往生的人要助念,她不知道便罷,只要你一通知到她,她絕對是從頭念到你斷氣爲止,否則她不會離開,任勞任怨,完全無所求,只要有人助念她就去,或者那一個地方有人在修行,她就去爲人家做義工,平常就精進念佛,萬緣放下,念了幾年以後,喔!這個子宮頸癌被她給念好了。所以那個人真正把「菩提心」發起來。

  發起菩提心的人,他的生命觀跟我們不同,我們凡夫的境界是依止無明,無明緣行,我們認爲「有所得」,我一切的造作,一定要使令我得到快樂、得到榮耀、得到眷屬。但是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他是修「舍」,舍掉我的榮耀、舍掉我的眷屬、乃至于舍掉我的生命,一切都「舍」。這樣子的心態,正是跟菩提心相應。這個法師告訴我,我很感動!一個老菩薩她能夠有這種境界,能夠轉變這麼大的業力,我相信她淨業是成就的,否則她不可能開展出那麼殊勝的華報,把重大的癌細胞轉變過來,醫學上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這個菩提心一發動的時候,那個修行的

  勇猛精進,那是不得了的,那個修行的角度,是修「舍」而不是修得,舍的境界。這個地方講,菩提心一發動的時候即「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不是我們悠悠泛泛這種善根福德所能比較的,那個力量是不同的。

  這是講第一科「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我們思惟自身的苦,思惟他人的苦,生起一個追求無上菩提的心,以這種心情來求生阿彌陀佛國,爲菩提道求生淨土,這是一個目標的確認。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乙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個第一科、第二科,是整個淨土修行的主要內容,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是一個目標的確認,好像一個人的眼睛一樣。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是一種修行,好像一個人的腳,目足雙運,使令我們能夠很正確、很迅速的到達目的地。所以這是一個行門,前面是一個願門,這是一個行門。

  乙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分二:初、總標。二、別釋。今 初。

  先做一個總標攏總的說明,我們請合掌。

  丙一、總標

  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爲一切上聖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阿

  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 一函遍複 —

  我們看脈絡分析,分成兩大段:第一段是贊歎淨土的殊勝;第二段說明淨土的叁資糧。請看第一段。「淨土法門」,以下分叁段來形容淨土法門:第一段,「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個法門的殊勝,它能夠「叁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他也能夠爲菩提道求生淨土,你看《華嚴經》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是一樣,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期急速圓滿佛果。乃至于《觀經》的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衆生,也是爲菩提道求生淨土。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真正是叁根普被,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利鈍全收。這個法門的確是很特別的。

  「乃如來普爲一切上聖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這個是彌陀如來的大悲心,普遍的爲一切的,不管是聖人,乃至于等覺菩薩 ,乃至于凡夫裏面的五逆、十惡衆生,做什麼?「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淨土法門的殊勝,它不必你要多生多劫。一般的聖道門,不要說大乘,大乘的信心要堅固,「信」成就要一萬劫,不要說是斷煩惱。因爲大乘發菩提心以後要積功累德。積功累德的時候,他對于斷煩惱這件事會比較緩慢,他積集福德資糧,來到衆生的塵勞世界,使令他的心散亂,但是這是他的業力,因爲大悲心的關系。所以就著斷煩惱這方面來說,大乘剛開始就會比二乘慢,斷煩惱來說。大乘我們不說,那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以小乘來說好了,小乘最利根的要叁生,就是說,你一開始接觸佛法,栽培善根,第一生。到了第二生的時候,你又沒有任何差錯,這當中沒有破梵行,又能夠繼續出家相續的用功,前一生的善根,從前面的這個「生」,而轉成熟,你又往生了,又死掉了。死掉了以後,第叁生又沒有差錯,又在人間得果報,這個臨命終的時候,

  沒有煩惱現前,來滋潤惡業,又能夠依止你的業力,在人間得果報。不過這當中,不能在天上得果報,在天上得果報就完蛋了,所以一般的修行人,他們臨終的時候,都發願下輩子繼續做人,繼續遇到有叁寶的住世。到了第叁生的時候,他又繼續的出家,依止小乘法,種、熟、脫,第叁生的煩惱脫落,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是最利根的叁生,而且這叁生當中,不能有一生有差錯,不能遇到惡因緣,包括硬賊、包括軟賊,都不能遇到,都要一切風平浪靜,完全都是一個修行的因緣現前,那是叁生。但是你看淨土法門,「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這個地方,這個淨土的帶業往生、橫超叁界,是一個當生成就的法門,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我們碰到這個法門,也不是很相信;相信的話,也相信的不徹底。相信不徹底,修行起來就沒什麼力量,這件事情就很悲哀了。爲什麼呢?因爲今天,如果你失去淨土的因緣,表示你一定要面臨多生多劫的生死痛苦,一定要的,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只要你是凡夫,如果你沒有把握這個法門,表示你即將要面對未來的生死大海,看起來就是一望無涯,看不到邊的。所以講這件事情就很悲哀,很悲哀。這無量劫的生死,我們有很多退墮的因緣,誰也不敢保證。這個地方就是要我們只有一心歸命淨土法門。

  怎麼修行淨土法門,第二段說明:「此法門以信、願、行叁法爲宗。」就是信願行叁種資糧,是我們的修行宗旨。這是標出它的叁個資糧,以下就是說明它的內容。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我們先解釋這個「信」。這個信心的栽培

  在淨土特別重要、特別重要,我們看它的內涵,印祖他是分成叁個次第:

  第一個次第,「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這個信,不是我們現在聽到以後,完全不加以思惟就相信,你這種相信是不夠深入。換句話說,你那種「信」沒有把疑根拔掉,你那個「信」是容易退轉的。你一定是聞經達理、斷疑生信,就是說,我們聽到佛陀說叁界是一個火宅,我們內心的感覺怎麼樣,我們感覺,當然我們對佛陀是有信心的,但是我們內心深處,總是覺得真的是火宅嗎?真的嗎?這表示什麼?內心深處有疑根在。所以這種動機,一定是經過你很深入的思惟,觀察叁界的真實相,苦苦、壞苦、行苦,你才能夠把內心的疑根給拔掉,你才能夠深信這個娑婆世界是苦,那個覺受才能夠生起來。所以這個地方的「信」,不是感情用事就相信。這種感情用事的相信,是生滅的。你是透過理性的觀察以後,你內心生起一個苦的感受,那個覺受生起來了,這個時候的「信」,沒有人能夠動搖你了,臨命終的時候,諸根敗壞、眷屬舍離,你那個信心能夠堅固的存在。所以蕅益大師說這叫做真實信心,真實就是它不可破壞,任何境界都不能破壞它。所以這個地方第一個,透過智慧的抉擇,知道這個世界是苦,知道極樂世界是樂,這第一點,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我們現在知道娑婆世界是應該厭離,極樂世界是應該欣求的,誰能夠做到這一點呢?當然我們剛開始會想到說,我自己應該去努力,我應該靠我自己的力量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看看是不是能夠靠我的力量。

  再看第二段,「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叁界的真實相是一個苦惱的火宅,的確是要趕快離開的,下輩子不能再投生的。但是我是一個業力凡夫,我內心當中積集無量無邊的罪業,很多的力量,都還沒有得果報,那

  個強大的勢力,「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這件事情希望是一回事,事實又是一回事,我很想厭離娑婆,但是我沒辦法,我的戒定慧在今生當中,以我有限的生命不能夠生起來,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所以我們要思惟自力的不行,我很想厭離娑婆世界,但是我以我這念的心,要成就戒波羅蜜、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以這一期的生命是沒辦法的。這個「決定」,就是決定不可以的,誰能夠幫我做到這件事呢?

  我們看第叁段,「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衆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這…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