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16

  ..续本文上一页为难遇」,我们得到一个人的果报,还必须要有佛法的住世。佛陀的法有正法、像法、末法,起码要有末法,虽然那些菩萨圣人灭度,但是语言文字的佛法还在,这件事情也是很难得的,有佛法的住世,特别有净土法门,这种他力门、果地教的一个法门住世,这件事情是一个殊胜的因缘。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我们今生这两个殊胜的因缘都具足,如果我们「不一心念佛」,把这一生空过了,等到「一气不来」,我们生命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定」就是决定,决定会随着我们过去生,或者今生所造的杀盗淫妄,看那一个恶业最重,就牵引我们到三恶道去长劫受苦,了无止尽。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去观察生命的真相,不要被现前的暂时安乐所迷惑。

  「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想到未来地狱的苦,来刺激我们的精进,「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一科我们看附表第三。发菩提心在我们净土法门也是相当的重要,它是所有大乘的共修法门,祇要你是大乘佛法,都是要发菩提心的。这个附表分成两段,第一个是约圣教量来说明,我们看内容。

  附表三 —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

  (一)「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之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往生论注》—

  这个是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他提出依止《无量寿经》的圣教量,来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在《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当中,它有总相跟别相。就着别相,「行有优劣」,这三种修行人有优、有劣,分成三辈:上辈是舍家出欲而做沙门,就是能够出家。出家以后严持净戒、修诸功德,这个人很难得,能够弃舍世间的五欲,做一个出家人。出家以后严持净戒、修诸功德,这是第一种。第二个,虽不能出家,但是奉持斋戒,供养三宝,多少修善。他的因缘是没办法出家的,有家庭的系缚。他在家的时候,也能够多少奉持斋戒 ,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而且供养三宝,多少修善。当然在家人的积功累德就是比较有限,这个是中辈的。第三个,虽不能出家,而且不能修诸功德,但是闻三宝功德,欢喜信乐,他的能力,你要他修诸功德是没办法办到的。但是他听到三宝功德,听到有人修善,他欢喜信乐,随喜赞叹,

  这个是第三辈的人。这个是就着他修行上有优、有劣,而分出三辈的别相。

  但是就它的总相来说,「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所以《无量寿经》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个往生的正因,这个是说明菩提心,它是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什么是菩提心的内涵呢?以下说明。

  「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之心。」这个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就是说我们一个念佛人,我们内心的思想,希望依止我们念佛的功德力,急速的成就无上的圆满佛果,拥有作佛的心。我们希望能够改造现在的生命,不希望在三界里面流转,就算是诸天的快乐,我们也不愿受生,这个有漏的世界,多诸过患。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我们为什么要成佛呢?就是要广度一切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够究竟的度一切众生。怎么度众生呢?「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之心」,佛陀度众生,当然祂有佛国土,祂有依报正报的庄严,来摄取众生到祂的国土去修行。所以这个菩提心,它有三个次第:愿作佛心、度众生心、接引众生到祂的国土去修行。这个是说明菩提心的内涵。

  第三科是个结劝了。「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为什么呢?「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这个地方要注意,如果我们念佛人,内心没有一个要成就佛道的心,你没有这种成就佛道的心,你为什么求生阿弥陀佛呢?「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这个众生的业感,跟你的内心有关,你内心跟烦恼相应,你的业感完全是跟烦恼相应。你是烦恼所发动的,那你的业力是有漏的业力,以后的果报一定是有漏的。不可能你依止烦恼发动,而去

  招感清净国土,无有是事,这个因果法则是说不过去的。就算你带业往生,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二个本质都应该要一样的,你一定是依止清净的愿力,才能够跟弥陀清净的大悲愿力接触,感应道交,不可能说你内心依止烦恼,而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没有这回件事,世间上的事情不可能违背缘起法则。如果我们今天以一种烦恼心态:哦!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快乐,你以一种想要去受用快乐,这种烦恼相应的时候,也是不能往生的,你所有的善业,就使令你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你,你跟本没辨法跟祂感应道交,你跟弥陀的清净本愿没办法相应,佛陀也没办法,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昙鸾大师的慈悲,「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了乐,这个乐,特别是为了五欲乐愿生故,亦当不能往生。所以我们往生净土,我们的心情: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追求无上菩提的关系,我们必需要往生到净土,因为那个地方有不退转的功德,是这种心情,才能够跟弥陀本愿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这个地方是依止《无量寿经》的圣教量来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个再约教理,从缘起的教理,用理论来推敲。我们看元晓大师怎么说。

  (二)「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 — 元晓大师 —

  「此心」,这个菩提心呢,我们发了一种想成佛的心以后,这是个因地,它的正式果报是无上菩提。当然,这个因能够成就果报的快慢,就看我们精进,它的正式果报在无上菩提。但是它在得果报之前有一个华报,华报在净土,所以我们说:为菩提道

  求生净土。成就无上的菩提道,是我们的究竟目标。但是我们思惟这个三界的生死,多诸过患,很容易使令我们退转菩提心,所以我们应该要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个地方所提供的正报、依报,能够使令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换句话说,我们那一念心,在极乐世界得果报以后,决定能够圆证三不退,决定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我们的华报在净土。

  为什这样讲呢?「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攀缘的法界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一个广大的空间;时间来说,是尽未来际的去度化众生。这是一种时空无尽。不像阿罗汉,阿罗汉也多少会度众生,但是他一旦入涅槃以后,他跟众生就没办法接触了,你忆念他的名号,他也没办法感应道交,所以阿罗汉在度众生,他一期生灭而已,他不是长远无限,时间上是有限量。我们因地所发的是一种时空无量的愿,所以最后的果报「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所以极乐世界依报的国土,空间是广大无边,它的寿命也是一个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这个因果是相符合的。

  「除菩提心,无能当此!」你想想看,极乐世界是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是一个长远的正报寿命,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菩提心,当然是不可能跟它相应。譬如说,我们修行人,大致上有三种的心情,会想要离苦得乐的人,有三种心情:第一个是求增上生。就是我为什么要修行呢,我希望我下辈子能够更好,下辈子能够做国王、转轮圣王,或者诸天,乃至于色界、无色界,这种殊胜的欲乐,这是一种人,是增上生。第二种人是出离心。他能够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观察三界的果报,都是苦恼的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清净无为的涅槃。在涅槃当中,生死不可得,烦恼不可得,业力不可得,惑业苦完全停,但是没有佛土的庄严。第三种人是菩提心。他所追求的是一

  个诸佛圆满的依正庄严,正报的法身的庄严,依报的国土庄严。所以极乐世界,它正是一个大乘不共于二乘的一个佛国庄严,因为它不是一个三界有漏的国土,它也不是二乘偏真涅槃,它是一个大乘善根界,世亲菩萨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谦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它有依正庄严,所以它的果报是一个大乘的果报,你的因地没有菩提心,「无能当此」,没有办法相应。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清楚,我们依止圣教量,跟从缘起教理的推断,来抉择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我们再回到讲义,「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个第二段。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这个菩提心的内涵它是二个:第一个上求佛道。其次呢,我们观察一切如母的众生,在苦恼当中,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我们也有责任来救拔他们,这是有下化众生的心。有上求佛道,也有下化众生的心。这个心一发动起来的时候,这个菩提心一发动,你真正经过智慧抉择,发起一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的时候,即使你还没有实践,那就不可思议。我们看它的功德,「如器受电,如药加硫」。电器要没有电力的时候,这个电器就没有力量,所以这个电器有电力的时候,这个修行就不同。或者是这个*加上硫黄,这个力量更大,功德力增大,修行也迅速。它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心,你有一种使命感,「我为什么要修行?我要急速的圆满佛果,我要赶快的以我修行的功德,到十方世界去广泛的度化一切苦恼众生。」你有这个菩提心在摄持你,你在拜佛、念佛就不同,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的福德善根所能够比…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