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15

  ..续本文上一页所住」,

  谁做的到呢?我们是有所住,这凡夫当然有所住。阿弥陀佛怎么办呢,以毒攻毒,好!你喜欢住在色声香味触法,我就把这个清净的功德,安排在色声香味触法,你在那个地方,你不一定要摄心,你到那个地方去,「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欣赏一下这个宝树,听到这个声音以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到极乐世界喝喝八功德水的甘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这种境界。

  所以蕅益大师解释,《弥陀要解》,说极乐世界是五尘说法,色声香味触,五尘说法。我们娑婆世界只有一声说法,佛陀不能说把这个「道」放在饭上,只有文以载道。极乐世界,你读过《阿弥陀经要解》你知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去听;有时候我们心里想要寂静,一个人。但是我想听法怎么办呢,鸟类来为你说法,「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牠来为你说法,这些鸟类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都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变化出来,牠们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是种自在境界。所以我们今天在抉择归依处,你不要说「天」很好,天会让你堕落,阿弥陀佛那种快乐的安排,祂能够使令你转凡成圣,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祂把所有清净的功德,都放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里面,你一吃到、一接触,你道业就增进了,是这种境界。所以我们凡夫的心情,的确是觉得很契机。

  我看《尊者阿迦曼传》,有一次尊者阿迦曼开示涅槃的功德,他说这个涅槃是不生不灭,离开了生死,离开了一切。有一个比丘就打妄想,他说这个涅槃什么都没有,也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也没有人,他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涅槃是很枯躁无味的,尊者阿迦曼就喝斥他,说:你这个人根本就没资格修行。当然站在小乘的境界是应该喝斥,但是我想这个比丘可能是过去有大乘的善根,我们看看大乘的涅槃不是!大乘的涅槃是很有人情味的。

  你到极乐世界它不是空空洞洞,你也得到一个果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具足五种神通,我今天希望到药师佛那个地方,去听听药师法门;明天我的心情想到弥勒菩萨这个地方,去闻唯识学,你那个神通满你所愿,是这种境界。所以阿弥陀佛,你要想一想真的是感动,阿弥陀佛的慈悲心,祂知道我们凡夫的心情是怎么回事,祂知道,为实施权。所以说我们抉择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依处,这个地方是真的是需要的。

  夏莲居老居士他知道净土法门以后,黄念祖就是他的徒弟,他在录音带说,夏莲居老居士遇到净土法门以后,他笑了一天,很高兴,他说:哎呀!有办法了。夏莲居老居士本来是修密宗的,这个自力法门断烦恼是不容易,夏莲居老居士他得到净土法门以后,他就:哎呀!有办法可以出三界了!他说他笑了整整一天。所以我们这样子看一看,这个地方的确是归依处,而且去也不难,的确不难,带业往生。后面我们会说到它整个修行的标准。

  所以印祖说:「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极乐世界,印光大师说:非九界的众生所能够明了,惟佛与佛方能证知。所以极乐世界的功德,我们看《阿弥陀经》流通分,是六方佛流通,蕅益大师说:等觉菩萨没有资格流通净土法门,因为「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等觉菩萨还没有净土,他是一种功德果报。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九界的圣人都不能够知道的,哪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的境界呢?我们只有仰信,佛陀这样子讲,我们就相信了,我们就抉择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依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四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丙三、结示劝修。这一科是讲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在这一科当中,印祖告诉我们,我们念佛的人,必须要确认我们修行的目标,所谓真正为了解脱生死的痛苦,发起一种追求无上菩提的心。这一科是有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厌离娑婆;第二个是欣求极乐。

  首先厌离娑婆,印祖要我们思惟三世的因果,思惟我们过去生,曾经依止我们这一念的烦恼心,造作了很多的恶业,杀盗淫妄,乃至于五逆、谤法的罪业。而这些罪业都积集在我们这一念的心中,随时会遇到烦恼因缘的滋润,就使令我们到三恶道去受苦了。所以三界不是一个安稳的住处,我们说厌离娑婆,娑婆世界不是我们的安稳住处,我们内心到底应该是要追求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所谓的欣求极乐。

  在第二科当中,印祖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种种的依正庄严,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跟诸天要有所简别,很多人念佛人,嘴巴不讲,但是他内心当中,深深地爱着诸天的欲乐,这样子就使令他以念佛的净行,在诸天里面得一个果报。印光大师说,这个情况,就好像是拿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一样,太可惜了,怎么说咧?因为诸天的欲乐是非常美妙不可思议,但是它有两种过患:

  第一个,它有无常败坏的过患。譬如€¥。诸天的快乐现行时候,你的身心是非常的快乐。但是诸天的身体,一生当中没有老没有病;他一生不老,他的生相庄严美妙;一生也不生病,他

  一生病的时候,这个五衰相现,就是你要死亡。你在没有死亡之前,你那个身体不必工作,衣食自然,也没有老的痛苦、没有病的痛苦,一生就是为了享受而生活,享受种种五欲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会失掉、会坏失。坏失以后,又使令我们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这种快乐是不究竟、不坚固的。

  其次,诸天的快乐会增长我们的颠倒想。因为这个五欲的快乐是有漏的境界,我们在那个五欲的境界里面,会增长我们烦恼的等流。所以在经论上说:从欲界天来到人间的人,心中的欲望特别强,色界、无色界会好一点,如果从欲界天来到人间,那个欲特别重,修行障碍,所以它有这两种的过患。

  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却是一种究竟,没有过患。因为它的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其次,因为极乐世界的妙乐,不管是身心,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宫殿楼阁,它在美妙当中,使令我们内心接触这种庄严,「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为它是阿弥陀佛清净法身所变现的,不是众生有漏业力所感的可乐果报。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抉择下一辈子,到底要去哪里受生的时候,你必须把诸天的欲乐,所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它也是这样子,跟极乐世界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内容,要简别出来。你不简别出来,含糊拢统,你内心可能会有问题,你内心对这个目标的确认有问题的时候,会使令你所有的善业,所有持名的功德,这个方向就会有偏差,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了。所以我们在抉择我们整个修行的目标,确认!一定要非常的清楚而明确,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抉择我所有的善业、所有持名的功德都回向,只有一个地方而已,就是往生净土,所谓的欣求极乐。经过这两方面的抉择思惟,生起了菩提心,这一科我们再作一个总结。

  我们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丙三、结示劝修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 书一.七四 —

  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段、「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这个是印祖先讲出念佛人的通病。念佛人也参加佛七,平常在佛堂也做定课,但是不能恳切,就是我们念佛的力量发挥不出来,心中也念佛,但是也打妄想;也打妄想,也念佛,很难做到真正的去归依这个名号,很难至诚恳切。为么会有这种的情况呢?印祖就讲出了一个真正的因缘,「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我们修净土的人,有时候会忽略圣道门的重要性,其实圣道门是可以帮助净土的。就是我们念佛,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分别,就是一路念佛,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一种娑婆苦的危机意识,使令我们要解脱生死的心就不强。这种动机的力量不强,使令我们念佛就没有力量,感觉上今生了生死也可以,不了生死也可以,这是悠悠泛泛。所以这个地方,印祖特别告诉我们「不知」,就是你很难能够真正的透过你的智慧抉择,如实的了知,就是那个苦的觉受,你不能够生起来。不能生起来,你修行就没有力量。所以这个地方,不知娑婆世界的这种苦恼过患,我们也不能够如实的去抉择极乐世界的快乐,这是我们不能恳切的主要原因,这是我们念佛人的一个通病。

  要怎么办呢?印祖告我们一个办法。「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我们先看看今生的因缘。「若念」,那个「念」就是观想,思惟观察。怎么观察?这个观察不是打妄想,如理思惟,随顺佛陀的圣教去观察,观察「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你想我现在念佛打妄想,但是呢,「人身难得」,我无量劫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里面待过去的。好不容易,我的生命当中有五戒、十善的善业,喔!今生得到一个人身。人身是修行的一个法器,在整个六道当中,只有人的果报能够修行圣道,其它的果报都不可以,非常的困难。三恶道是整天受苦恼的逼迫,他的心没办法专注。诸天的五欲乐太迷惑人了,他要专心的修行也没办法,他那个胜妙五尘,色声香味触,那个妙乐太殊胜了。所以只有人的果报是能够成就圣道的。所以我们今天得到人的果报,喔!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