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住」,
誰做的到呢?我們是有所住,這凡夫當然有所住。阿彌陀佛怎麼辦呢,以毒攻毒,好!你喜歡住在色聲香味觸法,我就把這個清淨的功德,安排在色聲香味觸法,你在那個地方,你不一定要攝心,你到那個地方去,「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欣賞一下這個寶樹,聽到這個聲音以後,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到極樂世界喝喝八功德水的甘美,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這種境界。
所以蕅益大師解釋,《彌陀要解》,說極樂世界是五塵說法,色聲香味觸,五塵說法。我們娑婆世界只有一聲說法,佛陀不能說把這個「道」放在飯上,只有文以載道。極樂世界,你讀過《阿彌陀經要解》你知道,佛陀在說法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去聽;有時候我們心裏想要寂靜,一個人。但是我想聽法怎麼辦呢,鳥類來爲你說法,「白鶴、孔雀、鹦鹉、舍利」,牠來爲你說法,這些鳥類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變化出來,牠們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是種自在境界。所以我們今天在抉擇歸依處,你不要說「天」很好,天會讓你墮落,阿彌陀佛那種快樂的安排,祂能夠使令你轉凡成聖,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祂把所有清淨的功德,都放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裏面,你一吃到、一接觸,你道業就增進了,是這種境界。所以我們凡夫的心情,的確是覺得很契機。
我看《尊者阿迦曼傳》,有一次尊者阿迦曼開示涅槃的功德,他說這個涅槃是不生不滅,離開了生死,離開了一切。有一個比丘就打妄想,他說這個涅槃什麼都沒有,也沒有房子、也沒有車子、也沒有人,他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涅槃是很枯躁無味的,尊者阿迦曼就喝斥他,說:你這個人根本就沒資格修行。當然站在小乘的境界是應該喝斥,但是我想這個比丘可能是過去有大乘的善根,我們看看大乘的涅槃不是!大乘的涅槃是很有人情味的。
你到極樂世界它不是空空洞洞,你也得到一個果報,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具足五種神通,我今天希望到藥師佛那個地方,去聽聽藥師法門;明天我的心情想到彌勒菩薩這個地方,去聞唯識學,你那個神通滿你所願,是這種境界。所以阿彌陀佛,你要想一想真的是感動,阿彌陀佛的慈悲心,祂知道我們凡夫的心情是怎麼回事,祂知道,爲實施權。所以說我們抉擇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歸依處,這個地方是真的是需要的。
夏蓮居老居士他知道淨土法門以後,黃念祖就是他的徒弟,他在錄音帶說,夏蓮居老居士遇到淨土法門以後,他笑了一天,很高興,他說:哎呀!有辦法了。夏蓮居老居士本來是修密宗的,這個自力法門斷煩惱是不容易,夏蓮居老居士他得到淨土法門以後,他就:哎呀!有辦法可以出叁界了!他說他笑了整整一天。所以我們這樣子看一看,這個地方的確是歸依處,而且去也不難,的確不難,帶業往生。後面我們會說到它整個修行的標准。
所以印祖說:「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極樂世界,印光大師說:非九界的衆生所能夠明了,惟佛與佛方能證知。所以極樂世界的功德,我們看《阿彌陀經》流通分,是六方佛流通,蕅益大師說:等覺菩薩沒有資格流通淨土法門,因爲「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等覺菩薩還沒有淨土,他是一種功德果報。所以這個淨土法門,九界的聖人都不能夠知道的,哪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境界呢?我們只有仰信,佛陀這樣子講,我們就相信了,我們就抉擇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歸依處。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第四講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五面,丙叁、結示勸修。這一科是講到真爲生死發菩提心。在這一科當中,印祖告訴我們,我們念佛的人,必須要確認我們修行的目標,所謂真正爲了解脫生死的痛苦,發起一種追求無上菩提的心。這一科是有兩個內容:第一個是厭離娑婆;第二個是欣求極樂。
首先厭離娑婆,印祖要我們思惟叁世的因果,思惟我們過去生,曾經依止我們這一念的煩惱心,造作了很多的惡業,殺盜淫妄,乃至于五逆、謗法的罪業。而這些罪業都積集在我們這一念的心中,隨時會遇到煩惱因緣的滋潤,就使令我們到叁惡道去受苦了。所以叁界不是一個安穩的住處,我們說厭離娑婆,娑婆世界不是我們的安穩住處,我們內心到底應該是要追求什麼樣的境界呢?就是所謂的欣求極樂。
在第二科當中,印祖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種種的依正莊嚴,正報的身心、依報的國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極樂世界的無有衆苦,但受諸樂,跟諸天要有所簡別,很多人念佛人,嘴巴不講,但是他內心當中,深深地愛著諸天的欲樂,這樣子就使令他以念佛的淨行,在諸天裏面得一個果報。印光大師說,這個情況,就好像是拿摩尼寶珠換糖果吃一樣,太可惜了,怎麼說咧?因爲諸天的欲樂是非常美妙不可思議,但是它有兩種過患:
第一個,它有無常敗壞的過患。譬如€¥。諸天的快樂現行時候,你的身心是非常的快樂。但是諸天的身體,一生當中沒有老沒有病;他一生不老,他的生相莊嚴美妙;一生也不生病,他
一生病的時候,這個五衰相現,就是你要死亡。你在沒有死亡之前,你那個身體不必工作,衣食自然,也沒有老的痛苦、沒有病的痛苦,一生就是爲了享受而生活,享受種種五欲的快樂。但是這種快樂會失掉、會壞失。壞失以後,又使令我們到叁惡道去了,所以這種快樂是不究竟、不堅固的。
其次,諸天的快樂會增長我們的顛倒想。因爲這個五欲的快樂是有漏的境界,我們在那個五欲的境界裏面,會增長我們煩惱的等流。所以在經論上說:從欲界天來到人間的人,心中的欲望特別強,色界、無色界會好一點,如果從欲界天來到人間,那個欲特別重,修行障礙,所以它有這兩種的過患。
極樂世界的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它卻是一種究竟,沒有過患。因爲它的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其次,因爲極樂世界的妙樂,不管是身心,正報的身心、依報的宮殿樓閣,它在美妙當中,使令我們內心接觸這種莊嚴,「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爲它是阿彌陀佛清淨法身所變現的,不是衆生有漏業力所感的可樂果報。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抉擇下一輩子,到底要去哪裏受生的時候,你必須把諸天的欲樂,所謂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它也是這樣子,跟極樂世界的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的內容,要簡別出來。你不簡別出來,含糊攏統,你內心可能會有問題,你內心對這個目標的確認有問題的時候,會使令你所有的善業,所有持名的功德,這個方向就會有偏差,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了。所以我們在抉擇我們整個修行的目標,確認!一定要非常的清楚而明確,就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抉擇我所有的善業、所有持名的功德都回向,只有一個地方而已,就是往生淨土,所謂的欣求極樂。經過這兩方面的抉擇思惟,生起了菩提心,這一科我們再作一個總結。
我們念一遍,大家請合掌。
丙叁、結示勸修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爲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叁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 書一.七四 —
我們分成叁段來說明:第一段、「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這個是印祖先講出念佛人的通病。念佛人也參加佛七,平常在佛堂也做定課,但是不能懇切,就是我們念佛的力量發揮不出來,心中也念佛,但是也打妄想;也打妄想,也念佛,很難做到真正的去歸依這個名號,很難至誠懇切。爲麼會有這種的情況呢?印祖就講出了一個真正的因緣,「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我們修淨土的人,有時候會忽略聖道門的重要性,其實聖道門是可以幫助淨土的。就是我們念佛,有的時候什麼都不分別,就是一路念佛,我們內心當中,沒有一種娑婆苦的危機意識,使令我們要解脫生死的心就不強。這種動機的力量不強,使令我們念佛就沒有力量,感覺上今生了生死也可以,不了生死也可以,這是悠悠泛泛。所以這個地方,印祖特別告訴我們「不知」,就是你很難能夠真正的透過你的智慧抉擇,如實的了知,就是那個苦的覺受,你不能夠生起來。不能生起來,你修行就沒有力量。所以這個地方,不知娑婆世界的這種苦惱過患,我們也不能夠如實的去抉擇極樂世界的快樂,這是我們不能懇切的主要原因,這是我們念佛人的一個通病。
要怎麼辦呢?印祖告我們一個辦法。「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爲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叁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我們先看看今生的因緣。「若念」,那個「念」就是觀想,思惟觀察。怎麼觀察?這個觀察不是打妄想,如理思惟,隨順佛陀的聖教去觀察,觀察「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你想我現在念佛打妄想,但是呢,「人身難得」,我無量劫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地獄、惡鬼、畜生,叁惡道裏面待過去的。好不容易,我的生命當中有五戒、十善的善業,喔!今生得到一個人身。人身是修行的一個法器,在整個六道當中,只有人的果報能夠修行聖道,其它的果報都不可以,非常的困難。叁惡道是整天受苦惱的逼迫,他的心沒辦法專注。諸天的五欲樂太迷惑人了,他要專心的修行也沒辦法,他那個勝妙五塵,色聲香味觸,那個妙樂太殊勝了。所以只有人的果報是能夠成就聖道的。所以我們今天得到人的果報,喔!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