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P14

  ..续本文上一页们过去的第六意识的心中,过去可能是造了善业,也可能是造了恶业,这第六意识一活动的时候,动即是业,不管是善业、恶业一造作过去,前一剎那灭,下一剎那就变成第八识的种子,被第八识统统保存下来。保存下来了以后,因缘成熟了就出现,或者是同业,或者是别业。这个「同业」就是一种共同的业力,我们在人间得果报,我们同时看到大家住在同一个地球,乃至于有同样的山河大地,大家同样住在台湾,或者住在南投县等等,

  我们共同所拥有的环境,这个是过去的共业。别业就是各别的业力,在这个共业当中,有各人的差别,你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体跟我的身体不同,乃至于你拥有你的眷属也不同,你的房子住起来也不同,这是别业。但是这种都是有成坏的,皆不久住,因为我们过去在造业的时候,依止生灭心,这个业是有生灭性,所以得果报也是有生灭性,不管是善业、不管是恶业都是有生灭性。

  「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我们正报的身体有生、有老、有病、有死,这个是十二因缘的,正常。除非你不受生,你一受生就是老病死,这世界有成住坏空,所以说是「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也」。这个地方是从无常的角度,来说明这个苦谛,有坏苦,无常故苦,乐极生悲。古人曾经讲一个比喻,这个坏苦不容易了解。我们对苦苦,地狱、饿鬼、畜生,一思惟就有感觉出来,这个苦苦是怎么回事。

  但是坏苦不容易了解,我们现在明明受快乐,怎么说这个快乐是苦呢?我们不了解。怎么了解呢?有一个比喻说:有一艘船在大海当中,以快速来行驶,那么这个船当中,大家很快乐,又是唱歌,又跳舞,又喝酒,又吃肉,在这个船上大家很快乐!但是开船的人睡着了,跟这个无明相应了。睡着以后,他这个船快速的要去撞到石头,已经是一天一天的去趋近这个石头,一撞了以后,大家就是掉到河里面,都死掉了,但是他还没有撞到,大家也无所谓,就是这样你也唱歌,我也唱歌,大家很快乐,这个就是坏苦。就是说,这个快乐的本质,蕴藏着痛苦的本质在里面。

  道家讲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也是有他的智慧,他能够看出福报里面含藏的罪业,他能够看出这一点。曾文正公他告诉他的所有兄弟,他的兄弟大部分都是做大官,他说:我们在朝

  廷做官,荣华富贵,但是要战战兢兢,小心一点!我看到历史,古来的帝王、大臣,得到善终的很少,得到好死的很少,那种富贵的境界,大部分都隐藏了很大的灾祸。所以佛陀也说,这个世间的富贵,「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世间的五欲乐是怎么回事?譬如一个甜美的食物,你吃起来非常甜美,感到一种快乐的感受,但是夹杂毒药,你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不觉得,但是这个毒药累积,一天一天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它一发动起来,就使令你身体很苦恼。就比喻我们今天要去受乐世间的五欲,这个杂染业力所变现的五欲,你在快乐当中,你已经念念的在堕落,在创造一个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讲「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也」。

  为什么呢?「以因既是生灭,果报亦不能不生灭也。」因为我们在造这个世间善法的时候,是有漏善,都夹杂烦恼,所以这个果报显现出来,它会使令你堕落,这个果报会使令我们堕落,这个生灭就是有杂染性。我们想一件事,我们今天看到珍宝,看到财色名食睡,都是可乐果报,我们看到以后会起贪烦恼,乃至于失掉以后,会起瞋烦恼,就表示这个果报本身有问题。我们待会会介绍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果报,你一接触是有清净的力量,这不同。我们娑婆世界的五欲乐,你一接触以后,它会使令你自然皆生贪瞋痴的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过去在造这个业力的时候,是有烦恼夹杂在里面,所以出现的果报就是有问题,「以因既是生灭」,果报也不能不生灭也。我们娑婆世界的境界是这样子,就是果报本身蕴藏着这个危机。

  我们再看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极乐世界当归依处呢?他说明了一个理由,从因地来说,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祂已经

  彻证自心本具的佛性。换句话说,佛陀无量劫来的六波罗蜜,当然主要是般若波罗蜜,夹带前面的五度的眷属,把过去的无明烦恼完全破坏,清净法身完全显现出来,佛陀在自受用清净法身「常乐我净」的功德的时候,祂那个大悲心,看到我们三界的众生苦恼,修行也不得力,怎么办呢?就以祂的愿力创造出一个极乐世界。创造极乐世界以后,祂又有一个很重要的愿,第十八愿。所以智者大师把四十八愿分成两类,前面的四十七愿是成就一个清净国土的正报、依报,这个第十八愿是方便接引。祂开出一个往生的条件: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祂开出一个往生的条件,临终忆念我的佛号十念这种标准,这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所以说「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弥陀的大悲心。所以说这个极乐世界是一个果地教,我们往生,不是我们自己去创造这个国土,而是阿弥陀佛创造以后,祂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念佛跟弥陀感应道交,祂把我们带到那个地方去了,而那个国土是已经成就,所以它的快乐是没有穷尽的时候。这个地方我们待会再说明。

  下面讲出一个比喻,「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虚空非常的广大,包容一切,虚空当中的世界是「数数成、数数坏」,但是「虚空」它毕竟「无所增减」。这个虚空就比喻极乐世界,比喻这个世界的快乐,是不可破坏的。这个是把娑婆世界的快乐跟极乐世界,以无常的观念来作一个比较。娑婆世界是可破坏的,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无有穷尽。除非你不往生,你往生极乐世界,保证「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乃至于在一期生命当中,你得到一个正式的果报,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决定足够让你成佛!所以这个地方,快乐没有穷尽,也是很重要的。

  譬如说,我们学佛以后会有智慧能够抉择结果,这个生命体有三恶道我们不想去;人天很快乐;转轮圣王也很快乐,七宝千子;这个天的果报也很快乐,天的果报一生当中,没有老没有病,也很快乐。佛陀为什么不劝我们生天呢?就是无常,因为佛陀的意思希望我们得到一个快乐,那个快乐不要破坏才好,不要说你快乐以后,结果消失掉,又掉下来,这个不究竟。佛陀的心情大悲心,希望我们得到快乐以后,是永远快乐。所以极乐世界它就提供这个环境,快乐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阿弥陀佛祂所提供的那个极乐世界,正报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而我们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足够足够了。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我们为什么抉择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归依处,寿命的无量,就是一个很大的关键,我们很辛苦的修行,得到这个果报,保证不会失掉,你一得到,一劳永逸,所以这是一个归依处。

  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破除疑惑。

  「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你说极乐世界也是有为,有为法是生灭相,你用这个世间的有为乐,来难极乐世界之乐,但是虚空哪里会改变呢?这表示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会消失的。

  第三是结劝。「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这个地方讲我们往生有两种因缘,就着亲因缘来说,就是「一切众生皆具佛性」。这个观念蕅益大师也是蛮强调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说:「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你要能够了解「他」,就是阿弥陀佛,跟「自」,自己。阿弥陀佛跟我们是同一个佛性、同一个体性,虽然果报是不同,但是从那一念清净心明了性来说,是无差别的。既然我们跟阿弥陀佛同体,当然

  我们能够受用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这就是我们能够成就极乐世界功德的亲因缘。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我们内心本具,这是亲因缘。什么是增上缘呢?就是你念佛,跟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感应道交,佛的大悲心,在临命终的时候加持你、摄受你到极乐世界,这是一个增上缘。佛的大慈悲愿力是增上缘,我们的自性功德力是亲因缘。这是讲到往生的因缘。

  往生以后是什么境界呢?「以根身则莲华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根身,它不是胎生,是莲华化生,意生身,没有生老病死。这个死是很重要,没有死亡很重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没有死亡的,因为你到那个地方去,你那个有漏的生命,在三大阿僧祇劫,决定能够改变,转成清净法身,决定!因为那个地方有弥陀的说法,有色声香味触法的说法。

  「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它也是寿命无量,这个地方,世界的功德力,古人在解释《阿弥陀经》,他把《阿弥陀经》的体,他说极乐世界就是「常乐我净」,为什么呢?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无边,恒「常」相续;极乐世界的境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都是快乐的;极乐世界是「我」,这个我就是自在,你到那个地方去,你希望你的八功德水温度要什么温度,它能够随心所现;你吃饭的时候,你是希望什么样的饭菜,它也能够随你的意识而有变化,它是完全自在的境界,常乐我净。第三个是特别重要,就是说,极乐世界那种胜妙的五尘,它不但提供你一种快乐的感受,而且它能够使令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说你在那个地方吃一碗饭洗个澡,喔!你的道业增上、罪障消除。

  所以我们要看看《阿弥陀经》你会知道,阿弥陀佛实在是大悲心大慈悲,祂知道我们凡夫,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无…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