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們過去的第六意識的心中,過去可能是造了善業,也可能是造了惡業,這第六意識一活動的時候,動即是業,不管是善業、惡業一造作過去,前一剎那滅,下一剎那就變成第八識的種子,被第八識統統保存下來。保存下來了以後,因緣成熟了就出現,或者是同業,或者是別業。這個「同業」就是一種共同的業力,我們在人間得果報,我們同時看到大家住在同一個地球,乃至于有同樣的山河大地,大家同樣住在臺灣,或者住在南投縣等等,

  我們共同所擁有的環境,這個是過去的共業。別業就是各別的業力,在這個共業當中,有各人的差別,你有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體跟我的身體不同,乃至于你擁有你的眷屬也不同,你的房子住起來也不同,這是別業。但是這種都是有成壞的,皆不久住,因爲我們過去在造業的時候,依止生滅心,這個業是有生滅性,所以得果報也是有生滅性,不管是善業、不管是惡業都是有生滅性。

  「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我們正報的身體有生、有老、有病、有死,這個是十二因緣的,正常。除非你不受生,你一受生就是老病死,這世界有成住壞空,所以說是「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也」。這個地方是從無常的角度,來說明這個苦谛,有壞苦,無常故苦,樂極生悲。古人曾經講一個比喻,這個壞苦不容易了解。我們對苦苦,地獄、餓鬼、畜生,一思惟就有感覺出來,這個苦苦是怎麼回事。

  但是壞苦不容易了解,我們現在明明受快樂,怎麼說這個快樂是苦呢?我們不了解。怎麼了解呢?有一個比喻說:有一艘船在大海當中,以快速來行駛,那麼這個船當中,大家很快樂,又是唱歌,又跳舞,又喝酒,又吃肉,在這個船上大家很快樂!但是開船的人睡著了,跟這個無明相應了。睡著以後,他這個船快速的要去撞到石頭,已經是一天一天的去趨近這個石頭,一撞了以後,大家就是掉到河裏面,都死掉了,但是他還沒有撞到,大家也無所謂,就是這樣你也唱歌,我也唱歌,大家很快樂,這個就是壞苦。就是說,這個快樂的本質,蘊藏著痛苦的本質在裏面。

  道家講一句話: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也是有他的智慧,他能夠看出福報裏面含藏的罪業,他能夠看出這一點。曾文正公他告訴他的所有兄弟,他的兄弟大部分都是做大官,他說:我們在朝

  廷做官,榮華富貴,但是要戰戰兢兢,小心一點!我看到曆史,古來的帝王、大臣,得到善終的很少,得到好死的很少,那種富貴的境界,大部分都隱藏了很大的災禍。所以佛陀也說,這個世間的富貴,「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世間的五欲樂是怎麼回事?譬如一個甜美的食物,你吃起來非常甜美,感到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夾雜毒藥,你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不覺得,但是這個毒藥累積,一天一天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它一發動起來,就使令你身體很苦惱。就比喻我們今天要去受樂世間的五欲,這個雜染業力所變現的五欲,你在快樂當中,你已經念念的在墮落,在創造一個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所以這個地方講「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也」。

  爲什麼呢?「以因既是生滅,果報亦不能不生滅也。」因爲我們在造這個世間善法的時候,是有漏善,都夾雜煩惱,所以這個果報顯現出來,它會使令你墮落,這個果報會使令我們墮落,這個生滅就是有雜染性。我們想一件事,我們今天看到珍寶,看到財色名食睡,都是可樂果報,我們看到以後會起貪煩惱,乃至于失掉以後,會起瞋煩惱,就表示這個果報本身有問題。我們待會會介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果報,你一接觸是有清淨的力量,這不同。我們娑婆世界的五欲樂,你一接觸以後,它會使令你自然皆生貪瞋癡的煩惱,爲什麼?因爲你過去在造這個業力的時候,是有煩惱夾雜在裏面,所以出現的果報就是有問題,「以因既是生滅」,果報也不能不生滅也。我們娑婆世界的境界是這樣子,就是果報本身蘊藏著這個危機。

  我們再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爲什麼要選擇極樂世界當歸依處呢?他說明了一個理由,從因地來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祂已經

  徹證自心本具的佛性。換句話說,佛陀無量劫來的六波羅蜜,當然主要是般若波羅蜜,夾帶前面的五度的眷屬,把過去的無明煩惱完全破壞,清淨法身完全顯現出來,佛陀在自受用清淨法身「常樂我淨」的功德的時候,祂那個大悲心,看到我們叁界的衆生苦惱,修行也不得力,怎麼辦呢?就以祂的願力創造出一個極樂世界。創造極樂世界以後,祂又有一個很重要的願,第十八願。所以智者大師把四十八願分成兩類,前面的四十七願是成就一個清淨國土的正報、依報,這個第十八願是方便接引。祂開出一個往生的條件: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祂開出一個往生的條件,臨終憶念我的佛號十念這種標准,這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所以說「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彌陀的大悲心。所以說這個極樂世界是一個果地教,我們往生,不是我們自己去創造這個國土,而是阿彌陀佛創造以後,祂來到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念佛跟彌陀感應道交,祂把我們帶到那個地方去了,而那個國土是已經成就,所以它的快樂是沒有窮盡的時候。這個地方我們待會再說明。

  下面講出一個比喻,「譬如虛空,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虛空非常的廣大,包容一切,虛空當中的世界是「數數成、數數壞」,但是「虛空」它畢竟「無所增減」。這個虛空就比喻極樂世界,比喻這個世界的快樂,是不可破壞的。這個是把娑婆世界的快樂跟極樂世界,以無常的觀念來作一個比較。娑婆世界是可破壞的,極樂世界的快樂是無有窮盡。除非你不往生,你往生極樂世界,保證「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乃至于在一期生命當中,你得到一個正式的果報,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決定足夠讓你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快樂沒有窮盡,也是很重要的。

  譬如說,我們學佛以後會有智慧能夠抉擇結果,這個生命體有叁惡道我們不想去;人天很快樂;轉輪聖王也很快樂,七寶千子;這個天的果報也很快樂,天的果報一生當中,沒有老沒有病,也很快樂。佛陀爲什麼不勸我們生天呢?就是無常,因爲佛陀的意思希望我們得到一個快樂,那個快樂不要破壞才好,不要說你快樂以後,結果消失掉,又掉下來,這個不究竟。佛陀的心情大悲心,希望我們得到快樂以後,是永遠快樂。所以極樂世界它就提供這個環境,快樂沒有窮盡的時候,因爲阿彌陀佛祂所提供的那個極樂世界,正報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而我們成佛是叁大阿僧祇劫,足夠足夠了。所以這個地方,也是我們爲什麼抉擇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歸依處,壽命的無量,就是一個很大的關鍵,我們很辛苦的修行,得到這個果報,保證不會失掉,你一得到,一勞永逸,所以這是一個歸依處。

  我們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破除疑惑。

  「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你說極樂世界也是有爲,有爲法是生滅相,你用這個世間的有爲樂,來難極樂世界之樂,但是虛空哪裏會改變呢?這表示極樂世界的快樂,是不會消失的。

  第叁是結勸。「須知一切衆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願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這個地方講我們往生有兩種因緣,就著親因緣來說,就是「一切衆生皆具佛性」。這個觀念蕅益大師也是蠻強調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你要能夠了解「他」,就是阿彌陀佛,跟「自」,自己。阿彌陀佛跟我們是同一個佛性、同一個體性,雖然果報是不同,但是從那一念清淨心明了性來說,是無差別的。既然我們跟阿彌陀佛同體,當然

  我們能夠受用阿彌陀佛的法身功德。這就是我們能夠成就極樂世界功德的親因緣。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我們內心本具,這是親因緣。什麼是增上緣呢?就是你念佛,跟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感應道交,佛的大悲心,在臨命終的時候加持你、攝受你到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增上緣。佛的大慈悲願力是增上緣,我們的自性功德力是親因緣。這是講到往生的因緣。

  往生以後是什麼境界呢?「以根身則蓮華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根身,它不是胎生,是蓮華化生,意生身,沒有生老病死。這個死是很重要,沒有死亡很重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沒有死亡的,因爲你到那個地方去,你那個有漏的生命,在叁大阿僧祇劫,決定能夠改變,轉成清淨法身,決定!因爲那個地方有彌陀的說法,有色聲香味觸法的說法。

  「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它也是壽命無量,這個地方,世界的功德力,古人在解釋《阿彌陀經》,他把《阿彌陀經》的體,他說極樂世界就是「常樂我淨」,爲什麼呢?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無邊,恒「常」相續;極樂世界的境界,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都是快樂的;極樂世界是「我」,這個我就是自在,你到那個地方去,你希望你的八功德水溫度要什麼溫度,它能夠隨心所現;你吃飯的時候,你是希望什麼樣的飯菜,它也能夠隨你的意識而有變化,它是完全自在的境界,常樂我淨。第叁個是特別重要,就是說,極樂世界那種勝妙的五塵,它不但提供你一種快樂的感受,而且它能夠使令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說你在那個地方吃一碗飯洗個澡,喔!你的道業增上、罪障消除。

  所以我們要看看《阿彌陀經》你會知道,阿彌陀佛實在是大悲心大慈悲,祂知道我們凡夫,你說我們這一念心「無…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