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57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情況,他的臨命終就跟前面的相違背。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闇趣明」,就是這個人就是往生到比較殊勝的人天法界去,或者往生到佛國去了。

  「此中差別者,將命終時,猶如夢中,見無量種非變怪色可意相生。」這個善業的人,在臨命終的時候,他就像做夢一樣,看到的是非恐怖的相狀,就是這個「可意」的相狀。一般來說就是有光明,或者甚至有這個天樂鳴空,有音樂,甚至于看到佛菩薩來迎接你等等,這個都是善業起現行,這個人的生命就是增上。

  這是講到我們隨著重大的業力,或者隨順過去的串習,往生的情形,這是一般的情況。

  其次我們看「隨念往生」,這是第二種,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情況。

  (二)隨念往生

  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

  從生作惡,臨終善念,便生善道。 —《大智度論》—

  這個「從生」,就是他的一生當中,造了很多的善業,他應該是要去得可樂果報的。但是臨命終的時候,遇到惡因緣了,起惡念,貪瞋癡的惡念,這個時候,他會墮落到惡道去。

  經論上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他一生護持佛陀、護持僧團,他臨命終的時候,他旁邊一個侍者爲他扇扇子,這個扇子不小心掉到他的頭上,打到他的頭,他起瞋恨心,結果他這個瞋恨心一發動的時候,就觸動了過去的惡業,就變一條蛇。所以臨命終的時候,突然間起惡念,這個很容易去觸動過去的惡業,雖然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業,但臨命終的起大煩惱,這個就不好,這是一種情況。

  「從生作惡,臨終善念,便生善道。」這個人一生造了很多惡業,五逆、十惡,他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示就忏悔,斷相續心,信願持名,他就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這也是一種情況。

  臨終的時候,有這種惡念跟善念的情形發生,當然這種惡念跟善念,都是要堅定的,很堅定的,這種情況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往生到惡道跟善道的情形。所以我們會做臨終的關懷,就是根據這個「隨念往生」。我們怎麼樣幫助這個臨終者提起善念,所以臨終助念,就是怎麼樣幫助他生起善念,已經生起的善念,使令它增長,這個助念就是幫助他生起善念,叫做助念。這個就是我們臨終助念的一個意義。因爲他臨終生起善念,他就會去滋潤他過去的善業,即使他生前造了惡業,但是還是可以有轉機的,這是講臨終助念的一個意義。

  好,我們看到講義來。「臨終一關,最爲要緊」。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你起的是善念、惡念,對我們未來的生命,有決定的關鍵,這個非常重要的。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時,辄爲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人。」印光大師就講,現在一般人錯誤的情況。說世間上有一種愚癡的人,他也不知道生命的真相,在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朋友眷屬臨命終的時候,他就做二件的錯事:第一個、悲痛哭泣。就在他的面前哭,發出你的感情。你這樣子在他面前哭,他的神識還在,你一哭。這個臨命終的人,本來內心當中就是有恐懼、有憂慮的,你一哭,就增長他的恐懼,增長他的憂慮,觸動他的情感,所以這個是障礙。他本來就舍不得離開他這一期的果報,你一哭,就加強他這方面的力量。

  第二個、洗身換衣。前面的悲痛哭泣就是觸動他的內心,這個是幹擾他的色身。也就是說,這個人臨命終了,我要把身體洗幹淨,然後再加上一些化妝,把衣服也換幹淨。這個臨命終的人,本來色身就很痛苦,你這樣七動、八動,他身體更痛苦,很容易生起瞋恨心。他雖然內心不能表達,但是他內心當中,有痛苦,就有瞋恨心。

  所以說這種愚癡人,「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人。」他的心中只是想說,我哭泣就是孝順,把這個亡者化妝好看一點,大家看了有面子。但是「不計贻害亡人」,你沒有考慮到這樣子哭泣、翻動身體,你很容易使令亡者到叁惡道去,害了這個亡者。

  怎麼害法呢?印光大師說:「不念佛者,且置勿論。」一個人他平常不念佛,一天到晚造惡業,他當然到叁惡道,我們就不講,反正他也是要到叁惡道去,你動不動他,他都到叁惡道去那就不講。

  「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就是這個人平常造很多的善業,他也能夠下定決心往生極樂世界。這種有叁資糧的人,臨命終遇到這種境界的眷屬,多被「破

  壞正念」,你一哭,又搬動他的身體,他的正念就被七動、八動破壞掉。「仍留此界」,留在叁界,甚至于到叁惡道去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要注意!

  我們再看別釋第二段。看我們能夠有助念,所産生的功德,以及沒有助念的過患。先看助念的功德。

  「臨終助念」。假設我們有智慧,能夠幫助臨命終的人生起正念,這以下講一個譬喻。「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我們能夠好好的去照顧臨命終的人,給他一些關懷。就好像一個「怯夫上山,自力不足」,這個人平常功德力很薄弱,甚至于他也造了一些惡業,他自己的力量不足,就是善根薄弱,你要他上山,他爬不上去,你要他奮力往上,以他自己的力量,他沒辦法增上。你說你臨命終生個善念吧,他生不起來,因爲他平常都不起善念,臨終就是不可能會起善念,「自力不足」。但是「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這個人他爬山爬不上去,前面有人牽他,一個人牽他,後面又有一個人推他,左右兩個人抓著他的手就爬上去,他爬上去。「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因爲你的臨終的關懷,他能夠爬到「登峰」跟「造極」。這個「峰」跟「極」都是山頂的意思,都能夠達到山頂。就是表示我們的生命,能夠往生到可樂的境界去了。臨終能夠「正念昭彰」、正念分明,甚至于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能夠適當的臨終關懷,的確是能夠使令他生命增上。

  「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被這個「魔眷屬愛情」,就是你哭泣,或者搬動他的身體,破壞他的正念,這種情形講一個譬喻:「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這個人是一個強健的,勇猛的勇士,「自力充足」,他本來做人的時候,栽培很多的善根跟善業的,修了很多的善業,信願行資糧也很深厚,本來是正念

  很分明。「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負擔」。如果大家都不要動他,讓他自己爬山,他可以爬到山上去;但是親屬朋友,就把東西都讓他拿,七拿、八拿,「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超過他的負荷,就退下來,生命沒辦法得到增上,就到叁惡道去。

  這個把臨終助念的功德,以及我們不如法處理所造成的過失要對比。

  這以下總結。「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就著這個往生的人,有一個人是得到幫助;有一個人是遭到破壞。就是有得,有的是失。表面上看起來是別人幫助他;別人破壞。但是從因果來說「實屬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這當然跟我們的業力會有關系。就是你爲什麼本來能夠往生善道,往生極樂世界,你會遇到這種境界來破壞你呢?就是你過去生,或者今生,人家要修行,你障礙別人,你破壞別人,你要修行,我不讓你修行,你有這種業力就會有這種情況,你以後要往生極樂世界,別人也不同意,這個業力就會出現。反過來,我們過去生,或今生,你要修行,我幫助你,我輔導你,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我鼓勵你,你各式各樣的,使令一個人在生命當中,不斷的往善處跑。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有障礙,自然會有善知識出現,幫你開出一條門,光明的道路。所以這個就是跟我們過去的業有關系,這個世間上的事情,就是因果,因果絲毫不爽。

  所以印光大師說:「凡修淨業者」,我們修行淨土法門,求生阿彌陀佛國,要注意兩件事:第一個「當成全人之正念」,你平常多多的幫助別人提起正念。他在那個地方拜佛,我不要幹擾你;你在打坐,我不要幹擾你,多多的去幫助別人正念。你今天

  要買一個經架,沒有錢,我幫你出錢,沒關系!你就是人家修行,多多幫助別人,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及預爲眷屬,示其利害」。你要事先通知你的家人眷屬,告訴他臨終關懷的重要性、這個利害關系。臨命終的時候要怎麼處理,不要在我的面前哭泣,不要搬動我的身體,這個事先都要先講清楚。這兩件事都是平常就要做的。

  「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使令我們的眷屬、同參道友知道,我臨終的時候,不管我的身體是多麼的髒,不要管,要緊的是「神識得所」,要盡量來使令我來提起正念往生善處,這個才是真實有利。不要在世間上的好看、不好看,這個是不重要。「庶可無虞矣」這樣子才能夠沒有顧慮。就是多成全人的正念;第二個,好好的做准備。這一段是先說明臨終關懷的重要性。

  好,我們再看第二段,大家請合掌。

  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爲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爲利益,何能名焉。列叁要,以爲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叁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叁、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叁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 — 臨終叁大要 —

  好,我們加以說明。前面一段是說明臨終助念的重要性,應該怎麼樣達到臨終助念呢?印光大師他講出了一個方法。先看第一段。

  「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假設我們有父母,或者是兄弟,或者其它的眷屬、朋友得到了重病,得到重病,當然我們能夠醫,就盡量醫。如果是不能醫,「勢難痊愈者」就不要醫,就送…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