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29

  ..續本文上一頁由風勢力,令身生起極大快樂,由此爲依,心中亦生最妙歡喜。要生如是輕安,始名有作意,由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攝少分作意。

  — 糅合《瑜伽師地論》、《菩提道次第略論》—

  這個「近分定」又叫「未到地定」,什麼叫「未到地定」呢?就是說他已經超越了「欲界定」,但是還沒有達到色界的初禅,他是在欲界跟初禅的一個過度時期,叫做「未到地定」。但是他已經接近了初禅,所以叫「近分定」,他已經接近了部份初禅的功德,叫「近分定」。我們看它的內涵。

  「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爲所依止,有能引發身輕安風來入身中。」這是第一個相貌,就是說我們以前面的「等持」,就是「欲界定」,這個「欲界定」生起的時候,它有兩個相貌:第一個「心調柔」,所以得到欲界定的人,你跟他講話,你會發

  覺他不同,他的心特別調柔,他那個粗重性已經沒有了。而且他的心輕安,他自己有那種殊勝的叁昧樂,自受用,屬輕安樂,這個是一個依止,得到「未到地定」的依止。

  這個時候繼續用功呢,他就能夠從身體的四大産生變化,什麼變化呢?「引發身輕安風來入身中。」在身體當中産生一個氣,是風大。風大的生起有兩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是由下而上,就是你這個時候身體會有這種八觸,或者是動、或者是靜;或者是忽冷、忽熱,這個時候從身體的下面,一直不斷的慢慢慢慢的擴散到頭部,這是第一種,這種情況是一種堅固相狀,你這個定不容易失掉。第二種狀態是由上而下,從頭部生起到腳部,這個就是表示你這個定不堅固,可能會失掉,要注意!這就是風大生起的兩種情況。這是講到身體會産生風大,這個是「未到地定」剛生起的一個相貌。其次慢慢的增長,我們再看。

  「由此風大遍全身轉,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能對治品身輕安性即得生起,由風勢力,令身生起極大快樂,由此爲依,心中亦生最妙歡喜。」這個時候正式的生起身心的輕安,次第上是先生起身輕安;再生起心輕安。先看身輕安,「由此風大」,這個時候氣息從最初的腳部生起,慢慢慢慢的增長,「遍全身轉」,全身都是那個氣息,你的身體感到特別調暢。這時欲界這種四大的粗重性慢慢慢慢的就消失掉。在《釋禅波羅蜜》上說,這個時候的修行人,你的身體感覺到若有、若無;如雲、如霧,好像是有,好像是沒有,講一個譬喻:若雲若霧。像雲中、像雲像霧一樣,你說它沒有,它有那個相貌;你說它有,又抓不到。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他的身體就是這樣。他好像不是我們這種身體,六十公斤好像很粗重的一塊肉,他不是!他覺得內心沒有這個身體的負擔。

  粗重性消失以後,能對治粗重性的這種「身輕安性」生起來。《瑜伽師地論》解釋說:這個時候,欲界四大裏面,已經生起了少分色界的淨妙四大了。因爲欲界的四大是沒有輕安的,色界的四大才有,這個是講到身輕安的情況。

  「由風勢力,令身生起極大快樂,由此爲依,心中亦生最妙歡喜。」這個時候的風大,不斷的在身體繼續的運轉,身體特別的調暢快樂,叁昧樂。這時心中又生起了很殊勝的輕安,你內心也感到非常的輕安,當然這個心輕安,就等于前面的心調柔,調柔心就更增加了。這是講到「未到地定」的功德相狀,就是身輕安跟心輕安。

  「要生如是輕安,始名有作意,由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攝少分作意。」要得到如是的身心輕安,才能夠叫做「有作意」。唯識學有時候它的名相、解釋不同,這個地方的作意指的「禅定」,才叫做禅定。什麼禅定呢?下面有一個名詞「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這個「近分定」全部的名稱就是「第一靜慮」,就是初禅,「近分」。就是它不是初禅,但是它是靠近了初禅的這種「少分」,所攝的一個「正奢摩他」。所以在《瑜伽師地論》上,它也同意它是奢摩他,「未到地定」也可以算是奢摩他、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攝少分作意」,這個就是作意,也是禅定的意思。所以說我們怎麼抉擇你得到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呢?就是「欲界定」它的功德是明了跟寂靜這兩種功德,但是「未到地定」的功德有叁種:第一個明了;第二個寂靜;第叁個叁昧樂,它有叁昧樂,「欲界定」沒有叁昧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很快的抉擇出來,這個是講到一心不亂,這個初禅我們不要講,我們很難得到的。

  第叁「結示勸修」,我們引用兩部論來跟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先看《入行論》雲。

  (叁)結示勸修

  《入行論》雲:「諸人心散亂,住煩惱隙中,雖經長時念誦苦行等,心散所作業,佛說無義利。」

  我們一般人的心,就在我們過去五欲的境界上,這種熟境上活動、散亂,所以住在煩惱隙當中,就是被這個煩惱的強大勢力所控製,跟著煩惱轉。但是我們也有善根,我們對佛法有信心,也能夠精進。什麼精進呢?「雖經長時念誦苦行等」,我們也能夠長時間,五年、十年,這種長時間的念誦經典,或者持戒、或者修十八頭陀苦行,但是「心散所作業,佛說無義利。」因爲心思太散亂,這種粗重心,昏沈、掉舉太粗重了,使令我們所做的善業,不能夠成就大的利益,就是小小的利益,不能成就大功德的。所以這個「念力」是很重要的!能念的心沒有念力,即使我們所依止的是一個殊勝的法寶,但是力量薄弱。

  第二我們再看《菩提道次第略論》。

  《略論》雲:「吾人心念,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所修善法均悉微劣,故當修止,方便調伏,使令安住。譬如猿猴得樹,騰躍跳踯,若鎖之于柱,久久自調;心亦如是,令心所緣,數數憶念,心不他散,念力增長乃至安住。」

  好,我們分成兩段來解釋。先看第一段。「吾人心念,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我們這個心念,還沒有得到奢摩他的止之前,都是散亂心。散亂心之下,所修的善法,力量都薄弱了。那怎麼辦呢?必須修止,就是要有念力,這個專注力、相續力,方便來調伏我們這個妄想,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能夠在我們佛號的所緣當中,明靜安住。

  怎麼能夠「方便調伏,使令安住」呢?要怎麼辦呢?下面先講一個譬喻,「譬如猿猴得樹,騰躍跳踯,若鎖之于柱,久久自調」,猿猴在樹上,猴子到樹上,牠等于是如魚得水,牠的熟境界,牠在樹上就能夠在空中跳過來、跳過去,抓一個樹,放一個樹;放一個樹,抓一個樹,不停止的跳動。我們如果把這只猴子鎖在一個柱子上,這個時候,牠這種騰躍跳踯的狀態,就慢慢調伏。這是講一個譬喻,就是鎖之于柱,這是一個對治騰躍跳踯的辦法。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以下合法。「心亦如是,令心所緣,數數憶念,心不他散,念力增長乃至安住。」我們這一念散亂心的對治也是一樣,使令我們這一念心,對于佛號數數憶念。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重複的憶念,你要能夠不厭其煩,在寂靜當中,念佛念的很好。失敗了,打妄想,沒關系再站起來。你能夠以這種不屈撓的意志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當然這當中支持你的,就是你對佛號的這種信心,你能夠不斷從跌倒當中再站起來。好,我這一個工作做不好沒關系,我下次再做,你這樣子不斷的數數憶念,你總有一天能夠成功的,念力增長,乃至安住,你就能夠成功。只要你不放棄努力,這件事情就能夠成功。

  蕅益大師講一句話說:「細水長流,則能穿石」,這個是在講我們修行點點滴滴的功夫。一個細水,就是一個微細的水流,它可能是一點一滴的從這個山谷中掉下來,它的水滴是很小的,但是它能長流,它今天流、明天流;第一年流、第二年流、第叁年第四年、第五年,就是這樣流下去,有什麼好處呢?則能穿石。這個石頭是很堅固的,水是很柔軟的,但是它因爲長流的關系,能夠把堅固的石頭給穿破,它就有這種力量。所以這個因緣力量不可思議,你重複的造作,這個勢力就強大。佛號在我們的心中

  亦複如是,你剛開始可能只能夠念一片、兩片、叁片,但是你願意長流,你經常的數數憶念,它的念力就能夠增長起來,就能夠把你無始劫來,控製你的昏沈、掉舉這兩個賊給破壞掉,就有這種力量。所以這個地方,的確是要一段時間的用功的。

  大家有沒有問題?無功用住。好,解釋一下。我們修行是分成兩類,第一個是有功用住,跟無功用住。就是說你這種明靜不動的相貌,你還要假藉如理作意,還要有一種警覺的作用,你要經常注意,你不注意這個相貌就會失掉,這個就是「有功用住」。反過來說,你這種明靜不動的相貌,你不必保持警覺作用,你注意它,它也是明靜不動;你不注意它,它也是明靜不動,是這種境界,這個就是「無功用住」,你不必去作意這件事情,不必。就是它講的「任運而轉」,這個地方有解釋了任運而轉,這個是得到「欲界定」的一個相貌。

  唯識學的《百法》有一個「行舍」,善心所有一個行舍。那個行舍就是這樣,平等、正直、無功用住叫做行舍。就是平等,你這一念心跟前一念心是平等。你前一念心是安住在佛號,這一念也是安住在佛號,平等、正直、相續,沒有邪曲,然後無功用住。所以你要能夠得到欲界定,內心當中,那個行舍的心所一定要現前,那個相貌要現前,平等、正直、無功用住,這個就是所有定裏面,一定要有「行舍」的心所相應。

  我們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急躁,雖然我們不能懈怠,但是急躁也有問題。你急躁,反而念不好。所以我說,我們剛開始不要求快,也不要求多,要求自己明了寂靜的把佛號現出來,這點也是很重要的。不要管前一念,也不要管下一念,你就注意你當下這句佛號。你說:我剛剛打妄想。你剛剛打妄想,你現在又在那邊後悔,你又增加了妄想。打妄想以後,收回來,就不要管它了,你要把握的是你以後的念佛,你也不要管說:哎

  呀!我什麼時候得定?不要起這個念頭,你…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