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要再去受叁惡道的沈淪了。過去已經受了,我們過去在地獄、餓鬼、畜生受了就算了,過去也是愚癡嘛,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嘛,現在把經典一打開一看,哎呀!這個人生是這
樣子,覺悟了以後,我們不要再重受了,就是「急尋歸路,免受沈淪」。
關于這個「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我們作一個補充說明,看附表第二。
附表二 — 「念死無常」觀:
思惟今生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衆,
決定要死 尚舍無常身,何況于凡夫。 —《無常經》—
思惟死無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定 期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出曜經》—
思惟死時除佛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
法外余皆無益 死後各分散,更何況他親。 —《入行論》—
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 昂旺朗吉仁波切 —
附表第二、無常觀是「念死無常」,這是在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出來的。就是說這個無常相有粗、有細,但是細的相狀念念遷流,我們凡夫的心粗,所觀境太細不容易相應,但是你從「念死無常」容易相應,宗喀巴大師要我們修無常觀,分叁個次第:
第一個「思惟今生決定要死」。你告訴你自己:某某人!你要知道一件事實,今生決定要死,死亡這件事情是遲早要到來的,任何的富貴、權勢、禅定、神通,都不能夠避免死亡的到來。這是你告訴你第一件事。這以下講出一個偈頌。
他說:「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衆,尚舍無常身,何況于凡夫。」我們思惟佛陀是萬德莊嚴,是至尊無上,無上的尊貴,乃至于獨覺聲聞,這叁乘的聖人,都已經成就了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但是他們在人間所得到的那一期的生命,尚舍無常身,他們都還要顯現死亡的相狀,就是有生就一定有死,除非你無生,聖人都要面對死亡,何況是我凡夫呢?我們凡夫是這樣子的,我們凡夫的心情,在索甲仁波切他作的《西藏生死書》,他說:我們凡夫的眼光,就是會爲今生做很多的准備,我今天從學校畢業幹什麼呢?去工作;爲什麼要工作呢,賺錢;爲什麼要賺錢呢,享樂,要得到美妙的妻子,有房子住,所有的五欲,我都必須要具足。我們人的一生,就是做了很多准備。但是有一件事情他不准備,什麼事情呢?就是死亡!我們從來不准備,幾乎每一個人知道自己得到絕症以後,都非常驚嚇。索甲仁波切說:死亡,你爲什麼會驚嚇呢?其實你受生的時候,你就應該要知道這件事情要出現的,我們爲什麼會驚嚇呢?因爲我們沒有心裏准備!完全不知道會有這件事情出現。但是你不知道,並不表示這件事不會出現,這個因緣法它不講人情的,你不知道是一回事,時間到了,它就是要出現的,所以我們應該要爲死亡先做准備,你多一分准備,你那個時候多一分的安全。所以知道人生是這麼一回事,有生必有死,今生決定要死,先告訴你第一個觀念,先把這個「決定要死」這件事情,不可避免的真相,自己先建立出一個觀念出來。
第二個「思惟死無定期」。那麼說要死,是什麼時候死呢?沒有一個決定日期,有人說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不一定老了才死,有些人,生沒有經過老就死了,年輕就死了。這個意思,死亡它是隨時會到來的,我們看這個偈頌。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每天晚上就是這樣念,今天過去了,表示什麼呢?我過去的五戒、十善的業力,所支持的這一期生命減少了,我能夠利用的時間就少一天。講一個譬喻,「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個魚牠在魚缸裏面,牠的水本來已經很少了,今天又被人家拿走了一碗,水又減少,總有一天把這個水拿走,魚就死掉,魚看到今天水又減少一碗,牠內心也是恐怖。
我看律航老法師,律航老法師他是廣化老和尚的剃度恩師,他念佛很有成就。他是中年出家,他是一個將軍出家。他出家以後,來到僧團已經晚年了,可以說中晚年。他晚年出家以後,他自己的傳記上說,他每次作晚課念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每天都痛哭流涕,自己時間不多,真正要趕路了,這太陽快下山了,這件事情能夠掌握的時間不多了,他說每天都痛哭流涕,他就是有這種感覺,「死無定期」,隨時會到來的。
第叁「思惟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我們今生花了很多精神體力做很多事情。我去工作;工作以後幹什麼呢?賺錢;賺錢以後,買一棟房子,招感了很多眷屬,娶了太太,也生了子女,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的地位,人家看到你,就尊稱一聲董事長、總經理。有很大的威力,我講一句話算數的。但是呢「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你花多精神體力,在這個地方造作,結果你死亡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珍寶不複相隨」,根本對你一點都沒有幫助。只
有你在佛法當中,你所栽培的這種忏除罪障、積集資糧的功德,能夠幫助你。所以你應該要知道,你的生命體當中,那一個是你真正的歸依處,哪一個是你的朋友,哪些不是你的朋友,哪些是你能夠真實受用的,要弄清楚!
我們看下面的偈頌。「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後各分散,更何況他親。」這個「孑」就是單獨,我們這個生命體,就是依止這個果報身,這個果報的身體,是我們的生命依止處,我們依止他能夠行、住、坐、臥。我們在生的時候呢,由于這個業力,使令我們骨肉連結在一起,四大不分離;但是死亡以後,這個四大就分散了。我們想一件事,我們最可愛的果報就是正報,其實我們對依報是很愛著,但是比不上我們的身體。我們身體用針刺一下,我們覺得很痛苦,我們最愛著的是我們的正報。但是你看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正報都保不住了,更何況是其它的眷屬、其它的珍寶。這個意思就是說,要趕快放下一切,專心修行。從前面死亡一定要到來,而且是隨時到來,這個時候我們知道趕快要忏除罪障、積集資糧。而這些所謂的資糧,哪些是真實不可破壞的,哪些是可破壞的,你一定要抉擇清楚。所以這個, 智慧就是抉擇,要抉擇。
昂旺朗吉仁波切,他作一個結要,把前面的叁個觀念合起來,他說:
「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死時世事均當舍,速修妙法求加持。」我們思惟,我在打坐的時候思惟死仇,死亡這個仇敵,它總有一天要找到我的,這件事情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你只要在叁界裏面有一個「生」,生就會老死憂悲苦惱,就有死亡,所以說是「終須到」。是什麼時候到呢?「容或今日便降臨」,可能今天就要死,仁波切說容或今日便要死,說可能沒錯!可能不是你今天要死,但是你要思惟你今天就要死,爲什麼?因爲你
思惟今天就要死,對你有很大幫助,你這樣子思惟,對你有很大幫助。所以你就假設我可能今天晚上就要死了,我所剩的時間不多。
死亡是什麼境界呢?「死時世事均當舍」。我現在在這個地方念佛,打很多妄想,這件事沒做,那件事沒做。但是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重要嗎,「死時世事均當舍」,這件事情都帶不走,萬般帶不去。那怎麼辦呢?「速修妙法求加持」。要趕快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歸依這句佛號,我臨命終就靠這句佛號遠離叁界,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佛號是我的歸依處,是真正的歸依處,只有這句佛號,在臨命終的時候,它不會棄舍我。它不會棄舍我,所以你這個時候緊緊的抓住這句佛號,真正的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速修妙法求加持」,趕快找一個歸依處。當然這樣子你一思惟,你的內心的感覺就不同,你念佛的力量也不同,真爲生死,發菩提心,這個就是一種無常觀,念死無常觀。
丙二、欣求極樂。前面是對娑婆世界的一種思惟,我們透過前面的思惟苦谛、念死無常,我們內心會有一種智慧生起來,知道「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個時候我們內心會改變,喔!原來佛陀講這個苦谛「此是苦汝應知」,這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叁界就像火宅的一樣,不能再住下去,決定不能住下去,下輩子不能在人間得果報了。怎麼辦呢?我們這一念心,我們的生命體要依托誰呢?叁界不是我們依止處,那裏才是我們依止處呢?我們要抉擇一下,找一個未來的房子。「欣求極樂」。阿彌陀佛提供一個地方讓我們去,這個地方是一個安樂處,我們把印祖的開示先念一遍,請合掌。
丙二、欣求極樂
世間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衆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身則有生老病死;界則有成住壞空。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滅,果亦不能不生滅也。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徹證自心本具之佛性,隨心所現不思議稱性莊嚴之世界,故其樂無有窮盡之時期。譬如虛空,寬廓廣大,包含一切,森羅萬象。世界雖數數成,數數壞,而虛空畢竟無所增減。汝以世間之樂,難極樂之樂,極樂之樂,汝未能見。虛空汝雖未能全見,當天地之間之虛空,汝曾見過改變否?須知一切衆生,皆具佛性。故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彌陀佛之大慈悲願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滅之樂。以根身則蓮華化生,無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則稱性功德所現,無成住壞空之變。雖聖人亦有所不知,況以世間生滅之法疑之乎? — 複馮不疚書 —
好,我們來看這段的開示,分成叁段:第一段是把娑婆世界的果報,跟極樂世界的果報,做一個比較,先看娑婆世界的因果。「世間所有」,娑婆世界一切的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衆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皆有成壞,皆不久長。」我們的果報有正報跟依報,正報就是我們的這一個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個根身,依報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這叫依報。不管是正報、依報,是怎麼有呢?「皆由衆生生滅心中,同業別業所感」,是我…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