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實的信心,以及堅定的願力,心中沒有妄想。如果你念佛的時候心中有妄想,這就不真實。你念佛的時候內心沒有歸依

  的心,也不真實。深信而力行,力行而深信;有信心有願力,有願力有信心;這個是跟彌陀感應道交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講「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他在臨終之前一天講出這句話,隔天早上就起床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由念佛爲因,見佛爲果,臨終見佛,決定生死,這個時候講完就大聲念佛,其它話就不講了。到了二點十五分的時候,他就要洗手,洗完手就站起來,他本來是在床上,現在站起來,就講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

  這個地方是這樣子,印光大師說:我們一個人的一生,你平常都能夠做假,你沒有修行,你能夠裝出有修行的樣子。但是臨終你絕對做不了假,你再怎麼樣,你都做不了假,因爲臨終不是你能夠做主。所以我們這句話看得出來,印光大師如果講這句話是在平常,那可能是也沒有很特別,但是在臨終講出這句話就是很特別了,這是一種真實的境界,就是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勸勉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這可見得印祖真正是有真實的修行。「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在這樣站起來講完以後,就坐在椅子上,這個時候,從此就不講話了,面西端身,移坐正坐,五點的時候,在大衆的念佛聲中,安詳西逝。最後:

  師生于清鹹豐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時,寂于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時,世壽八十,僧臘六十。 —糅和《印光大師文鈔》—

  活到八十歲,僧臘是六十。以上是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偉大的一生,包括他如何的老實修行,以及他老實的弘法,到最後的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我想他的一生,給人家感覺到很平淡、很平

  常,但是平常當中也表現出不平常,的確是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二講

  監學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乙二、教起因緣。我們這一次的課程,我們攏總分成叁大科,甲一是前言;甲二是正文;甲叁是結勸。在甲一的前言又分成兩科,乙一是作者略史,乙二是教起因緣,這兩科是我們正式進入本文之前,一個應有認識。前面的一科是介紹能說法的人,就是印光大師的一生,他自行化他的功德。這一科是說明所說的法,淨土教法生起的因緣,來啓發我們的信心。這以下有一段印祖的開示。我們把它念一遍,請大家合掌。

  乙二、教起因緣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叁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徧參知識,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爲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衆,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于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 與徐福賢書 —

  我們把這段《文鈔》加以解釋,我們分成叁段,第一段先攏總的說明淨土法門它所依止的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叁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一開始印祖就標出了我們淨土宗所依止的叁部經,第一部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的宗旨就是信願持名叁種資糧,以堅定的信心跟願力來憶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信願持名。第二本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真正的修淨土,要發起無上的菩提心,我們厭惡叁界的生死,我們希望追求無上的菩提,你要有這種信願,有這種信願以後幹什麼呢?一向專念,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兩部經都是以持名爲主,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爲我們的所觀境。第叁部是《觀無量壽佛經》,這部經就是觀想、觀像,總共有十六個觀法,就是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或者是琉璃地,或者是寶樹宮殿樓閣等等依報的莊嚴,或者是直接觀阿彌陀佛的正報,阿彌陀佛的叁十二相,放大光明的身相,就是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的莊嚴,這也是一種方法,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這樣子也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印光大師說「此名淨土叁經」,印祖就把這叁部經,把它安立一個名稱,叫做淨土叁經。

  這叁經它的內容是什麼呢?「專談淨土緣起事理」,這個「專」就是專門,專門來介紹淨土緣起的事跟緣起的理論。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佛法是在诠釋諸法的真實相,告訴我們這個宇宙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要以佛的知見,來觀察這個世間,它是有兩個部份:一個是屬于事相,就是現相界,或者我們講世俗谛。這個現相界就是一種因緣果報。廣泛來說就是有十法界染淨的因果,有六凡法界雜染的因,而招感六凡法界雜染的果。有四聖法界清淨的戒定慧的因,招感四聖法界的無漏的法身、般若、解脫的功德,這個都是屬于緣起的事相。廣泛來說,就是十法界的染淨因果,這個都是屬于差別相。又以天臺宗來說呢,無差成差。

  這個地方是講淨土緣起的事。換句話說,它這個地方所談的在十法界當中,是專門談佛的法界,就是談阿彌陀佛,祂過去是怎麼樣依止一種清淨的本願,開始發四十八願以後,積功累德,創造一個極樂世界,這個果地的功德。祂又怎麼安排一個方法,怎麼樣安排一個因地,使令我們凡夫能夠依止這個因地而修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就著淨土緣起的事相,可以說是修因證果。不過修因證果,我們看《阿彌陀經》的結構,或者《無量壽經》的結構,特別是《阿彌陀經》的結構,佛陀在介紹這個因果,祂是先介紹果報功德,極樂世界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廣泛的介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妙,然後再介紹怎麼能夠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以說緣起的事相是先介紹淨土的果,再介紹淨土的因,這個叫做緣起的事。

  什麼是緣起的理呢?就是前面的法界是無差成差,這個地方是差即無差。就把一切的十法界的染淨因果,彙到一種無差別的境界。這個無差別的境界,各種宗派的說法不同。我根據天臺宗的說法說,萬法唯是一心,蕅益大師就是根據天臺宗,就在我們建立信心,信事以後,他又講出一個信理,就是說,相信十萬億佛土,不離開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就是說,沒錯!從現象上來說我是一個生死凡夫,阿彌陀佛的國土,是非常清淨莊嚴,而且距離我十萬億國土這麼的遙遠,但是要是從我們這一念清淨心的本體來觀察呢,它不離開我這一念清淨心之外。淨土宗有一個祖師,十祖截流大師,他講出一句話說1: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中的衆生;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心中的佛,既然心體無別,自然感應道交。就是說,我們要從因果來觀察,我們是一個沒有資糧的人,業障深重,我們過去沒有積功累

  ◆《淨土警語》卷1:「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衆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

  德,沒有忏悔業障,所以業障深重,我們的果報是非常的不好。彌陀是什麼境界呢,萬德莊嚴,祂過去有清淨的功德力,我們感覺到我們跟彌陀的距離是相當遙遠!我們怎麼能夠敢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件事怎麼敢呢?但是彌陀是我心中的佛,我是彌陀心中的衆生。換句話說,要以理性來觀察,我們這一念的明了心性,跟彌陀的明了心性是無差別的,是無差別的。換句話說呢,你在佛堂裏面,你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阿彌陀佛當下就知道這件事!祂的大悲心就跟你這一念佛號感應道交,憑什麼呢?憑的就是體性的無差別。

  所以我們不但是要了解這個緣起的事相,你了解這個理論,你能夠把你這個凡夫的這一念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距離給縮短,對你自己往生極樂世界,你有很大的信心,相信十萬億佛土不離我現前一念心性,以心性本無外故。蕅益大師講出這句話出來,這是要我們相信,從我們的清淨心來觀察,我們跟彌陀是無差別相的,所以自然感應道交。這個大家要體會體會,就是從理性的思想。這個就是淨土叁經的主要內容,講到事相跟理論。

  「其余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其它有很多的大乘經典,日本的學者統計,在《大正藏》裏面,講到淨土的經論有兩百四十多本,可見得這個淨土的經論,在大乘是相當重視的,這些都是「鹹皆帶說淨土」,就是兼帶的介紹淨土,不是專門,但是也提到極樂世界的存在,有這種事情。這是第一段,印祖先把我們淨土法門的傳承介紹出來,一開始是有佛的傳承,佛陀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裏面談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佛陀很認真而清楚的標出:極樂世界正報的彌陀跟依報的極樂世界,使令我們知道這個法門是有清淨的傳承,有它的真實性。這

  是第一段,這是一個總標。這以下就詳細的把這個傳承的內容加以解釋,我們再看第二段。

  「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徧參知識,于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爲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衆,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在整個淨土…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