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是能應,這兩條線就交集在一起了。衆生法界跟佛法界,兩個法界就正式地接觸,所以叫文成印壞。這個文成印壞就是說,古時候這個印不是鉛,也不是鐵質,是蠟做的印。這個印裏面刻了文字,打在泥土上,這個印壞掉了,同時這個泥土上的文字也顯出來了。就比喻說,當我們感應道交的時候,我們前一刹那的色身敗壞了,下一刹那我們的神識同時在蓮花化生。所以這個叫作彌陀聖衆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阿彌陀佛的法身是不來,但是他的應化身來,接走了;我們臨命終的人,法身也是不動,但是我們的一念神識到了淨土去了,這個是叫感應道交。
那麼這個地方值得我們一提的,就是這個執持名號這句話。當然昨天有個問題提到說,我念阿彌陀佛來莊嚴淨土,跟念觀世音菩薩、跟念六字大明咒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我對淨土的信心是不變的,我對淨土的願望也不變,但是我想要念六字大明咒,跟念觀世音菩薩,來莊嚴我未來的願景,那麼跟你念阿彌陀佛有什麼差別?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有需要說明一下。
每一個咒語,它産生的靈動是不一樣的。爲什麼會有咒語?爲什麼會有名號?只要你有得到禅定以上,你有叁昧力,你就有資格創造一個咒語,賦予這個咒語一個力量。你看印度很多的蜜蜂咒、毒蛇咒。在印度很多的禅定人,他發慈悲心,看到很多人被毒蛇所咬,他入禅定以後,他就念一個咒。念這個咒,誰要是持這個咒,毒蛇不能咬他,他咒是發這個願,只要這個人的禅定不失,這個咒你持下去,你都不要穿什麼鞋子,你就打赤腳,蛇都不敢咬你。爲什麼呢?因爲那個咒的力量在加持他。當然這個對佛法來說是小伎倆,對不對?阿彌陀佛的聖號,你一持的時候,四十八種力量來加持你,四十八願。也就是說,每一個佛菩薩他在給這個咒語的時候,他因地所發的願是不一樣的。你念藥師咒,你跟藥師佛感應道交,你啓動了藥師佛的十二願;你念觀世音菩薩,你啓動了觀世音菩薩因地所有的願。所以,我們要講深刻一點,一切法因緣生,有無量的差別因緣,這個法界有太多力量等著你去感應。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的心是跟觀世音菩薩的靈動感應;你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感應,是這樣子的。我們先講緣起法。
好,那我現在假設我念觀世音菩薩,我跟觀世音菩薩感應,我要把這個力量轉到淨土,可不可以?可以。印光大師說叫至心回向,因爲你念觀世音菩薩,跟彌陀的本願不相應,所以你要經過一段的transform,這樣子就要扣一點所得稅了,這是印光大師說的。印光大師說,你不念佛,念觀世音菩薩是可以求生淨土,但是你要至心回向。但是印光大師後面說,至心回向不容易做到,我們在回向的時候都會打妄想,所以就會打一點折扣,但是可以,可以的。但是你念一百句觀世音菩薩,跟他念一百句阿彌陀佛,從今生的消業障是完全一樣的,消業障完全一樣;但是從臨終的時候,去感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不一樣的。他念一百句他全部都是感應,你念一百句,可能有一部分會流失掉。但是從消業障的角度是完全一樣的。所以說,當然這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現在心中都還沒有一個歸依境,那最好,你現在是一張白紙,那你就好好地念阿彌陀佛。如果我現在觀世音菩薩已經念了二十年了,我跟觀世音菩薩情深義重,你要我改念阿彌陀佛沒辦法,這個太殘忍了。印光大師說,沒關系了,你就念觀世音菩薩,但是你念完觀世音菩薩的時候,念十句到一百句的佛號放在後面回向。你念六字大明咒也可以,因爲你念六字大明咒,也是觀世音菩薩本尊嘛,跟他感應,然後你把這個資糧力,最後再念幾句佛號,再把它轉過去,再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後面一定要再加幾句佛號,可以的。因爲你改不過來那就不要改。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備,臨終來跟你助念的人是念阿彌陀佛,因爲很少人看到臨終助念念觀世音菩薩,因爲要與本尊相應。你要跟某甲感應,你念某乙的名號,你不覺得很奇怪嗎,是不是?因爲這個是他力的法門。所以說,你念觀世音菩薩沒關系,但是你一定要最後加一句阿彌陀佛,而且你要有心理准備,臨終的時候人家是爲你念阿彌陀佛,你要接受。所以說你自己的心理准備一定要做好。但是,你念阿彌陀佛的話,你都不要回向,印光大師說,這是直接與佛本願相應故,所以你念阿彌陀佛你就不用再回向了,直接跟本尊的功德相應,因爲他這個四十八願本身,就是跟阿彌陀佛同一條線。所以這個地方有關執持名號,它産生的靈動,它是直接地去跟四十八願接觸,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第十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補充講表》第12面,《附表第十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我們前面講到無上的因果。什麼叫無上因呢?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無上因;無上的果,就是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而往生。前面我們是偏重在一個觀念的理論的說明,這個地方就講到實際的修學的操作,怎麼樣能夠執持名號,怎麼樣達到一心,怎麼樣達到不亂?如果諸位有參加佛叁的人,這個講義要注意聽,這以下是實際的方法。我們看講義: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那麼這個執持名號當然是你最初的下手,一心不亂是你的目標。淨土宗是一個他力法門,也就是說今天你能夠往生,並不是你的力量,而是彌陀的本願攝受,而彌陀的本願你要跟它感應,你必須靠這個佛號,它是我們衆生的心跟佛的本願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就這個佛號。所以你事實上在修行的時候,你不是在觀想彌陀的本尊功德,而是觀想佛號,因爲這個佛號就代表本尊的功德。所以在修淨土當中,你實際操作的時候,你真正心中的一個歸依境是萬德洪名。
那麼這個時候,怎麼樣來執持這個名號呢?印光大師說,一句彌陀念誦聽。這個佛號你怎麼能夠跟它感應呢?你必須有叁個次第:第一個,念,念從心起。你要看看你這個佛號是從哪裏生起的,你從什麼地方來?很多人佛號是從嘴巴生起的,這就不對了,這個佛號要從你的心生起。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佛號從嘴巴出來是不對的。你要從你歸依的心,創造一個要念佛的念頭,叫念從心起,這個時候還沒有佛號的聲音,但是你一定要整個佛號的起源,要從內心生起,這才對。第一個探討它的根源。第二,它的過程,誦,聲從口出。你要打佛七,你完全都不出聲,嘴巴都不動,你沒辦法打佛七的。你是在打妄想,不是打佛七。你一定要創造一個聲音,因爲整個淨土宗它是聽,說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誰代表阿彌陀佛?就是那個聲音嘛。你念阿彌陀佛,那個曲折,阿—彌—陀—佛,那個高低的曲折,創造那個聲相,這個聲相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名以召德,以名號的聲音總持本尊的功德,本尊的功德本來是可以是以所有的相貌出現,本尊的功德是無障礙的,它要用聲音出現也可以,用形狀出現也可以,但是它這個地方的重點在聲音。本尊的功德是聲音,你自己不創造聲音,你怎麼去緣本尊的功德呢?所以第二個,誦,最低的標准嘴巴要動,金剛持,念佛的最低標准。因爲你不念聲音,它變成法塵,第六意識所緣,就不是耳根所緣,那跟淨土法門就不相應了。淨土法門的歸依境是聲音,不是法塵。因爲你不創造聲音,變成第六意識的法塵,那是你心中在想的,那就不對了。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聽,你創造聲音以後,這個聲音跑哪裏去,你要把它聽回來。當這個佛號的操作,你具足了叁個條件,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我們說,你跟你當下的這句佛號已經是感應道交了,你建立一個一句佛號的功德。
不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打佛七的時候,當然你創造一個聲音,他也創造一個聲音,兩百多個都有聲音,那你說誰的聲音是你的所緣境呢?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當然我們不要排斥其他的聲音,把旁邊的聲音當助緣,但是,你要記住,你只能夠聽你的聲音,你創造的聲音,不管你的聲音是大聲、小聲。你聽別人的聲音,這個就是心隨境轉。別人的聲音對你來說是個外境,你創造的聲音是你的歸依境,這是不同。所以你聽別人的聲音,越聽你就心越散亂。所以你只能夠聽你自己創造的聲音,創造一個點狀的相應,點狀,point。那麼,我們把這個點狀再把它擴大,要達到一心不亂,十句成片叁叁四。本來我們念佛是沒頭沒尾的,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印光大師說這樣念不好,很難攝心,那怎麼辦呢?我們要有一個節奏,先把十句佛號,找出十句佛號,我們的心一定要有節奏有韻調,這個樣子才能夠攝心。你這樣的佛號,每一句佛號都很平淡,你很難把心安住在這個佛號上。所以印光大師說,你把這個佛號拿出十句出來,要創造一個循環,叁叁四,叁叁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你必須把佛號在心中創造一個韻調出來。…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