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然,你剛開始創造這個韻調的時候,你還不熟悉,可能要費一點精神。但是當這個叁叁四的韻調熟練以後,它自然會帶動你的心,妄想就插不進來了。你不創造韻調的話,你這個佛號念不久的,因爲太單調了。所以說,如果你要讓佛號相續,你必須要創造一個韻調,那麼印光大師說,叁叁四。就是說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先創造一個點狀的力量,然後靠這個韻調把這個點狀的力量,在心中慢慢地讓它持續久一點、持續久一點。
這樣子講的話,如果是打坐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念佛?我們給大家提供一個方法,叫五點計數法。我們打坐的時候,你不能掐珠的。你掐珠的話容易生病,印光大師說,久者成病,那怎麼辦呢?我在打坐,特別在止靜的時候,你可以觀想地上有五個點,一二叁四五,從外到內五個點,那麼每一個點就念十句佛號,剛好叁叁四。第一點念完了,到第二點,第二點念完到第叁點,到第四,到第五就構成一片佛號,是五十句佛號。那麼以一片佛號爲五十句,我們叫未成一心,先求成片。這個一片五十句佛號怎麼念呢?我們看下面有四點的說明: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沈。這個打佛七很多人容易上火,你看一念佛的時候頭就痛,要不然就是耳朵痛,那就是你這個氣往上浮了,心浮氣躁。那麼心爲什麼浮呢?你心的所緣境太高了,念佛的人心的所緣境一定要在腰部以下,所以你最好是把這個五點放在地上,最好,放在地輪是最好,讓你的火氣下降,那麼水氣上升。這個四大的調合啊,身體健康的人,他的嘴巴是很多的甜美的口水,他的火氣要回到本源,回到丹田。就是水在上,火在下,這叫練丹嘛。那麼一般人當然火是比較輕,如果你剛好顛倒了,火氣在上,水氣在下,嘴巴都沒有水,那麼是火氣在上,那就完蛋了。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念佛的時候,你要把心靜下來,把心安住在地上。特別是在你拜佛的時候。忏公師父說,拜佛之道,下實上虛,跟打太極拳是一樣的。你腳掌微微用力,腰部以上要全部放松。你在經行也是這樣,經行的時候,上半身放松,腳掌微微用力,把火氣往下帶。所以你看身體健康的人,他的雙手雙腳是熱的,他頭部不能熱。你看拜佛也是這樣,你看那個初學者拜佛,滿頭大汗哪,你這是不會拜佛,你這樣拜佛,能夠拜多久呢,你的氣一直在上嘛。拜佛的人越拜越輕飄,他是下半身流汗,上半身腰部以上不能流汗,不要說頭部,衣服都不能濕的,高手!你這樣子拜,越拜越輕松。你的佛號,諸位要知道,身安道隆,你不調身,你心很難調好。我們凡夫的身心是綁在一起的,你說我的色身滿頭大汗,你心中一心不亂,誰相信呢?是不是啊?有人一心不亂是這樣子相貌嗎,對不對?所以色身一定要健康,至少四大調合、順暢,你的心容易寂靜,這很正常,因爲你調身、調心、調息嘛。所以你這個調身之道,我們再過幾天打佛叁,它整個過程就是太極拳,緩慢、專注,然後氣往下降,下半身用力,上半身要完全放松。所以打完以後,你不但是佛號念得很清楚,身體也容易健康,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把所緣境放在地上,使令內心下沈下來。
第二個,所緣形象清楚分明。你不管是拜佛,不管是經行,不管是打坐,我們的身體的動作改變了,因爲調身,你不能老是坐、也不能老是站,但是你心中的所緣都沒有變,都是一句佛號。這你心中的歸依境,你唯一的歸依境,你要告訴你自己,你在修行的時候,你離開了佛號你就一無所有了,所以你整個身業禮拜,口業稱歎,意業觀想,都是以佛號爲所緣境。
第叁個,甯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句話太重要了,這句話是弘一大師講的,弘一大師說,念佛人,最容易貪多,是個大病。其實你臨命終的時候是十念佛號往生,但是你平常的時候佛號念得亂七八糟,含糊籠統,你臨終的時候也是含糊籠統。所以你一定是要求專注,每一句佛號很專注。
第四,先依計數,再求圓融。好,我們剛開始啊,你這個止靜,你要念叁片或者五片。我們一般在我們佛學院,念這個五遍是一二叁四五點,你要念到第叁點打妄想,你不知道念到哪裏的時候,這一遍就重念、重算了,從頭開始算。所以你剛開始要有一定的目標,你念叁片、五片,慢慢地增加、慢慢地增加。
總之念佛法門的重點只有一句話,重質不重量,重點在那個念力,而不是在數目。這個一心不亂,我們解釋一下。一心容易,不亂難。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你說,兩件事,打得念頭死,建立彌陀佛。剛開始先建立彌陀佛,先把佛號建起來。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把佛號建立起來,在心中慢慢地運作,建立一個佛號的力量。但是我們心中,原有住在心中有很多妄想。很多人念佛他不調伏煩惱,這是錯誤的。邪正不兩立,你不調伏它,妄想就調伏你了。所以憨山大師把念佛法門的人,他劃出一個最低標准,他說念佛人往生有把握的最低標准,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心之要務,現行煩惱。我們的煩惱很多,有的煩惱是在種子位,在睡眠狀態,你有煩惱,不表現出來,那你不要管它,種子位的不要管。就是我今天看到某一個人事起煩惱,這個時候,把你的法寶現出來,一二叁四,數到叁四,看看你的佛號能不能調伏它。你的佛號沒辦法調伏它,那就麻煩了,這件事就麻煩了。就是說你的心中佛號不是最大的力量,有比它更大的力量,那臨命終就靠不住了。我們不要求斷煩惱,但是念佛一定要調伏煩惱,折服現行煩惱。你不要斷,要斷不容易。就是說你心中可以有煩惱,但是你必須有調伏它的力量。臨終的時候你很多妄想現前,但是你佛號現前的時候,這些力量都被你壓住了,佛號是最大的力量,就可以了。不能說沒有煩惱,一定有煩惱,但是你佛號是最大的力量,強者先牽。如果你心中的佛號它不是最大的力量,有其它的煩惱比它大,那這件事情就比較麻煩。在憨山大師的《念佛法要》說,很多念佛人犯一個毛病,他念佛的時候很專注,從佛堂出來的時候打妄想的時候也很專注。那到臨終的時候,佛只聽念,妄想只聽長,它這兩個從來是相安無事的,你念你的佛,我打我的妄想,到臨終的時候兩個同時現前。妄想是熟境界,無始劫來熏習所成,佛號是今生所成,叫生境界,結果妄想把佛號吃掉了,失敗了。你好不容易創立的歸依境,你相信可以往生,你也發願一定要往生,但臨終的時候心隨妄轉,被妄想牽走了,在趨向于所歸境的時候,中間被賊抓走了。你對賊太包容,你太縱容他了。所以,雖然是帶業往生,但是憨山大師劃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底線,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心之要務,你要折服它。所以這個不亂,你建立一個一心的佛號,你這個佛號要不爲煩惱所亂,換句話說你能夠調伏煩惱。所以這個不亂是很重要的,不爲煩惱所亂,所以你在用功的時候,你不要管說你念多少,重點是你能夠調伏煩惱,你就有把握了。
在春秋時代,有春秋五霸,當然第一個齊桓公。齊桓公,相管仲,九會諸候,一匡天下。他重用了管仲,整個國勢大盛。但是齊桓公在整個生命當中,他也有很大的挫敗。他最大的挫敗就是跟魯國的的那一戰,叫曹刿之戰,一鼓作氣。魯國當初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齊國是大國,後來兩個軍事發生沖突了,齊桓公派出了鮑叔牙,領著十萬大軍去征討魯國,魯國的軍隊大概只有兩叁萬,差了叁四倍。但是這個時候曹刿這個人非常聰明,他深知用兵之道,他知道打仗不是打人多的,打的是氣勢,人多沒有用的,所以在齊國打戰鼓的時候,他的人要沖鋒出去先打戰鼓。齊國打戰鼓的時候,魯國說,他們氣勢正旺,退,不要跟他打,我們不是他的對手,我們兩叁萬,他十幾萬,怎麼打得過他?退!那麼這個打仗是雙方面的,我要跟你打,你不跟我打,兩個碗才敲得響,一個碗怎麼敲得響呢?他打一打就沒有意思了。那麼這次齊國在敲第二次戰鼓的時候,曹刿說,再退!不要跟他打,齊國一鼓作氣,再而衰,這次它的氣勢更衰了,還不跟他打。到第叁次的時候,齊國在打第叁次戰鼓的時候,曹刿說可以打了,我們起第一次戰鼓。這個時候,魯國氣勢正旺,然後齊國這個時候已經是第叁陣了。結果魯國以兩叁萬的軍隊,把十幾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成功了以後,這個魯國很高興,魯國君王很高興:“哎呀,你是怎麼用兵的?”他說很簡單:“夫戰,勇氣也!”戰爭打的不是人數,打的是那個氣勢,“一鼓作氣,再而衰,叁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的氣勢正衰,我們是第一次,我們氣勢正旺,我們用氣勢旺去克他,就這個道理。
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諸位要知道念佛念的是什麼?念的是氣勢!真的是這樣的,那個專注力很重要。你念佛的時候,那個佛號很有威嚴,很有氣勢,妄想都不敢動,這個就成功了。你念佛的時候,念得很多,佛號念得亂七八糟,妄想一大堆,那個根本沒有用的,那個騙自己的。然後你說,今天念了叁萬,寫下去,其實那個是沒辦法調伏煩惱的。所以說其實佛號念得好不好,只有一個人知道,你自己知道,其他的沒有人知道,當然阿彌陀佛也知道。所以說我們要知道,你的目標不是數目。我不知道爲什麼,到了淨土宗末了大家很重視數目,其實我們看經典是一心不亂呢,它是約內心的狀態安立這個功德的,我們看經典上很少有說數目不數目。你看《阿彌陀經》是佛說,他說,執持名號,到什麼呢?一心不亂。佛陀給你的標准是你的佛號不能爲煩惱所亂,這是標准。就是說你要知道它的標准在哪裏…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