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心不亂是講得比較籠統了,講得白話就是折服現行煩惱。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要注意的第二段。
我們再看第叁個,《附表第十五》。那麼不爲煩惱所亂,當然不能完全只是靠止的力量,要有一點觀的力量。我們用這個禅淨雙修,理觀跟事修給大家作參考,有另外一個方便法門。這個《附表第十五》有叁個念佛方法:第一個,唯念他佛,專注佛境,淨土法門。這是標准的淨土法門,我們剛開始念佛的時候是歸依佛,所以我們心中所緣的境是佛號。但是第二個是,唯念他佛,返觀自心,聖道法門。禅宗就是這樣,禅宗日常生活的時候,遇到人事的因緣,他是返觀這一念妄想心,覓心了不可得。那麼到了末流的時候,禅淨雙修,特別是宋朝以後,永明延壽大師提倡,那麼蓮池大師、澫益大師在明末的時候,再把它發揚光大,就造成了所謂的自他兼念,念他佛也兼念自佛,所謂的自他不二的法門叫禅淨雙修。我們剛開始念佛的人偏重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把整個心通身靠倒。但是等到禅淨雙修的時候,他在念佛的時候,偶爾也回光返照,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也不可思議,跟叁世諸佛是平等的。所以說從這樣的一種自他兼念當中,我們知道一心不亂:事一心,不爲見思所亂,達妄本空;理一心,不爲無明所亂,知真本有。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先成就事一心,達妄本空。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講過,我們的心,我們這個建立佛號,它不是在一個清淨的狀態念佛,這個心已經被搞得很複雜的狀態之下,才把佛號念起來。所以我們這個佛號勢必要去對治你原有的妄想,勢必!那麼對治妄想,如果我們沒有理觀,就象印光大師說的,我念佛妄想起來,那怎麼辦呢?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斷要他斷!兩個人就是對治,這個事相的對治,入道多辛苦。但是在澫益大師,他提出一個理觀,就是說你觀想這個妄想是不真實的,所以觀想它不真實的,換句話說,其實你不要對治妄想,那不要對治妄想怎麼辦呢?印光大師就把它發揮出來說,其實重點在于不隨妄轉。所以我們講調伏煩惱,不是把妄想消滅掉,是不隨它轉。你觀察它是生滅相,不隨它轉,這樣子叫調伏煩惱。那麼這個就是有理觀的成份在裏面。這個地方等于是我們把禅淨雙修,就是說你一方面觀察所念的佛不可思議,但是你也觀察你能念的心本自清淨,妄想是生滅的,不隨妄轉,那麼這樣子也容易幫助你調伏煩惱。
好,我們回到講義。這段我們等于是把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整個過程跟它的重點作了說明。我們看丙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個重勸就是第二次的勸勉我們發願。前面有一段是在丙二的特勸淨土殊勝當中,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你聽聞了淨土法門,應該要發願,願生彼國,這是第一次的勸勉我們發願。這個地方是佛陀在本經當中,又再一次地勸我們發願求生淨土。那麼佛陀是什麼理由勸我們呢?佛陀說,舍利弗,我之所以勸你去往生,我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我見是利,是我真正看到了淨土功德的不可思議的利益,我才勸你往生的。那麼到底佛陀看到了什麼利益呢?我們看澫益大師的開示,《附表第十四》。在這段經文當中,佛陀是第二次地勸我們往生,他的理由是我見是利。澫益大師說,其實佛陀是看到了兩種利益,才勸我們往生的。第一種利益是往生以後,所成就的功德而言;第二是臨終的時候所成就的功德。
我們先看往生以後: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竟明了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爲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這個我,這個不是普通的人,是佛陀的智慧眼,所以這個見不是眼睛所見,是佛陀的智慧眼所見。當然我們前面說過,佛陀看到事情是不增不減,佛陀對事情的描述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所以佛陀看到修習淨土的人,他能夠在今生,橫出叁界的五濁果報而成就四種淨土,乃至于成就不退位,乃至于成就等覺菩薩,就是在今生當中就成就等覺菩薩,這個對來生來說,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來生來說。
不過本段澫祖的注解,他沒有把重點放在來生,他放在臨終。就是說,修淨土的人,臨終到底跟其他的人有什麼特殊的功德? 我們看看,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我們平常身體健康的時候,心情愉快的時候,到了佛堂把冷氣打開來,很好修行,要拜佛也可以,要持咒也可以,要修止觀也可以。但是到了臨終的時候問題就嚴重了,內憂外患,色身的結構要敗壞,外面的眷屬哭成一團,你自己一生當中花了很多的心血,創造了這些資具,財富眷屬,你現在要完全喪失掉了。那麼這個時候,臨命終的人他要面臨叁種關卡。第一個是明利心,明白的明,利益的利,明利心,這個時候他的頭腦非常清楚,所以有些人在臨終的時候會回光返照,就是進入到明利心。本來一個病痛很久的人,他的心是昏昧的,他突然間非常清楚,這個時候這個人快要死亡了,他的明利心現前了,這個時候他會在最短的時間,看到他今生從小到大所做的一切事情,善業,惡業。有的都已經忘掉了,臨終的時候就象放電影一樣全部現前,百感交集。如果是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時候是最重要的時候,明利心,這個時候你沒有提起佛號就完了,就完了。明利心,如果你喪失了機會,第二個叫昏昧心,這個人就進入昏昧狀態了。神識還在,但是已經有一點不清楚了,就象蠟燭,它突然間變得很亮的時候,又慢慢慢慢開始熄滅,這個時候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即將要死亡,心慢慢昏睡,就象一個人睡眠,慢慢昏睡、慢慢昏睡,叫昏昧心。第叁個叫悶絕,整個人第六意識全部消失了,他對外境已經沒有任何接觸了,這個時候念佛也沒用了,他的第六意識跟六根跟外境的接觸,完全喪失了,只有第八識在,悶絕。所以說我們講臨命終,就在明利心的時候,善惡業力的現前,這個時候唯識學叫做亂心位,散亂的亂。這個心是你一生當中最散亂的時候,因爲你即將要失掉現在的生命,你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裏,所以這個時候極度散亂。那麼在這個時候,無論頑修狂慧,懡攞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這個時候不要說是平常頑修,只有修習沒有教理,或者狂慧,只有教理沒有行門,這種人就是懡攞,懡攞就是模模糊糊的,平常就是糊糊塗塗過日子,臨終當然是糊糊塗塗。即使你是悟門深遠,平常你有很深的觀照、有很高深的持戒的修行,在臨終的時候,只要我們的心中還有一點煩惱業力未除,難免隨強偏墜。所以念佛的修行人,臨終的時候,只要你心中沒有外力的幫助,你要完全靠你的心力來面對業力,那只要一點業力沒有消,這個業力就會對你産生牽引的力量,強者先牽,看你是貪財、貪色、貪什麼,最強的力量先牽引你到那個地方投胎,那個是我們自力修行的問題,你要單獨地去面對業力。
我們再看第二段,那麼這種情況,永明延壽大師把這個自力法門,講一個偈頌,他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說一個人他修習自力,有禅,但是他沒有仰仗外力的幫助,換句話說,他臨終的時候要完全地單獨來面對業力,這樣子十個人有九個人做不了主,爲什麼呢?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什麼叫陰境呢?就是你在臨命終的時候,第一個階段,叫作明利心。明利心,你剛開始會看到很多的今生的善業惡業的情況,接著你會看到一個中陰身的所緣境現前。中陰身,什麼叫中陰身?我解釋一下,如果你這個人的業,應該到寒冰地獄去,你發覺你全身發熱,然後你看到一個寒冷的地方,你自己就産生愛取,就撲過去投胎。如果你是要到火燒地獄去,你在臨終的時候你全身冰冷,業力的關系,你看到一個火燒,就自己愛取,就出去了。所以我們臨命終是自己想去的,我們臨命終沒有人推我們去,但是他是什麼?業力的召感。所以說中陰身現前的時候,瞥爾,一刹那的時間,愛取就隨它去了,隨業力而去了,這真是值得我們感到害怕。因爲你這一次去,就不知道要吃多少苦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臨終的時候沒有一個依靠,我們只有任憑業力的宰割,那怎麼辦呢?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衆,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念佛的人,你平常看不出他有什麼特色,但臨終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因爲阿彌陀佛,我們前面講過,臨命終的人,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彌陀他既然許下這個願,你臨終念我的名號,你臨終我一定要現前,他必須要去兌現。所以念佛人平常信願專持名號,他心中有佛,到臨終的時候,佛慈悲願,定不唐捐,佛陀既然敢在法界發下四十八願,他就絕對不會食言。所以臨終的人,彌陀聖衆,現前慰導,這個對我們太重要了,對生死凡夫太重要了。阿彌陀佛平常的時候不一定要來,我身體健康的時候,我心情愉快的時候,我可以照顧自己。但臨終的時候來,這就對我們雪中送炭,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我是一九八七年讀佛學院的,我親近過五個老和尚。那麼這當中值得我一提的就是,我的老師當中一個是參禅的老和尚,一個是念佛的老和尚,這兩個老和尚都是得了癌…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