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31

  ..续本文上一页,一心不乱是讲得比较笼统了,讲得白话就是折服现行烦恼。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二段。

  我们再看第三个,《附表第十五》。那么不为烦恼所乱,当然不能完全只是靠止的力量,要有一点观的力量。我们用这个禅净双修,理观跟事修给大家作参考,有另外一个方便法门。这个《附表第十五》有三个念佛方法:第一个,唯念他佛,专注佛境,净土法门。这是标准的净土法门,我们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是归依佛,所以我们心中所缘的境是佛号。但是第二个是,唯念他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禅宗就是这样,禅宗日常生活的时候,遇到人事的因缘,他是返观这一念妄想心,觅心了不可得。那么到了末流的时候,禅净双修,特别是宋朝以后,永明延寿大师提倡,那么莲池大师、澫益大师在明末的时候,再把它发扬光大,就造成了所谓的自他兼念,念他佛也兼念自佛,所谓的自他不二的法门叫禅净双修。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偏重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把整个心通身靠倒。但是等到禅净双修的时候,他在念佛的时候,偶尔也回光返照,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也不可思议,跟三世诸佛是平等的。所以说从这样的一种自他兼念当中,我们知道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先成就事一心达妄本空。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讲过,我们的心,我们这个建立佛号,它不是在一个清净的状态念佛,这个心已经被搞得很复杂的状态之下,才把佛号念起来。所以我们这个佛号势必要去对治你原有的妄想,势必!那么对治妄想,如果我们没有理观,就象印光大师说的,我念佛妄想起来,那怎么办呢?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断要他断!两个人就是对治,这个事相的对治,入道多辛苦。但是在澫益大师,他提出一个理观,就是说你观想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所以观想它不真实的,换句话说,其实你不要对治妄想,那不要对治妄想怎么办呢?印光大师就把它发挥出来说,其实重点在于不随妄转。所以我们讲调伏烦恼,不是把妄想消灭掉,是不随它转。你观察它是生灭相,不随它转,这样子叫调伏烦恼。那么这个就是有理观的成份在里面。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把禅净双修,就是说你一方面观察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但是你也观察你能念的心本自清净,妄想是生灭的,不随妄转,那么这样子也容易帮助你调伏烦恼。

  好,我们回到讲义。这段我们等于是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整个过程跟它的重点作了说明。我们看丙二、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个重劝就是第二次的劝勉我们发愿。前面有一段是在丙二的特劝净土殊胜当中,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你听闻了净土法门,应该要发愿,愿生彼国,这是第一次的劝勉我们发愿。这个地方是佛陀在本经当中,又再一次地劝我们发愿求生净土。那么佛陀是什么理由劝我们呢?佛陀说,舍利弗,我之所以劝你去往生,我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我见是利,是我真正看到了净土功德的不可思议的利益,我才劝你往生的。那么到底佛陀看到了什么利益呢?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十四》。在这段经文当中,佛陀是第二次地劝我们往生,他的理由是我见是利。澫益大师说,其实佛陀是看到了两种利益,才劝我们往生的。第一种利益是往生以后,所成就的功德而言;第二是临终的时候所成就的功德。

  我们先看往生以后:我见者,佛眼所见,究竟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这个,这个不是普通的人,是佛陀的智慧眼,所以这个不是眼睛所见,是佛陀的智慧眼所见。当然我们前面说过,佛陀看到事情是不增不减,佛陀对事情的描述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所以佛陀看到修习净土的人,他能够在今生,横出三界的五浊果报而成就四种净土,乃至于成就不退位,乃至于成就等觉菩萨,就是在今生当中就成就等觉菩萨,这个对来生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来生来说。

  不过本段澫祖的注解,他没有把重点放在来生,他放在临终。就是说,修净土的人,临终到底跟其他的人有什么特殊的功德? 我们看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我们平常身体健康的时候,心情愉快的时候,到了佛堂把冷气打开来,很好修行,要拜佛也可以,要持咒也可以,要修止观也可以。但是到了临终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内忧外患,色身的结构要败坏,外面的眷属哭成一团,你自己一生当中花了很多的心血,创造了这些资具,财富眷属,你现在要完全丧失掉了。那么这个时候,临命终的人他要面临三种关卡。第一个是明利心,明白的明,利益的利,明利心,这个时候他的头脑非常清楚,所以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会回光返照,就是进入到明利心。本来一个病痛很久的人,他的心是昏昧的,他突然间非常清楚,这个时候这个人快要死亡了,他的明利心现前了,这个时候他会在最短的时间,看到他今生从小到大所做的一切事情,善业,恶业。有的都已经忘掉了,临终的时候就象放电影一样全部现前,百感交集。如果是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时候,明利心,这个时候你没有提起佛号就完了,就完了。明利心,如果你丧失了机会,第二个叫昏昧心,这个人就进入昏昧状态了。神识还在,但是已经有一点不清楚了,就象蜡烛,它突然间变得很亮的时候,又慢慢慢慢开始熄灭,这个时候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即将要死亡,心慢慢昏睡,就象一个人睡眠,慢慢昏睡、慢慢昏睡,叫昏昧心。第三个叫闷绝,整个人第六意识全部消失了,他对外境已经没有任何接触了,这个时候念佛也没用了,他的第六意识跟六根跟外境的接触,完全丧失了,只有第八识在,闷绝。所以说我们讲临命终,就在明利心的时候,善恶业力的现前,这个时候唯识学叫做乱心位,散乱的乱。这个心是你一生当中最散乱的时候,因为你即将要失掉现在的生命,你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所以这个时候极度散乱。那么在这个时候,无论顽修狂慧,懡攞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这个时候不要说是平常顽修,只有修习没有教理,或者狂慧,只有教理没有行门,这种人就是懡攞,懡攞就是模模糊糊的,平常就是糊糊涂涂过日子,临终当然是糊糊涂涂。即使你是悟门深远,平常你有很深的观照、有很高深的持戒的修行,在临终的时候,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一点烦恼业力未除,难免随强偏坠。所以念佛的修行人,临终的时候,只要你心中没有外力的帮助,你要完全靠你的心力来面对业力,那只要一点业力没有消,这个业力就会对你产生牵引的力量,强者先牵,看你是贪财、贪色、贪什么,最强的力量先牵引你到那个地方投胎,那个是我们自力修行的问题,你要单独地去面对业力。

  我们再看第二段,那么这种情况,永明延寿大师把这个自力法门,讲一个偈颂,他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说一个人他修习自力,有禅,但是他没有仰仗外力的帮助,换句话说,他临终的时候要完全地单独来面对业力,这样子十个人有九个人做不了主,为什么呢?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什么叫阴境呢?就是你在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个阶段,叫作明利心。明利心,你刚开始会看到很多的今生的善业恶业的情况,接着你会看到一个中阴身的所缘境现前。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我解释一下,如果你这个人的业,应该到寒冰地狱去,你发觉你全身发热,然后你看到一个寒冷的地方,你自己就产生爱取,就扑过去投胎。如果你是要到火烧地狱去,你在临终的时候你全身冰冷,业力的关系,你看到一个火烧,就自己爱取,就出去了。所以我们临命终是自己想去的,我们临命终没有人推我们去,但是他是什么?业力的召感。所以说中阴身现前的时候,瞥尔,一刹那的时间,爱取就随它去了,随业力而去了,这真是值得我们感到害怕。因为你这一次去,就不知道要吃多少苦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临终的时候没有一个依靠,我们只有任凭业力的宰割,那怎么办呢?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念佛的人,你平常看不出他有什么特色,但临终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阿弥陀佛,我们前面讲过,临命终的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弥陀他既然许下这个愿,你临终念我的名号,你临终我一定要现前,他必须要去兑现。所以念佛人平常信愿专持名号,他心中有佛,到临终的时候,佛慈悲愿,定不唐捐,佛陀既然敢在法界发下四十八愿,他就绝对不会食言。所以临终的人,弥陀圣众,现前慰导,这个对我们太重要了,对生死凡夫太重要了。阿弥陀佛平常的时候不一定要来,我身体健康的时候,我心情愉快的时候,我可以照顾自己。但临终的时候来,这就对我们雪中送炭,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我是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的,我亲近过五个老和尚。那么这当中值得我一提的就是,我的老师当中一个是参禅的老和尚,一个是念佛的老和尚,这两个老和尚都是得了癌…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