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32

  ..续本文上一页症,一个是大肠癌,一个是胃癌,他们俩往生的时间刚好差一年,这个参禅的法师先往生,然后念佛人再往生。这两个老和尚往生我们都在眼前,我们这一届的学生都在眼前。这个参禅的老和尚,他平常坐功不错,他一坐的话四个小时,而且他那个参禅,诸位要知道,祖师禅不是禅定,他是智慧,般若波罗蜜,他这个参禅,禅是观照力,很强。平常看他很自在的,但是他临终的时候,因为你临终的时候叫作什么?叫作腊月三十算总帐,不是算今生哦!过去的帐一起算。所以他这个参禅,他本来是跟我们学生说,他要坐他的禅椅往生,他本来坐着的,当然他叫我们不要念佛,参禅的人怎么能够念佛呢?那么这个时候他坐在这个禅椅的时候,他坐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身体受不了,我们就给他放下了,放下来,看他的脸色有一点点病痛,有一点点的忧戚之感,往生了。当然相貌还算不错,但是病痛的折磨多少感到有一点忧戚的感觉。

  那么这个下一年度是念佛的人也同时往生,这念佛人他也是得到癌症,癌症病痛也是翻来翻去的,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当然念佛人不同啊,临终大家就围过来念佛。我们在旁边看,这个念佛的老和尚刚开始的脸色也是有一点忧郁,好象又有一点挂碍放不下的感觉。但是,当我们的佛号去触动他心中佛号的时候,把他心中的佛号也带动起来的时候,把他平常修的那个归依的心也带动起来的时候,他的相貌就开始改变了,我们感觉出他的心跟佛号已经开始相应,这句佛号已经有念进去了。他的相貌慢慢变得很祥和,甚至于变成红润,不可思议啊!临终人本来是苍白,变成红润。然后他这个时候手动一动,他的侍者就知道,诶,我师父要吉祥卧!赶快把他搬一搬,搬成吉祥卧的样子,再念一段时间以后就安然往生了。

  所以我们这一届的同学看到,一个是完全凭自力的,一个是他力的,差很多。你看,你念佛的时候,《净土十疑论》说,念佛的人跟两种力量感应,第一个弥陀的光明力,第二个弥陀的本愿摄受力,本愿功德力,一个是光明力,一个是本愿力,四十八愿在加持你。你没有念佛的人,你是单独地面对你的业力,差很多。

  所以说,我见是利,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知道身为一个生死凡夫,在生命要转变的临命终,这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因为他要单独地面对业力,十人九蹉路。假设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有佛号的陪伴,这个时候弥陀圣众现前慰导,安慰开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那么我们看总结的地方,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这些弟子们,尤其是生死凡夫,修行很用功,但临终的时候,要面对这个业力的时候,难免有颠倒错乱之苦。所以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应该要往生,因为临终的时候,有佛陀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佛陀的加持是很重要的。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讲一个人的修行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你的能力,你自己的戒定慧;第二个是你能够善用势力,你能够善用其他人的力量也很重要。我们看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这个故事大家很清楚,项羽的能力很强,项羽他是楚国的贵族,他是大将军的后代,项羽他自己讲“力拨山兮气盖世”,项羽这个人力能扛鼎,他能够把鼎扛起来,能力的话是远远超过刘邦。刘邦这个人讲难听一点,市井无赖。你看项羽跟刘邦打仗,刘邦没有一次打胜的,都被项羽追着打,好不容易就是,每一次都是韩信派兵来救他。所以若论能力,项羽比刘邦厉害。那刘邦为什么成功呢?楚汉相争,成功是刘邦。刘邦成功以后,他举办一个国宴,把那些功臣都请过来,他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成功吗?每一个人都讲出个理由,他说你们都没有讲到真正的理由。刘邦说:若论筹谋计划,洞察先机,我不如张良。打仗要先筹谋计划,洞察先机,张良是高明;若论领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这个作战计划订出来,谁去执行呢,韩信用兵,韩信很会打仗,我这点比不上他,我承认;若论治理国家、安定人民,我不如萧何。我这个城池打下来了,谁来把这个国家治好、安定人民,萧何很厉害。那么我为什么成功呢?我能够善用这三个人,所以我成功了。

  我们宇宙间有很多的力量存在。在成佛之道当中,你今天要突破三界的生死,你只是靠你的力量,你不能够善用宇宙间这四十八种力量,你的失败率很高的,所以我们修行者要善用势力,不能只凭仗能力。阿弥陀佛已经把四十八愿发在这个法界当中,你就是怎么样把佛的力量转变成你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人只强调自己的力量,我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我要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没有错。但是你如果靠你的力量,你到临终的时候是不够的。你怎么来收集这些已经成就的佛的力量,把它收归为你所有,这一点也很重要。

  所以说,我们看经文,我见是利,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看到的,修念佛的人他能够善用佛陀的势力,他能够把佛陀成就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在临终的时候冲过生死这一关,这一点太重要了。所以念佛的人是善用势力,参禅的人只有能力没有势力,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师父,阿弥陀佛!为何五戒当中没有制订赌戒?赌博的赌。

  当然这个要问佛陀才知道了,因为佛陀制戒,不是我制戒的。不过我们这样子思维啦,佛陀每一个法门有他相应的果报。这个五戒的果报是什么?做人。你赌博不影响你做人,赌博不影响你来生做人,但是你造了杀业影响你做人,你喝酒影响你来生做人。就是说这个五戒的真实果报是人身,因为这个得人身他要求不是那么高,只做个人而已嘛!我们知道佛陀在思考事情是不增不减的,他制订得刚好。就是说你要的结果是人,那五戒就可以了。你要到天上,到天上去就不能赌博了。你想想看,天他是身业的不杀、不盗、不淫,口业的不两舌、绮语、恶口、妄语,他意业要不贪嗔痴呢?你为什么要赌博,你知道吗?你就是要贪嘛!你说我无贪,你不贪你会赌博我不相信,你赌博你就是希望成功嘛,你才赌博的嘛,那就是贪嘛,不该你的你想要看看天上是不是能够掉一个东西下来嘛,这是贪嘛。所以你赌博不能生天,这是障碍十善业,但是赌博不防碍你做人,不防碍,是这样子的。

  同为净土五经,请问《无量寿经》跟《佛说阿弥陀经》有何差别?它们在修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合起来修?

  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要是以古德的分判,是大本、小本的差别。当然你看大本跟小本,你就知道它们怎么样?有相通之点。同一本,但是大小,这个量的确是不同。诸位你要读《无量寿经》,你会发觉这是一个广大的菩萨道,不容易。它这个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它的资粮的确是积集得比本经多了。所以我们应该说,《无量寿经》是一个高水平的净土修行者。你不是一天到晚在佛堂待着,那是要走出佛堂面对大众,发菩提心,为公为众的。你看本经,信心、发愿、持名,其它都不谈。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你要买一个高级的住宅区,这个住宅区最低的是三十万,就是这一间最边的最低的三十万,最贵的有两千万,但是都是同一个住宅区。《阿弥陀经》是往生的一个最低标准,就是你这个标准是最低的,第一个要你信心,第二个发愿,第三个持名,它也没有叫你做其它的善法,就是至少好歹你念念佛,是不是?那你《无量寿经》不是念佛而已,你看看《无量寿经》,那是要广修善法的,庄严净土的,万善庄严净土。那进去不是住在三十万的边界,而是住在两千万的高宅区呐。但是都可以求生净土,因为是佛陀说的嘛。所以说就是说,《阿弥陀经》是修学净土的一个最低的一个底线,你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不要谈,《阿弥陀经》是底线。你看《阿弥陀经》,所有的修行它其它只字不谈,就是要你执持名号,也没有叫你去修其它的善法。一心不乱,但是它告诉你要调伏烦恼,是事实。不乱,这句话就调伏烦恼,你烦恼不能太重,要淡泊。所以说《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是小本。也就是说《无量寿经》是摄受比较高水平的;《阿弥陀经》是三根普被,可高可低,反正让你知道你的底线,就是说,它把往生净土的底线划出一条线出来。这个是底线,三资粮是底线:你缺乏信心,你去不了;你没有愿望,你也去不了;你临终的时候没有佛号,你也去不了,这是个底线哪。那么《无量寿经》是在这个底线当中,又增加很多丰富的东西,是这样子的。所以是大小的不同,但是同一本,你去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同样一个社区,但是你住的是比较高级。因果随着你,因地的时候花的时间多,当然去的时候品味高嘛,这正常。

  如何能够知道死者已经得到超度?不再受苦,尤其是自杀身亡?

  我们很难知道。我想这样子了,你也不要知道。你知道这干什么呢?他有没有超度,修行人都是只问因地的了,你看,只有生死凡夫很重视结果,修行人就是反正我就不断地给你回向。我们一般的凡夫,你看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一般人很重视结果怎么怎么样,菩萨看结果吗?他不看的,看结果干什么?你有因一定有结果嘛!你就好好地在因地上修行就对了。因为结果你也不知道,你去问人家神通,你问了半天你自己心乱糟糟的。他没有超度,你可能要别人超度了,是不是?你根本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你问谁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好。你该做的,做你该做的事,凡是尽心尽力,结果不要太重视,成败交给业力,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要重视过程,不要重视结果。在菩萨戒当中,一个人太重视结果,这个菩萨道走不下去,走不下去…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