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32

  ..續本文上一頁症,一個是大腸癌,一個是胃癌,他們倆往生的時間剛好差一年,這個參禅的法師先往生,然後念佛人再往生。這兩個老和尚往生我們都在眼前,我們這一屆的學生都在眼前。這個參禅的老和尚,他平常坐功不錯,他一坐的話四個小時,而且他那個參禅,諸位要知道,祖師禅不是禅定,他是智慧,般若波羅蜜,他這個參禅,禅是觀照力,很強。平常看他很自在的,但是他臨終的時候,因爲你臨終的時候叫作什麼?叫作臘月叁十算總帳,不是算今生哦!過去的帳一起算。所以他這個參禅,他本來是跟我們學生說,他要坐他的禅椅往生,他本來坐著的,當然他叫我們不要念佛,參禅的人怎麼能夠念佛呢?那麼這個時候他坐在這個禅椅的時候,他坐了一段時間,他覺得身體受不了,我們就給他放下了,放下來,看他的臉色有一點點病痛,有一點點的憂戚之感,往生了。當然相貌還算不錯,但是病痛的折磨多少感到有一點憂戚的感覺。

  那麼這個下一年度是念佛的人也同時往生,這念佛人他也是得到癌症,癌症病痛也是翻來翻去的,那麼我們這個時候,當然念佛人不同啊,臨終大家就圍過來念佛。我們在旁邊看,這個念佛的老和尚剛開始的臉色也是有一點憂郁,好象又有一點挂礙放不下的感覺。但是,當我們的佛號去觸動他心中佛號的時候,把他心中的佛號也帶動起來的時候,把他平常修的那個歸依的心也帶動起來的時候,他的相貌就開始改變了,我們感覺出他的心跟佛號已經開始相應,這句佛號已經有念進去了。他的相貌慢慢變得很祥和,甚至于變成紅潤,不可思議啊!臨終人本來是蒼白,變成紅潤。然後他這個時候手動一動,他的侍者就知道,诶,我師父要吉祥臥!趕快把他搬一搬,搬成吉祥臥的樣子,再念一段時間以後就安然往生了。

  所以我們這一屆的同學看到,一個是完全憑自力的,一個是他力的,差很多。你看,你念佛的時候,《淨土十疑論》說,念佛的人跟兩種力量感應,第一個彌陀的光明力,第二個彌陀的本願攝受力,本願功德力,一個是光明力,一個是本願力,四十八願在加持你。你沒有念佛的人,你是單獨地面對你的業力,差很多。

  所以說,我見是利,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知道身爲一個生死凡夫,在生命要轉變的臨命終,這是一個很大的困難,因爲他要單獨地面對業力,十人九蹉路。假設我們在臨終的時候,有佛號的陪伴,這個時候彌陀聖衆現前慰導,安慰開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那麼我們看總結的地方,佛見衆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爲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釋迦牟尼佛看到我們這些弟子們,尤其是生死凡夫,修行很用功,但臨終的時候,要面對這個業力的時候,難免有顛倒錯亂之苦。所以釋迦牟尼佛勸我們應該要往生,因爲臨終的時候,有佛陀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佛陀的加持是很重要的。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我們講一個人的修行有兩種力量,一個是你的能力,你自己的戒定慧;第二個是你能夠善用勢力,你能夠善用其他人的力量也很重要。我們看秦朝末年,楚漢相爭,這個故事大家很清楚,項羽的能力很強,項羽他是楚國的貴族,他是大將軍的後代,項羽他自己講“力撥山兮氣蓋世”,項羽這個人力能扛鼎,他能夠把鼎扛起來,能力的話是遠遠超過劉邦。劉邦這個人講難聽一點,市井無賴。你看項羽跟劉邦打仗,劉邦沒有一次打勝的,都被項羽追著打,好不容易就是,每一次都是韓信派兵來救他。所以若論能力,項羽比劉邦厲害。那劉邦爲什麼成功呢?楚漢相爭,成功是劉邦。劉邦成功以後,他舉辦一個國宴,把那些功臣都請過來,他說你們知道我爲什麼成功嗎?每一個人都講出個理由,他說你們都沒有講到真正的理由。劉邦說:若論籌謀計劃,洞察先機,我不如張良。打仗要先籌謀計劃,洞察先機,張良是高明;若論領兵作戰,攻必克,戰必勝,我不如韓信。這個作戰計劃訂出來,誰去執行呢,韓信用兵,韓信很會打仗,我這點比不上他,我承認;若論治理國家、安定人民,我不如蕭何。我這個城池打下來了,誰來把這個國家治好、安定人民,蕭何很厲害。那麼我爲什麼成功呢?我能夠善用這叁個人,所以我成功了。

  我們宇宙間有很多的力量存在。在成佛之道當中,你今天要突破叁界的生死,你只是靠你的力量,你不能夠善用宇宙間這四十八種力量,你的失敗率很高的,所以我們修行者要善用勢力,不能只憑仗能力。阿彌陀佛已經把四十八願發在這個法界當中,你就是怎麼樣把佛的力量轉變成你的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很多人只強調自己的力量,我要培養很大的力量,我要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沒有錯。但是你如果靠你的力量,你到臨終的時候是不夠的。你怎麼來收集這些已經成就的佛的力量,把它收歸爲你所有,這一點也很重要。

  所以說,我們看經文,我見是利,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看到的,修念佛的人他能夠善用佛陀的勢力,他能夠把佛陀成就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在臨終的時候沖過生死這一關,這一點太重要了。所以念佛的人是善用勢力,參禅的人只有能力沒有勢力,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師父,阿彌陀佛!爲何五戒當中沒有製訂賭戒?賭博的賭。

  當然這個要問佛陀才知道了,因爲佛陀製戒,不是我製戒的。不過我們這樣子思維啦,佛陀每一個法門有他相應的果報。這個五戒的果報是什麼?做人。你賭博不影響你做人,賭博不影響你來生做人,但是你造了殺業影響你做人,你喝酒影響你來生做人。就是說這個五戒的真實果報是人身,因爲這個得人身他要求不是那麼高,只做個人而已嘛!我們知道佛陀在思考事情是不增不減的,他製訂得剛好。就是說你要的結果是人,那五戒就可以了。你要到天上,到天上去就不能賭博了。你想想看,天他是身業的不殺、不盜、不淫,口業的不兩舌、绮語、惡口、妄語,他意業要不貪嗔癡呢?你爲什麼要賭博,你知道嗎?你就是要貪嘛!你說我無貪,你不貪你會賭博我不相信,你賭博你就是希望成功嘛,你才賭博的嘛,那就是貪嘛,不該你的你想要看看天上是不是能夠掉一個東西下來嘛,這是貪嘛。所以你賭博不能生天,這是障礙十善業,但是賭博不防礙你做人,不防礙,是這樣子的。

  同爲淨土五經,請問《無量壽經》跟《佛說阿彌陀經》有何差別?它們在修行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合起來修?

  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要是以古德的分判,是大本、小本的差別。當然你看大本跟小本,你就知道它們怎麼樣?有相通之點。同一本,但是大小,這個量的確是不同。諸位你要讀《無量壽經》,你會發覺這是一個廣大的菩薩道,不容易。它這個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它的資糧的確是積集得比本經多了。所以我們應該說,《無量壽經》是一個高水平的淨土修行者。你不是一天到晚在佛堂待著,那是要走出佛堂面對大衆,發菩提心,爲公爲衆的。你看本經,信心、發願、持名,其它都不談。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你要買一個高級的住宅區,這個住宅區最低的是叁十萬,就是這一間最邊的最低的叁十萬,最貴的有兩千萬,但是都是同一個住宅區。《阿彌陀經》是往生的一個最低標准,就是你這個標准是最低的,第一個要你信心,第二個發願,第叁個持名,它也沒有叫你做其它的善法,就是至少好歹你念念佛,是不是?那你《無量壽經》不是念佛而已,你看看《無量壽經》,那是要廣修善法的,莊嚴淨土的,萬善莊嚴淨土。那進去不是住在叁十萬的邊界,而是住在兩千萬的高宅區呐。但是都可以求生淨土,因爲是佛陀說的嘛。所以說就是說,《阿彌陀經》是修學淨土的一個最低的一個底線,你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不要談,《阿彌陀經》是底線。你看《阿彌陀經》,所有的修行它其它只字不談,就是要你執持名號,也沒有叫你去修其它的善法。一心不亂,但是它告訴你要調伏煩惱,是事實。不亂,這句話就調伏煩惱,你煩惱不能太重,要淡泊。所以說《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是小本。也就是說《無量壽經》是攝受比較高水平的;《阿彌陀經》是叁根普被,可高可低,反正讓你知道你的底線,就是說,它把往生淨土的底線劃出一條線出來。這個是底線,叁資糧是底線:你缺乏信心,你去不了;你沒有願望,你也去不了;你臨終的時候沒有佛號,你也去不了,這是個底線哪。那麼《無量壽經》是在這個底線當中,又增加很多豐富的東西,是這樣子的。所以是大小的不同,但是同一本,你去的地方是同一個地方,同樣一個社區,但是你住的是比較高級。因果隨著你,因地的時候花的時間多,當然去的時候品味高嘛,這正常。

  如何能夠知道死者已經得到超度?不再受苦,尤其是自殺身亡?

  我們很難知道。我想這樣子了,你也不要知道。你知道這幹什麼呢?他有沒有超度,修行人都是只問因地的了,你看,只有生死凡夫很重視結果,修行人就是反正我就不斷地給你回向。我們一般的凡夫,你看菩薩畏因,衆生畏果,我們一般人很重視結果怎麼怎麼樣,菩薩看結果嗎?他不看的,看結果幹什麼?你有因一定有結果嘛!你就好好地在因地上修行就對了。因爲結果你也不知道,你去問人家神通,你問了半天你自己心亂糟糟的。他沒有超度,你可能要別人超度了,是不是?你根本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知道,你問誰呢?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好。你該做的,做你該做的事,凡是盡心盡力,結果不要太重視,成敗交給業力,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生命要重視過程,不要重視結果。在菩薩戒當中,一個人太重視結果,這個菩薩道走不下去,走不下去…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