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33

  ..續本文上一頁。只有重視過程,做你該做的事,所有的成敗得失,風吹草動,不要把它當一回事,就是勇敢地走過去,這個菩薩道才能夠持久。一個人太重視結果,沒辦法行菩薩道,很多就退大取小。

  還未歸依的居士如在佛像前吃飯菜,不是素的,會如法嗎?

  在佛像前吃飯菜,我們不要坐在佛的正前面,佛的前面都不能坐的,諸位要知道,不管你有沒有歸依喲!這個損福報,就是不要說吃飯了,你連佛的前面都不能坐的。

  如果是不如法,應該怎麼勸導?

  你勸他要吃飯去旁邊一點,不要在佛的正中央吃飯。我們在佛堂,比如說佛像在這個地方,你的佛堂,你拜佛可以在中間,你打坐不能在中間打坐,要在旁邊打坐,不能在佛前安坐,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中間是讓你拜的,你要坐到旁邊坐,可以,不能在佛前安坐。

  念佛不必回向,請問是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八字嗎?

  當然念佛不必回向,就是說,你到最後再總回向,因爲他每一句佛號都跟佛的本願相應,不用經過轉換,是這個意思。

  念佛人還可以參加八關齋戒嗎?

  很好,八關齋戒很好,助緣。因爲你這句佛號生起的時候,你要調伏煩惱,持戒能夠幫助你不亂,不爲煩惱所亂。所以我們要知道,本經講信願持名,這個是底線,其他的是越多越好,這是底線。

  請慈悲開示,所謂一門深入,是指阿彌陀佛聖號,或其它法門都不需要聽聞?

  我不認爲這樣子的,有些法門還是要聽,象般若法門也很重要。不爲煩惱所亂,你知道煩惱的虛妄性,你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就是說量力而爲,但是佛號是根本。你對治煩惱,你聽得越多,你的方法會用得越多,用得越巧妙。這個方便法門對你來說,你的工具越多,你要調伏煩惱就越好。但是你要知道佛號是根本,佛號是根本。

  念阿彌陀佛心咒跟念阿彌陀佛聖號,是否一樣能夠感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你說這個阿彌陀佛心咒就是往生咒啊,往生咒很好,我也很喜歡念往生咒。往生咒有五句佛號,南無阿彌多婆夜,一句,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利哆,毗迦蘭帝,阿彌利哆,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是五句佛號構成,一句對佛號的歸依。我覺得如果你在止靜的時候,你佛號還念得不好,可以念往生咒。它是五句佛號構成,它第一句話就是南無阿彌多婆夜,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那麼這個咒語它的韻調容易攝心,而它本身這個往生咒的本尊功德,就是阿彌陀佛,這兩個是同一條線的。可以,我覺得是可以。念往生咒的效果跟念佛的效果是一樣的,但臨命終的時候是念佛。

  請法師慈悲開示,如果是念藏音的阿彌陀佛的心咒能感應嗎?

  其實什麼音調是不重要的。其實你念什麼聲音,阿彌陀佛都聽得懂,簡單講就是這樣了,他都聽得懂。藏人念阿彌陀佛他也聽得懂。所以佛菩薩的功德他能夠一爲無量,他這個月亮能夠現在不同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都可以,無所謂的。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個地方,下堂課我們就把《阿彌陀經》上完。回向!

  

  

  

  

  

  

  

  

  第十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3面,甲叁、流通分

  當我們皈依了叁寶,做爲一個真正的佛弟子,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人生,才是最爲正確的?在《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我們簡單地來說,就是說你外在的世界是你自己內心的世界變現出來的。我們每一個人外在的世界是不同的,有些人他很富貴,但身體不好;有些人很莊嚴,但是貧窮。我們的外在世界是各式各樣的,每一個人不同的,那麼爲什麼會有外在的世界呢?它不是上帝創造的,是你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它變現出來。如果我們今天從整體的生命來觀察,就是你前生打了很多的妄想,有善念跟惡念,所以你今生得到一個安樂跟痛苦的果報,那麼我們面對今生的果報的時候,又打很多的妄想,又創造了來生的各種的果報。簡單地講,生命的相續是怎麼回事?就是你前生的妄想創造了今生你的果報,你今生的妄想又創造了來生你的果報。所以《楞嚴經》講,生命爲什麼會相續?爲什麼一個人死亡以後,他又會得一個果報呢?他爲什麼不停止呢?因爲你的妄想沒有停止,生命的相續來自于妄想的相續。

  所以在整個佛法當中,怎麼樣處理妄想是一個最重要的、中心的價值。雖然佛法很多地方是等同外道,也強調布施,也強調種種的法會,但是這個都不是佛教的核心價值,這個只是一個方便法。當我們進入到佛教核心的時候,它的重點就是: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你怎麼把你的內心安住下來,怎麼樣消滅你的妄想,解決你生命的問題,這個是整個佛教的核心價值,你開始進入到整個佛法的中心思想。那麼怎麼安住我們內心呢?在大乘佛法有兩個主要的方法:第一個,你安住空性。你要經過聽聞正法,如理思維,在心中透過你的思維創造一個空性的真理,然後使令你的妄想慢慢地、慢慢地趨向這個空性。這個時候,你的妄想在空性當中就慢慢、慢慢地消滅了,你的生命也得到改變。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你很多來生的叁惡道果報,在安住空性的時候慢慢慢慢地消失掉了,因爲你的妄想改變了。因爲整個果報是由妄想支持的,當這個根源消失的時候,它的結果就慢慢消失掉了。第一個選擇:安住空性。第二個選擇:安住佛號。前面的空性是無相行,那麼安住佛號是有相行,你能夠安住在無量光、無量壽的聖號,你的心進入到這個光壽無量的聖號當中,你的妄想也在佛力的加被之下得到了改變,你未來的生命也得到轉變。

  所以我們縱觀整個大乘佛法,智者大師說:整個大乘佛法的修行,無非是兩種,一個是無相行——安住空性;一個是有相行——安住佛號。一個自力法門,一個他力法門。那麼這兩個法門其實在早期的中國佛教是各自獨立的,禅宗他絕對不念佛的,那麼淨土法門也不修空性的。但是你看中國在到宋朝的時候有變化,就是在宋朝的時候,很多禅宗的大德:永明延壽大師、明朝的澫益大師、蓮池大師都是參禅開悟以後才開始念佛,所以他把禅宗的空性的思想帶到了淨土法門,所以到了明末以後提倡的禅淨雙修,把過去各自獨立的法門把它揉合在一起。那麼禅淨雙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意境呢?澫益大師講一個偈頌讓我們來體會,他說念佛的人意境: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當你進入到理性的空性的時候,是清淨本然的。但是在清淨本然當中,把佛號提起來,又具足莊嚴,也不障礙莊嚴;那麼雖然你心中憶念佛陀的功德,但是你的心中又是跟空性相應的,真空妙有。所以一一理性它可是同時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又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之上。

  所以上一堂課我們講到念佛的一個最高的意境,本經的念佛的最高目標——一心不亂,這個是禅淨雙修最好的寫照。什麼叫一心?執持名號,建立一個堅定的佛號出來,一心。第二個,不爲煩惱所亂。這個就要假借空性,因爲你這個佛號,一定有很多的煩惱妄想會幹擾你,你必須提起空性的觀照,觀照這些妄想都是虛妄不實的,最後是妄想就不能來幹擾佛號,就達到不亂的狀態。所以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怎麼處理你的妄想?諸位要知道,你臨命終你一定會面對你無始的妄想一定會現前,那些盜賊來搶奪你佛號的功德,所以你不要以爲你念佛只是念佛,你要注意就是說,你的佛號有很多的敵人要來破壞佛號。你過去很多的欲望,很多不好的想法,這些對佛號都是排斥的,那你臨命終的時候,你這個佛號現前的時候,這些無量無邊的妄想圍繞著佛號,你怎麼辦?諸位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你絕對不是硬硬地跟它對峙,你不是它的對手,它是在你的心中已經纏綿了好幾生的時間了,它是一個熟的境界,你的佛號是生疏的境界,所以這個時候你沒有般若法門,你就吃大虧了。所以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不隨妄轉就好了,因爲它是虛妄的,你不隨妄轉,它自動消失掉,這個是調伏妄想最高明的地方,只有在佛教才能夠講到不隨妄轉。所以我們講到一心不亂,就是以佛號建立一心,以空性成就不亂,這個是我們本經前面講到的,整個念佛當中最高的意境,禅淨雙修。所以古德永明大師說:“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老虎已經很厲害了,上面又長兩只角,那就不得了了。你心中有佛號的力量已經是很強大的一個佛力的加被,你在佛力當中又建立一個我空法空的觀照智慧,把旁邊的妄想慢慢地消滅,那這個是非常殊勝的,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所謂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一個方法。

  好,我們看講義的流通分。前面的修行,其實到這個地方,已經是全部把本經的理論跟方法都講過了,這以下呢,流通。那麼流通當中分成兩段,第一個:普勸,勸修。勸修什麼呢?勸修信願行叁資糧。先看信。那麼這一段等于是,前面我們是偏重在修行的方法,這以下偏重:你這樣子修行會有什麼樣的功德?贊歎叁資糧的個別的功德。那麼這個地方先講信心的功德,這當中有兩段,我們先看第一個:略引標題,這地方有東西南北下上,我們先看東方,請合掌: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