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有重视过程,做你该做的事,所有的成败得失,风吹草动,不要把它当一回事,就是勇敢地走过去,这个菩萨道才能够持久。一个人太重视结果,没办法行菩萨道,很多就退大取小。
还未归依的居士如在佛像前吃饭菜,不是素的,会如法吗?
在佛像前吃饭菜,我们不要坐在佛的正前面,佛的前面都不能坐的,诸位要知道,不管你有没有归依哟!这个损福报,就是不要说吃饭了,你连佛的前面都不能坐的。
如果是不如法,应该怎么劝导?
你劝他要吃饭去旁边一点,不要在佛的正中央吃饭。我们在佛堂,比如说佛像在这个地方,你的佛堂,你拜佛可以在中间,你打坐不能在中间打坐,要在旁边打坐,不能在佛前安坐,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中间是让你拜的,你要坐到旁边坐,可以,不能在佛前安坐。
念佛不必回向,请问是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八字吗?
当然念佛不必回向,就是说,你到最后再总回向,因为他每一句佛号都跟佛的本愿相应,不用经过转换,是这个意思。
念佛人还可以参加八关斋戒吗?
很好,八关斋戒很好,助缘。因为你这句佛号生起的时候,你要调伏烦恼,持戒能够帮助你不乱,不为烦恼所乱。所以我们要知道,本经讲信愿持名,这个是底线,其他的是越多越好,这是底线。
请慈悲开示,所谓一门深入,是指阿弥陀佛圣号,或其它法门都不需要听闻?
我不认为这样子的,有些法门还是要听,象般若法门也很重要。不为烦恼所乱,你知道烦恼的虚妄性,你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说量力而为,但是佛号是根本。你对治烦恼,你听得越多,你的方法会用得越多,用得越巧妙。这个方便法门对你来说,你的工具越多,你要调伏烦恼就越好。但是你要知道佛号是根本,佛号是根本。
念阿弥陀佛心咒跟念阿弥陀佛圣号,是否一样能够感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你说这个阿弥陀佛心咒就是往生咒啊,往生咒很好,我也很喜欢念往生咒。往生咒有五句佛号,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句,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迦兰帝,阿弥利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是五句佛号构成,一句对佛号的归依。我觉得如果你在止静的时候,你佛号还念得不好,可以念往生咒。它是五句佛号构成,它第一句话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这个咒语它的韵调容易摄心,而它本身这个往生咒的本尊功德,就是阿弥陀佛,这两个是同一条线的。可以,我觉得是可以。念往生咒的效果跟念佛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临命终的时候是念佛。
请法师慈悲开示,如果是念藏音的阿弥陀佛的心咒能感应吗?
其实什么音调是不重要的。其实你念什么声音,阿弥陀佛都听得懂,简单讲就是这样了,他都听得懂。藏人念阿弥陀佛他也听得懂。所以佛菩萨的功德他能够一为无量,他这个月亮能够现在不同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都可以,无所谓的。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个地方,下堂课我们就把《阿弥陀经》上完。回向!
第十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面,甲三、流通分。
当我们皈依了三宝,做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人生,才是最为正确的?在《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我们简单地来说,就是说你外在的世界是你自己内心的世界变现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外在的世界是不同的,有些人他很富贵,但身体不好;有些人很庄严,但是贫穷。我们的外在世界是各式各样的,每一个人不同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外在的世界呢?它不是上帝创造的,是你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它变现出来。如果我们今天从整体的生命来观察,就是你前生打了很多的妄想,有善念跟恶念,所以你今生得到一个安乐跟痛苦的果报,那么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的时候,又打很多的妄想,又创造了来生的各种的果报。简单地讲,生命的相续是怎么回事?就是你前生的妄想创造了今生你的果报,你今生的妄想又创造了来生你的果报。所以《楞严经》讲,生命为什么会相续?为什么一个人死亡以后,他又会得一个果报呢?他为什么不停止呢?因为你的妄想没有停止,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妄想的相续。
所以在整个佛法当中,怎么样处理妄想是一个最重要的、中心的价值。虽然佛法很多地方是等同外道,也强调布施,也强调种种的法会,但是这个都不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这个只是一个方便法。当我们进入到佛教核心的时候,它的重点就是: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你怎么把你的内心安住下来,怎么样消灭你的妄想,解决你生命的问题,这个是整个佛教的核心价值,你开始进入到整个佛法的中心思想。那么怎么安住我们内心呢?在大乘佛法有两个主要的方法:第一个,你安住空性。你要经过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在心中透过你的思维创造一个空性的真理,然后使令你的妄想慢慢地、慢慢地趋向这个空性。这个时候,你的妄想在空性当中就慢慢、慢慢地消灭了,你的生命也得到改变。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很多来生的三恶道果报,在安住空性的时候慢慢慢慢地消失掉了,因为你的妄想改变了。因为整个果报是由妄想支持的,当这个根源消失的时候,它的结果就慢慢消失掉了。第一个选择:安住空性。第二个选择:安住佛号。前面的空性是无相行,那么安住佛号是有相行,你能够安住在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你的心进入到这个光寿无量的圣号当中,你的妄想也在佛力的加被之下得到了改变,你未来的生命也得到转变。
所以我们纵观整个大乘佛法,智者大师说:整个大乘佛法的修行,无非是两种,一个是无相行——安住空性;一个是有相行——安住佛号。一个自力法门,一个他力法门。那么这两个法门其实在早期的中国佛教是各自独立的,禅宗他绝对不念佛的,那么净土法门也不修空性的。但是你看中国在到宋朝的时候有变化,就是在宋朝的时候,很多禅宗的大德:永明延寿大师、明朝的澫益大师、莲池大师都是参禅开悟以后才开始念佛,所以他把禅宗的空性的思想带到了净土法门,所以到了明末以后提倡的禅净双修,把过去各自独立的法门把它揉合在一起。那么禅净双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澫益大师讲一个偈颂让我们来体会,他说念佛的人意境: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当你进入到理性的空性的时候,是清净本然的。但是在清净本然当中,把佛号提起来,又具足庄严,也不障碍庄严;那么虽然你心中忆念佛陀的功德,但是你的心中又是跟空性相应的,真空妙有。所以一一理性它可是同时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又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之上。
所以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念佛的一个最高的意境,本经的念佛的最高目标——一心不乱,这个是禅净双修最好的写照。什么叫一心?执持名号,建立一个坚定的佛号出来,一心。第二个,不为烦恼所乱。这个就要假借空性,因为你这个佛号,一定有很多的烦恼妄想会干扰你,你必须提起空性的观照,观照这些妄想都是虚妄不实的,最后是妄想就不能来干扰佛号,就达到不乱的状态。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怎么处理你的妄想?诸位要知道,你临命终你一定会面对你无始的妄想一定会现前,那些盗贼来抢夺你佛号的功德,所以你不要以为你念佛只是念佛,你要注意就是说,你的佛号有很多的敌人要来破坏佛号。你过去很多的欲望,很多不好的想法,这些对佛号都是排斥的,那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这个佛号现前的时候,这些无量无边的妄想围绕着佛号,你怎么办?诸位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绝对不是硬硬地跟它对峙,你不是它的对手,它是在你的心中已经缠绵了好几生的时间了,它是一个熟的境界,你的佛号是生疏的境界,所以这个时候你没有般若法门,你就吃大亏了。所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不随妄转就好了,因为它是虚妄的,你不随妄转,它自动消失掉,这个是调伏妄想最高明的地方,只有在佛教才能够讲到不随妄转。所以我们讲到一心不乱,就是以佛号建立一心,以空性成就不乱,这个是我们本经前面讲到的,整个念佛当中最高的意境,禅净双修。所以古德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老虎已经很厉害了,上面又长两只角,那就不得了了。你心中有佛号的力量已经是很强大的一个佛力的加被,你在佛力当中又建立一个我空法空的观照智慧,把旁边的妄想慢慢地消灭,那这个是非常殊胜的,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所谓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一个方法。
好,我们看讲义的流通分。前面的修行,其实到这个地方,已经是全部把本经的理论跟方法都讲过了,这以下呢,流通。那么流通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普劝,劝修。劝修什么呢?劝修信愿行三资粮。先看信。那么这一段等于是,前面我们是偏重在修行的方法,这以下偏重:你这样子修行会有什么样的功德?赞叹三资粮的个别的功德。那么这个地方先讲信心的功德,这当中有两段,我们先看第一个:略引标题,这地方有东西南北下上,我们先看东方,请合掌: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