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17

  ..续本文上一页种颠倒。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观身不净。那么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对治贪爱的烦恼;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我见的颠倒。我们先看对待贪爱。我们贪爱的所缘境很多,贪财了、贪名了,但是在佛法当中,贪所有东西最严重的是色身,因为这个金钱是身外之物,外财我们都还可以舍,这个色身的贪爱就不得了,贪爱自己的色身叫身见,贪爱别人的色身叫作淫欲。所以我们在所有的贪爱当中呢,对正报的色身的贪爱是最严重的。当然我们这样的欲望是不能压抑的,我们要去找出它的根源,为什么我们看到色身会起贪爱呢?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说,因为我们对色身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我们一直认为色身是清净美妙的,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必须要把色身的真相让我们了解。

  那么这个色身是怎么样观察呢?我们说外相不净跟内相不净,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说我们之所以对色身产生错误的认知,因为我们被色身外面这层皮肤、这层皮产生蒙蔽。我们没有看到这色身的真相,我们看到一个人看到他的皮肤,没有看到色身的真相。那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把这层皮把它剥开来,把这个肉也剥开来,这个时候我们很理智地看到,色身里面是由脓血屎尿种种不净物所产生。换句话说,当我们很理智地面对色身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色身有一个东西是干净的,看不到。所以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而且它还不只是在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它不是只是在色身,它还通过眼睛、鼻子、嘴巴、大便处、小便处这个九孔,白天晚上经常流出不净物,就象一个破旧的皮囊,装上大小便溺一样,这九个洞经常流出不净物。那么当我们不断地透过佛陀的法语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心中对这个色身错误了知的想法慢慢改变,那么同时我们对于色身的淫欲心也慢慢淡薄。所以佛法对治烦恼的高明,就是说它不从表面上压抑,它追根究底。你为什么生起贪欲?因为你生起颠倒嘛,你没有看到真相,所以我们看到色身的本质,其实不是清净的,我们不能被妄想所误导。所以第一个是观身不净。

  第二个观受是苦。这个贪爱色身是比较粗了,受就比较微细了。什么叫受?我们解释一下。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出现的是感受,叫受。我们对这个受呢深深地爱着,你看有些人喜欢吃榴莲,他一吃榴莲就很快乐。其实你不是真地喜欢吃榴莲,你相信吗?你是喜欢什么?你在吃榴莲以后产生那个快乐的感受,你是喜欢那个感受。为什么?因为你榴莲吃多了以后,当那个感受产生痛苦的时候,你就不喜欢吃榴莲了。如果你真地喜欢吃榴莲,你应该不管怎么吃,你还是喜欢。你喜欢的是你的嘴巴跟榴莲接触的时候产生的那个你认为快乐的感受,你希望它出现,所以你就拿榴莲来当作你的一个增上缘。你看睡觉,有些人喜欢睡觉,他也不是真地想睡觉,因为他睡觉的时候他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他喜欢那个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怎么观察呢?无常、是苦。其实这个感受是变化的,你不应该把这个感受当做你生命的归依处,因为它会欺诳你,它给你一个不安全感。所以佛法的苦都是从无常观察的,这个感受变化太厉害了。当然这个色身的贪爱是很粗的,这个时候你开始回归到你对感受的观察,所有的外境的感受都是痛苦的,因为它变化无常,不值得我们留恋。

  这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两个就解决我们贪爱的烦恼。这个观受是苦,诸位要体会一下。其实我们人生,你看你一生当中你辛辛苦苦地工作,为了什么?就为了幸福的感受!你为了追求那个短暂的感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追求这个感受。你牺牲你的精神、青春、体力,你最终是要追求那个感受。但那个感受出现的时候又不断地变化,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为了这个快乐的感受的出现,我们实在付出太多的代价,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去面对这个感受是苦的。那么这两个就把我们对三界的贪爱慢慢地熄灭,那么我们的心开始好乐涅槃。

  这个是对治贪爱,那么对治我见呢?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一个是我见,一个是法见。那么我执就是观察这一念心是无常的,我们总认为这个我是不变的,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其实不对,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变化,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东西。外在的法也是心所变现的,这些人事因缘,你心改变的时候,它就改变了。

  那么这个四念处的观察,慢慢地我们进入到四正勤,断恶修善,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生,断恶有两种;那么修善也有两种,已生的善令增长,未生的善令生,是两种。

  我们在学佛修善这个先不讲,学佛讲趋吉避凶,先求避凶,趋吉比较困难,修善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在断恶修善,先求断恶。断恶的心态有两种。第一个你现在已经出现的恶法,你的身业有过失,口业有过失,意业有过失,怎么办?要想办法慢慢减少,这个要断恶,对已生的恶要断。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你要建立一个反省的机制,你经常没有听闻佛法,你根本不可能反省的,你的心就是心随境转。所以你的恶法出现以后,你十年前有这个恶法,你今天还是有这个恶法,你就老是抱病过活。所以你要把恶法找出来,你才能够断的,自我反省。第二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这个也很重要,预防胜于治疗。有些恶法你没有生起,要怎么样保持?这个地方持戒就很重要了。一个恶法的产生,是由外境的刺激产生的。所以你的生活圈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碰触的,你就不要去碰触,就是你自己心中要给自己划一道标准,有所坚持、有所让步。在这个标准之下的我们都可以沟通,这个标准是我的底线,以上不可以。所以这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就是你的生命要有一定的标准、准则,不是说哎呀,人家送红包什么你就接受,不可以的,你自己要有一个底线。那么这个断恶修善叫四正勤,那么把这个四正勤再欲勤心观,使令它快速成长,最后成就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的增长变成五力;最后成就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是见道位;八圣道分是修道位。那么它整个修行的架构的中心就是四念处,破除三界的贪爱的烦恼跟我见的颠倒,这个是四念处。

  好,我们回到讲义,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众生,他除了能够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来修习福德资粮以外,它也可以去积集智慧的资粮,就是听闻三十七道品,而且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听闻。我们看下一段,这段是征释略显,我们看经文的地方: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段经文有两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征问舍利弗,如你的意思,你不要以为这个鸟是罪业所召感。前面讲到鸟类的说法,依我们一般人的了解,这个鸟类当然是畜牲道,一定是罪业所招感的才有鸟类。所以释迦牟尼佛怕我们众生产生误会,有需要作一个说明这个鸟类是怎么来的。所以他首先就跟我们讲说,你要知道这个鸟类不是罪业所感的。这以下解释了,所以者何?因为极乐世界的国土是没有三恶道的。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轮回,极乐世界只有两道,极乐世界就两道,你往生极乐世界,你要么是天、要么是人,只有两道。那么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怎么就有鸟类呢?这就解释了,舍利弗,其佛国土尚且没有恶道的名称,怎么可能会有恶道的真实果报呢?那么这些鸟类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依止他的愿力所变现出来的。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要知道娑婆世界的果报是业力所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不是业力所生,那是法身的变现。这个变化所作,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段是很重要的概念。

  大乘佛法的色法有两种:一个是业果色,一个是定果色。你看到这个人外表长得怎么样?这是他的业力所变现的,这第一个,业力所成就的色法;第二个是有禅定的人,在禅定当中依止他的咒愿力变现出来的,叫作定自在所生色,也叫定果色。在唯识学上说,八地之前的菩萨所变现的定果色是不能让别人受用,它没有真实受用的。他变现一个色法,他变成一个黄金,你远远看是黄金,你一抓呢它是一个虚妄相,八地之前。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以他的禅定变现黄金,他把这个石头变成黄金,这个就是真实的黄金了,可以真实受用,八地以上。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作定果色。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晚年得子,就很高兴,这个儿子叫作乌婆夷。那么乌婆夷当然身为大富长者的独生子,就得到很多优厚的宠爱,这个小孩子长得也很可爱,慢慢长大。那么当然这种有钱的公子哥儿,他也不要工作,整天跟有钱的公子到处游玩。有一天,在这个城市的地方来了一个马戏团,表演马戏的。这个乌婆夷跟很多公子就去参观这个马戏的表演。在参观的过程当中,这个乌婆夷就喜欢这个马戏团表演其中一个小女孩,他看得非常欢喜。回去以后就跟他母亲说,我要娶这个马戏团的那个女孩做我的妻子!他母亲说:不可以啊!我们是贵族,她是一个卑贱的种姓,我们不能通婚的。乌婆夷说:不能通婚的话,我就不能活下去啦!乌婆夷他说你要不去的话,我就不吃饭了。那么经过几天不吃饭,他妈妈就没办法了,就去给他沟通了,说我们家的公子要娶你们家的女儿。那么这马戏团说不行啊!你们是贵族,我们是贱族,不可以通婚的。那么这个媒人回来报告,他母亲就说我不是跟你讲不可以吗?那乌婆夷就说:我一定要娶这个女孩,要不然的话,我从现在开始就不吃饭了!那么他妈妈疼爱子女,没办法,就一而再、再而三…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