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顛倒。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觀身不淨。那麼這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對治貪愛的煩惱;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對治我見的顛倒。我們先看對待貪愛。我們貪愛的所緣境很多,貪財了、貪名了,但是在佛法當中,貪所有東西最嚴重的是色身,因爲這個金錢是身外之物,外財我們都還可以舍,這個色身的貪愛就不得了,貪愛自己的色身叫身見,貪愛別人的色身叫作淫欲。所以我們在所有的貪愛當中呢,對正報的色身的貪愛是最嚴重的。當然我們這樣的欲望是不能壓抑的,我們要去找出它的根源,爲什麼我們看到色身會起貪愛呢?爲什麼?佛陀告訴我們說,因爲我們對色身産生了錯誤的認知,我們一直認爲色身是清淨美妙的,所以這個時候佛陀必須要把色身的真相讓我們了解。
那麼這個色身是怎麼樣觀察呢?我們說外相不淨跟內相不淨,說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說我們之所以對色身産生錯誤的認知,因爲我們被色身外面這層皮膚、這層皮産生蒙蔽。我們沒有看到這色身的真相,我們看到一個人看到他的皮膚,沒有看到色身的真相。那怎麼辦呢?我們應該把這層皮把它剝開來,把這個肉也剝開來,這個時候我們很理智地看到,色身裏面是由膿血屎尿種種不淨物所産生。換句話說,當我們很理智地面對色身的時候,我們看不到色身有一個東西是幹淨的,看不到。所以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而且它還不只是在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它不是只是在色身,它還通過眼睛、鼻子、嘴巴、大便處、小便處這個九孔,白天晚上經常流出不淨物,就象一個破舊的皮囊,裝上大小便溺一樣,這九個洞經常流出不淨物。那麼當我們不斷地透過佛陀的法語這樣思維的時候,我們心中對這個色身錯誤了知的想法慢慢改變,那麼同時我們對于色身的淫欲心也慢慢淡薄。所以佛法對治煩惱的高明,就是說它不從表面上壓抑,它追根究底。你爲什麼生起貪欲?因爲你生起顛倒嘛,你沒有看到真相,所以我們看到色身的本質,其實不是清淨的,我們不能被妄想所誤導。所以第一個是觀身不淨。
第二個觀受是苦。這個貪愛色身是比較粗了,受就比較微細了。什麼叫受?我們解釋一下。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出現的是感受,叫受。我們對這個受呢深深地愛著,你看有些人喜歡吃榴蓮,他一吃榴蓮就很快樂。其實你不是真地喜歡吃榴蓮,你相信嗎?你是喜歡什麼?你在吃榴蓮以後産生那個快樂的感受,你是喜歡那個感受。爲什麼?因爲你榴蓮吃多了以後,當那個感受産生痛苦的時候,你就不喜歡吃榴蓮了。如果你真地喜歡吃榴蓮,你應該不管怎麼吃,你還是喜歡。你喜歡的是你的嘴巴跟榴蓮接觸的時候産生的那個你認爲快樂的感受,你希望它出現,所以你就拿榴蓮來當作你的一個增上緣。你看睡覺,有些人喜歡睡覺,他也不是真地想睡覺,因爲他睡覺的時候他産生一種快樂的感受,他喜歡那個感受。但是這個感受怎麼觀察呢?無常、是苦。其實這個感受是變化的,你不應該把這個感受當做你生命的歸依處,因爲它會欺诳你,它給你一個不安全感。所以佛法的苦都是從無常觀察的,這個感受變化太厲害了。當然這個色身的貪愛是很粗的,這個時候你開始回歸到你對感受的觀察,所有的外境的感受都是痛苦的,因爲它變化無常,不值得我們留戀。
這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兩個就解決我們貪愛的煩惱。這個觀受是苦,諸位要體會一下。其實我們人生,你看你一生當中你辛辛苦苦地工作,爲了什麼?就爲了幸福的感受!你爲了追求那個短暫的感受,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追求這個感受。你犧牲你的精神、青春、體力,你最終是要追求那個感受。但那個感受出現的時候又不斷地變化,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們爲了這個快樂的感受的出現,我們實在付出太多的代價,所以我們要認真地去面對這個感受是苦的。那麼這兩個就把我們對叁界的貪愛慢慢地熄滅,那麼我們的心開始好樂涅槃。
這個是對治貪愛,那麼對治我見呢?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個是我見,一個是法見。那麼我執就是觀察這一念心是無常的,我們總認爲這個我是不變的,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一樣的,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是一樣的。其實不對,我們的身心世界是變化,找不到一個不變的東西。外在的法也是心所變現的,這些人事因緣,你心改變的時候,它就改變了。
那麼這個四念處的觀察,慢慢地我們進入到四正勤,斷惡修善,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令不生,斷惡有兩種;那麼修善也有兩種,已生的善令增長,未生的善令生,是兩種。
我們在學佛修善這個先不講,學佛講趨吉避凶,先求避凶,趨吉比較困難,修善比較困難。所以我們在斷惡修善,先求斷惡。斷惡的心態有兩種。第一個你現在已經出現的惡法,你的身業有過失,口業有過失,意業有過失,怎麼辦?要想辦法慢慢減少,這個要斷惡,對已生的惡要斷。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你要建立一個反省的機製,你經常沒有聽聞佛法,你根本不可能反省的,你的心就是心隨境轉。所以你的惡法出現以後,你十年前有這個惡法,你今天還是有這個惡法,你就老是抱病過活。所以你要把惡法找出來,你才能夠斷的,自我反省。第二個未生的惡法令不生,這個也很重要,預防勝于治療。有些惡法你沒有生起,要怎麼樣保持?這個地方持戒就很重要了。一個惡法的産生,是由外境的刺激産生的。所以你的生活圈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碰觸的,你就不要去碰觸,就是你自己心中要給自己劃一道標准,有所堅持、有所讓步。在這個標准之下的我們都可以溝通,這個標准是我的底線,以上不可以。所以這個未生的惡法令不生,就是你的生命要有一定的標准、准則,不是說哎呀,人家送紅包什麼你就接受,不可以的,你自己要有一個底線。那麼這個斷惡修善叫四正勤,那麼把這個四正勤再欲勤心觀,使令它快速成長,最後成就五根,信進念定慧;五根的增長變成五力;最後成就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是見道位;八聖道分是修道位。那麼它整個修行的架構的中心就是四念處,破除叁界的貪愛的煩惱跟我見的顛倒,這個是四念處。
好,我們回到講義,回到經文。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極樂世界的衆生,他除了能夠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來修習福德資糧以外,它也可以去積集智慧的資糧,就是聽聞叁十七道品,而且是在很自然的情況下聽聞。我們看下一段,這段是征釋略顯,我們看經文的地方: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這段經文有兩段,我們先看第一段,征問舍利弗,如你的意思,你不要以爲這個鳥是罪業所召感。前面講到鳥類的說法,依我們一般人的了解,這個鳥類當然是畜牲道,一定是罪業所招感的才有鳥類。所以釋迦牟尼佛怕我們衆生産生誤會,有需要作一個說明這個鳥類是怎麼來的。所以他首先就跟我們講說,你要知道這個鳥類不是罪業所感的。這以下解釋了,所以者何?因爲極樂世界的國土是沒有叁惡道的。我們娑婆世界有六道輪回,極樂世界只有兩道,極樂世界就兩道,你往生極樂世界,你要麼是天、要麼是人,只有兩道。那麼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怎麼就有鳥類呢?這就解釋了,舍利弗,其佛國土尚且沒有惡道的名稱,怎麼可能會有惡道的真實果報呢?那麼這些鳥類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是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依止他的願力所變現出來的。我們在研究極樂世界的時候,你要知道娑婆世界的果報是業力所感,極樂世界的果報體不是業力所生,那是法身的變現。這個變化所作,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這段是很重要的概念。
大乘佛法的色法有兩種:一個是業果色,一個是定果色。你看到這個人外表長得怎麼樣?這是他的業力所變現的,這第一個,業力所成就的色法;第二個是有禅定的人,在禅定當中依止他的咒願力變現出來的,叫作定自在所生色,也叫定果色。在唯識學上說,八地之前的菩薩所變現的定果色是不能讓別人受用,它沒有真實受用的。他變現一個色法,他變成一個黃金,你遠遠看是黃金,你一抓呢它是一個虛妄相,八地之前。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以他的禅定變現黃金,他把這個石頭變成黃金,這個就是真實的黃金了,可以真實受用,八地以上。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什麼叫作定果色。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他晚年得子,就很高興,這個兒子叫作烏婆夷。那麼烏婆夷當然身爲大富長者的獨生子,就得到很多優厚的寵愛,這個小孩子長得也很可愛,慢慢長大。那麼當然這種有錢的公子哥兒,他也不要工作,整天跟有錢的公子到處遊玩。有一天,在這個城市的地方來了一個馬戲團,表演馬戲的。這個烏婆夷跟很多公子就去參觀這個馬戲的表演。在參觀的過程當中,這個烏婆夷就喜歡這個馬戲團表演其中一個小女孩,他看得非常歡喜。回去以後就跟他母親說,我要娶這個馬戲團的那個女孩做我的妻子!他母親說:不可以啊!我們是貴族,她是一個卑賤的種姓,我們不能通婚的。烏婆夷說:不能通婚的話,我就不能活下去啦!烏婆夷他說你要不去的話,我就不吃飯了。那麼經過幾天不吃飯,他媽媽就沒辦法了,就去給他溝通了,說我們家的公子要娶你們家的女兒。那麼這馬戲團說不行啊!你們是貴族,我們是賤族,不可以通婚的。那麼這個媒人回來報告,他母親就說我不是跟你講不可以嗎?那烏婆夷就說:我一定要娶這個女孩,要不然的話,我從現在開始就不吃飯了!那麼他媽媽疼愛子女,沒辦法,就一而再、再而叁…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