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16

  ..续本文上一页很多众生,到中晚年以后,他觉得内心很愧疚,他就学佛,学佛每天拜忏。他一想到他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杀的众生,心里就不安,弟子心不安,他就希望能够请到佛陀的舍利来供养,亲自向佛陀的舍利来忏悔,就达到最大的效果。他马上把他的大臣都找过来:你们马上去给我看看文献,印度的文献,佛陀灭度以后,这个舍利子都跑哪里去了?才经过一百年而已,应该找得到的!这个大臣找了以后,他说:报告大王,佛陀灭度以后,佛陀的舍利子大部分都到了龙宫,被龙王请下去了。那么阿育王就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整个印度都是我管的,大海也是归我管的!他就带领军队,要跟龙王请舍利子。

  这个阿育王他身为一个转轮圣王,他当然是一个很尊贵的果报,到了这个大海的地方,就请这个龙王出来见他。但是这个龙王很特别,在经典上说,这个龙王是福德非常广大的龙王,他在因地的时候只是因为破戒,而堕入龙身。但是他虽然因为烦恼重破戒,他这个人非常喜欢修布施,做了很多慈善事业,所以他是一个广大福德的龙王。所以阿育王的福报是比不上他的,所以阿育王请他出来,他根本不甩他,不出来。所以阿育王很生气,生气出没有用,你不能跳到大海去啊!这个时候,阿育王就很生气地回到宫殿,非常地生气、非常地沮丧。阿育王拜了一个阿罗汉做师父,他就跟他的师父请示,阿罗汉一入定就什么事都知道了。他师父说:大王,你跟龙王请舍利子,他不给你有原因的,因为你的福德比他差,所以他不听你的招呼。阿育王说:怎么可能?我是转轮圣王,他只是一个龙王。他说:你不相信,你拿同样是一公斤的黄金,这个地方打你阿育王的形状,这个地方把它打成龙王的形状,同样一公斤,你看谁比较重?那么打出来以后,同样一公斤的黄金,龙王的形状比较重,阿育王心服口服。这个时候阿育王就跟他的师父说:师父啊!我一定要请到佛陀的舍利子!你告诉我一个急速成就福德资粮的方法,我要赶快把福报超过他。这个时候他师父说:你要成就福德有两种方法,一个布施、一个持戒。第一个,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僧团,供养大众师,僧宝有住持正法的功德;第二个你要修习十善业。

  当然阿育王,没有目标的人做布施持戒都是悠悠泛泛,那现在有目标那还得了!他就努力精进地修善,努力修善、持戒。这个时候,他天平本来是倾斜很厉害,慢慢慢慢慢慢平了;他再用功的时候,他的重量已经超过龙王。他师父就说:你不要带军队去,你带一个侍者去就好了!你现在有福德力了。那么阿育王这个时候到了大海的地方,三弹指,经典上说三弹指而已。但是他这个弹指弹下去,后面是有广大的福报在加持。三弹指以后龙王就出来了,受不了了,这个福报力太大了。出来以后,龙王就现出一个年轻人样子说:大王,你有什么指示?他说:我要请一点舍利子,你可不可以分一点给我?他说可以啊!就把他的舍利子分一部分给阿育王。阿育王回去就很欢喜地礼拜、修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一个菩萨你想要心想事成,你想要到一个众生的世界,要下化众生的时候,你要具足一个广大的堪能性,除了你自己的智慧解脱以外,这个福德资粮是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你有福报你才有摄受力。那么福报当然是从供养他方十方亿诸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它不但是给你一个安乐的果报,这个果报体能够发挥出这么样大的一个造业的力量,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作一个分判,古德是把《阿弥陀经》的依正庄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安乐的功德,一个是清净的功德。那么从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限,也就是说,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到这个地方的前面,都是在描述安乐的功德,到极乐世界有莲花、宫殿,有天乐、黄金为地,有很多的花等等,到这个地方都在描述极乐世界安乐的功德;其土众生以下,诸位要知道,就讲到极乐世界清净的功德,包括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菩萨的两大清净,福德清净、智慧清净,这个地方先讲出福德资粮。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不完全只是受用安乐的果报,你还可以创造一个广大的善业,就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是你在娑婆世界做不到的。

  好,我们看庚二的结示: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我们前面说过,当我们设定极乐世界是我们来生目标的时候,我们就把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正报的身心规划下去。这个时候你要建立信心,这样的一个果报体是可以成就的。为什么?因为你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所以你念佛的当下,念念成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果报,是可以成就的。所以这段等于是建立一个信心的总结。舍利弗,极乐国土的成就是三种功德之所庄严,这是第二段的结示。

  我们看下一段,己二的,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前面清净的功德是积集福德资粮,这以下的经文就正式讲到极乐世界的人民,除了在那个地方享受安乐的八功德水,在那个地方泡澡,到了宫殿以后那么还做些什么事呢?就是栽培智慧的善根。所谓的智慧善根,从这段经文就开始说明了。当然智慧的善根的成就,理论上说眼耳鼻舌身接触的色身香味触,五尘都能够说法。你看禅宗有时候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颜色,他也能够悟道。但是大部分来说呢,因为我们娑婆世界还是以耳根来听声音,佛陀用声音来表达真理的多,所以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的时候,偏重声音。因为娑婆世界的道理的流通是靠声音,所以单单地约着耳根声尘来说明极乐世界受用果报的时候所成就的智慧善根。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是别明。别名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是有情,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所发的声音;第二个是无情。那么有情当中先说明第一段,鸟音法利,看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段,这个说法是谁在说法?不是佛陀在说法,是鸟在说法。当然这段经文祖师的注解很多,但是大方向的意思就是说,因为这个鸟类在所有动物当中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它的形状最美,第二个它的音声最好听。所以如果极乐世界用鸟类来说法,是很容易让我们生起欢喜心的,所以阿弥陀佛就创造了鸟类说法,古德的大意是这样子。首先我们把极乐世界这个鸟类的形状作个说明。舍利弗,在极乐世界有很多奇妙杂色的鸟,这个奇妙指的是它的形状,特别的奇异美妙,各式各样的形状,叫奇妙;杂色指的是种类繁多,这个鸟类不是一种,有很多种的鸟类、杂色。这以下就举出了六种: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这个舍利就是鹙鹭;迦陵频伽叫作妙音;共命之鸟就是一个身体两个头,他是两个生命体,两个神识同时住在一个果报体里面,叫共命之鸟。有六种鸟,举出六种代表。这个地方等于是,有助于我们对极乐世界鸟类形状的了解。第二段是说明鸟类的音声,它是释放什么音声呢?这些鸟类在白天晚上的时候,演奏声。那么这音声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表达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是三十七道品的法门,这个音声是表达三十七道品。第三个是说明这个音声所产生的利益,极乐世界的众生,当他在树林散步的时候,听到这个鸟类的音声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他很自然地就会对佛法僧这种功德产生一种正念的归依,很自然地在这个地方就产生。

  这段经文值得我们说明的就是这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六》,讲三十七道品。佛法的意思,一切法是因缘生,不管是杂染的果报,不管是清净的果报,都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是因缘生的。那么这因缘生的思想简单地讲就是四圣谛,佛陀把生命的现象分成四种相貌,苦集灭道。这四种相貌把它归纳成两种因果:苦集是杂染的因果,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我们心中有烦恼跟业力;那么为什么能够成就涅槃呢?因为我们内心安住在正道。有杂染的因果跟清净的因果。这个三十七道品就是苦集灭道里面的道谛,这个道就是通达的意思,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十七道品接触的时候,它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通达到安乐的涅槃,这叫道。这个道有三十七个法门,叫三十七道品,我们简单地解释。

  三十七道品当中,其实你真正在修行的正修就是四念处。四念处这句话要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讲到这个念,第二个讲到处。这个念是一种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那么能观照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慧;那么你这四种智慧是照什么呢?照身、受、心、法四种处所。四念处的意思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会痛苦?因为我们造罪业;那么为什么造罪业呢?因为我们有烦恼;那么一个人好端端的怎么会起烦恼呢?因为我们先生起颠倒。所以一个人会生烦恼,第一个你起颠倒,你对生命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你要不颠倒你不可能起烦恼,也不可能造业。那我们对这个生命的了解,最严重的颠倒就是常、乐、我、净四…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