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6

  ..續本文上一頁很多衆生,到中晚年以後,他覺得內心很愧疚,他就學佛,學佛每天拜忏。他一想到他年輕的時候,那個時候殺的衆生,心裏就不安,弟子心不安,他就希望能夠請到佛陀的舍利來供養,親自向佛陀的舍利來忏悔,就達到最大的效果。他馬上把他的大臣都找過來:你們馬上去給我看看文獻,印度的文獻,佛陀滅度以後,這個舍利子都跑哪裏去了?才經過一百年而已,應該找得到的!這個大臣找了以後,他說:報告大王,佛陀滅度以後,佛陀的舍利子大部分都到了龍宮,被龍王請下去了。那麼阿育王就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整個印度都是我管的,大海也是歸我管的!他就帶領軍隊,要跟龍王請舍利子。

  這個阿育王他身爲一個轉輪聖王,他當然是一個很尊貴的果報,到了這個大海的地方,就請這個龍王出來見他。但是這個龍王很特別,在經典上說,這個龍王是福德非常廣大的龍王,他在因地的時候只是因爲破戒,而墮入龍身。但是他雖然因爲煩惱重破戒,他這個人非常喜歡修布施,做了很多慈善事業,所以他是一個廣大福德的龍王。所以阿育王的福報是比不上他的,所以阿育王請他出來,他根本不甩他,不出來。所以阿育王很生氣,生氣出沒有用,你不能跳到大海去啊!這個時候,阿育王就很生氣地回到宮殿,非常地生氣、非常地沮喪。阿育王拜了一個阿羅漢做師父,他就跟他的師父請示,阿羅漢一入定就什麼事都知道了。他師父說:大王,你跟龍王請舍利子,他不給你有原因的,因爲你的福德比他差,所以他不聽你的招呼。阿育王說:怎麼可能?我是轉輪聖王,他只是一個龍王。他說:你不相信,你拿同樣是一公斤的黃金,這個地方打你阿育王的形狀,這個地方把它打成龍王的形狀,同樣一公斤,你看誰比較重?那麼打出來以後,同樣一公斤的黃金,龍王的形狀比較重,阿育王心服口服。這個時候阿育王就跟他的師父說:師父啊!我一定要請到佛陀的舍利子!你告訴我一個急速成就福德資糧的方法,我要趕快把福報超過他。這個時候他師父說:你要成就福德有兩種方法,一個布施、一個持戒。第一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僧團,供養大衆師,僧寶有住持正法的功德;第二個你要修習十善業。

  當然阿育王,沒有目標的人做布施持戒都是悠悠泛泛,那現在有目標那還得了!他就努力精進地修善,努力修善、持戒。這個時候,他天平本來是傾斜很厲害,慢慢慢慢慢慢平了;他再用功的時候,他的重量已經超過龍王。他師父就說:你不要帶軍隊去,你帶一個侍者去就好了!你現在有福德力了。那麼阿育王這個時候到了大海的地方,叁彈指,經典上說叁彈指而已。但是他這個彈指彈下去,後面是有廣大的福報在加持。叁彈指以後龍王就出來了,受不了了,這個福報力太大了。出來以後,龍王就現出一個年輕人樣子說:大王,你有什麼指示?他說:我要請一點舍利子,你可不可以分一點給我?他說可以啊!就把他的舍利子分一部分給阿育王。阿育王回去就很歡喜地禮拜、修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一個菩薩你想要心想事成,你想要到一個衆生的世界,要下化衆生的時候,你要具足一個廣大的堪能性,除了你自己的智慧解脫以外,這個福德資糧是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爲你有福報你才有攝受力。那麼福報當然是從供養他方十方億諸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它不但是給你一個安樂的果報,這個果報體能夠發揮出這麼樣大的一個造業的力量,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回到經文。這段經文我們可以作一個分判,古德是把《阿彌陀經》的依正莊嚴,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安樂的功德,一個是清淨的功德。那麼從這個地方等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界限,也就是說,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到這個地方的前面,都是在描述安樂的功德,到極樂世界有蓮花、宮殿,有天樂、黃金爲地,有很多的花等等,到這個地方都在描述極樂世界安樂的功德;其土衆生以下,諸位要知道,就講到極樂世界清淨的功德,包括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菩薩的兩大清淨,福德清淨、智慧清淨,這個地方先講出福德資糧。就是你到了極樂世界,不完全只是受用安樂的果報,你還可以創造一個廣大的善業,就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個是你在娑婆世界做不到的。

  好,我們看庚二的結示: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我們前面說過,當我們設定極樂世界是我們來生目標的時候,我們就把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個正報的身心規劃下去。這個時候你要建立信心,這樣的一個果報體是可以成就的。爲什麼?因爲你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所以你念佛的當下,念念成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的果報,是可以成就的。所以這段等于是建立一個信心的總結。舍利弗,極樂國土的成就是叁種功德之所莊嚴,這是第二段的結示。

  我們看下一段,己二的,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前面清淨的功德是積集福德資糧,這以下的經文就正式講到極樂世界的人民,除了在那個地方享受安樂的八功德水,在那個地方泡澡,到了宮殿以後那麼還做些什麼事呢?就是栽培智慧的善根。所謂的智慧善根,從這段經文就開始說明了。當然智慧的善根的成就,理論上說眼耳鼻舌身接觸的色身香味觸,五塵都能夠說法。你看禅宗有時候聽到一個聲音,看到一個顔色,他也能夠悟道。但是大部分來說呢,因爲我們娑婆世界還是以耳根來聽聲音,佛陀用聲音來表達真理的多,所以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的時候,偏重聲音。因爲娑婆世界的道理的流通是靠聲音,所以單單地約著耳根聲塵來說明極樂世界受用果報的時候所成就的智慧善根。這個地方有兩段,第一個是別明。別名當中有兩段,第一個是有情,一個有明了性的衆生所發的聲音;第二個是無情。那麼有情當中先說明第一段,鳥音法利,看經文: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這段經文我們分成叁段來說明,第一段,這個說法是誰在說法?不是佛陀在說法,是鳥在說法。當然這段經文祖師的注解很多,但是大方向的意思就是說,因爲這個鳥類在所有動物當中它有兩個特色:第一個它的形狀最美,第二個它的音聲最好聽。所以如果極樂世界用鳥類來說法,是很容易讓我們生起歡喜心的,所以阿彌陀佛就創造了鳥類說法,古德的大意是這樣子。首先我們把極樂世界這個鳥類的形狀作個說明。舍利弗,在極樂世界有很多奇妙雜色的鳥,這個奇妙指的是它的形狀,特別的奇異美妙,各式各樣的形狀,叫奇妙;雜色指的是種類繁多,這個鳥類不是一種,有很多種的鳥類、雜色。這以下就舉出了六種:白鶴、孔雀、鹦鹉、舍利,這個舍利就是鹙鹭;迦陵頻伽叫作妙音;共命之鳥就是一個身體兩個頭,他是兩個生命體,兩個神識同時住在一個果報體裏面,叫共命之鳥。有六種鳥,舉出六種代表。這個地方等于是,有助于我們對極樂世界鳥類形狀的了解。第二段是說明鳥類的音聲,它是釋放什麼音聲呢?這些鳥類在白天晚上的時候,演奏聲。那麼這音聲要表達什麼意思呢?表達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叁十七道品的法門,這個音聲是表達叁十七道品。第叁個是說明這個音聲所産生的利益,極樂世界的衆生,當他在樹林散步的時候,聽到這個鳥類的音聲會産生一個什麼樣的效果呢?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他很自然地就會對佛法僧這種功德産生一種正念的歸依,很自然地在這個地方就産生。

  這段經文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這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我們看澫益大師的開示,《附表第六》,講叁十七道品。佛法的意思,一切法是因緣生,不管是雜染的果報,不管是清淨的果報,都不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自然産生的,是因緣生的。那麼這因緣生的思想簡單地講就是四聖谛,佛陀把生命的現象分成四種相貌,苦集滅道。這四種相貌把它歸納成兩種因果:苦集是雜染的因果,爲什麼會痛苦呢?因爲我們心中有煩惱跟業力;那麼爲什麼能夠成就涅槃呢?因爲我們內心安住在正道。有雜染的因果跟清淨的因果。這個叁十七道品就是苦集滅道裏面的道谛,這個道就是通達的意思,我們這一念心跟叁十七道品接觸的時候,它能夠引導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通達到安樂的涅槃,這叫道。這個道有叁十七個法門,叫叁十七道品,我們簡單地解釋。

  叁十七道品當中,其實你真正在修行的正修就是四念處。四念處這句話要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講到這個念,第二個講到處。這個念是一種能觀照的智慧,處是所觀照的境。那麼能觀照的智慧是什麼呢?就是不淨、苦、無常、無我四種智慧;那麼你這四種智慧是照什麼呢?照身、受、心、法四種處所。四念處的意思就是說,衆生爲什麼會痛苦?因爲我們造罪業;那麼爲什麼造罪業呢?因爲我們有煩惱;那麼一個人好端端的怎麼會起煩惱呢?因爲我們先生起顛倒。所以一個人會生煩惱,第一個你起顛倒,你對生命的真相産生錯誤的認知。你要不顛倒你不可能起煩惱,也不可能造業。那我們對這個生命的了解,最嚴重的顛倒就是常、樂、我、淨四…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