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更糟糕。你看不管是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当我们要把事情讲清楚说明白的时候,就是要分手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因为有些问题是不能处理的,大家心照不宣,起码保持一定的平衡,一定的默契,因为你没办法处理嘛。你把话挑明了,你把事情说到极点了,那只有分手了。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你看佛陀他有时候是默然,让时间来化解,因为这个东西没办法处理,高明。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对于很难处理的问题,默然。默然这句话是有很深的含义,就是保持平衡,不要动,因为你一动更糟糕。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如是我闻,这个是佛灭度的时候对阿难尊者的交待,把我的经结集以后,你最后在我的经的前面加一个如是我闻,后面的弟子就相信了,就是不是你说的,是你听来的。那么这是莲池大师说第一个理由,尊重遗教。

  第二个,断除疑惑,什么叫断除疑惑呢?阿难尊者的身相长得跟佛陀几乎是一模一样,他也是三十二相,而且阿难尊者做佛陀的侍者将近二十几年。阿难尊者的记忆特别好,你看在经典上描述阿难尊者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只要听过佛陀讲一次话,永远不忘掉。所以结集的时候,阿难尊者升座,他把佛陀说的话一字不漏地宣说出来,又具足三十二相,在座的阿罗汉产生了很多疑惑,他说阿难尊者是不是成佛了呢?为什么他的身相跟佛陀一样,讲的话也一样呢?就产生了阿难尊者成佛的疑惑。那么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说,如是我闻,诶阿罗汉的疑惑全部消灭,断除疑惑。 

  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所有经典要安立如是我闻的两层意思,第一个尊重佛陀的遗教,第二个断除疑惑,这个是两种的成就。

  我们看第三个,一时,这个一时是时间的时,叫时成就,表示机感的相应。这个机指的是众生内心的根机,感是佛陀的大悲。这个一时,当然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了,为什么不把这个时间,二〇〇六年几月几号记录下来,为什么讲一时呢?因为这个时间没办法记录。因为佛陀说法的时候参加的众生太复杂了,有天人、有畜牲、有饿鬼,每一个人的时间相是不一样的,你不知道用什么,你说是用天人的时间记,还是用人的时间记?你看天人,四天王天,他过一天,四天王一昼夜,人间五十年,有何实法可念?四天王过了一天,我们过了五十年;他过了两天,我们人都死光了。那你说诸天在那个地方听法,那么人类也听法,阿修罗也听法,每一个众生的业感不同,每一个人的时间过得是不同,那这个时间没办法安立,只好说一时。一时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在那个时候,在那个时候,就是在大家集会的那个时候叫一时。

  那么这个法是谁说呢?主成就,教主。大家都知道其实说法不一定是佛陀了,菩萨也可以说法,天人也可以说法,阿罗汉也说法,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说法者是智慧圆满的佛陀,所以它的可信度就提高很多,因为这个菩萨有时候智慧是有问题的,还是不圆满的。那么这个说法主是佛。

  第三个是说法的处所,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金刚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就是说,佛陀的经典在描述正文之前,都要交待你这部经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阿难尊者说,我听来的,如是我闻。那么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时候说的,当初是谁说的,这都是必须要先作个交待,所以叫作证信序,先取信于后人。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简单地说是标法会时处,把说法的时间处所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看第段,引大众同闻,这个是六种成就的第六种,所谓的众成就,大众的众,就是说哪些人来听法,就是引出同闻的大众。澫益大师把它分成三大类,佛陀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参加的大众大致上有类,第个是声闻众,就是出家众;第个是菩萨众,就是在家居士;第个是天人众,有的地方叫杂众,复杂的杂,这个杂众是最多的。首先我们看声闻众,这个声闻众有三科,第科,明类标数,说明他的类别,也标出他的数目,先把这个出家众的类别是什么,他的数目有多少作一个说明。我们看经文: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首先我们讲到出家众的类别。这个出家众是一个大比丘僧,这个僧当然就是剃法染衣,现出清净幢相的出家众;那么他的数目有多少呢,是一千两百五十个大众。这个地方的千二百五十人众叫作常随众。我们知道跟佛陀出家的比丘,不一定是经常跟到佛陀的身边。但这一千两百个人是怎么结构呢?是最初佛陀度化的第一个三迦叶,三迦叶本来是拜火的婆罗门,他们三个兄弟,包括他们的弟子一千人;舍利弗尊者跟他的眷属一百人;目犍连尊者跟他的弟子一百人,就千二百人;加上耶舍子等等其他的加起来五十人。那么这个都是佛最早期剃度的,佛陀刚成道以后的前面几年剃度的,这些人基本上是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佛陀到舍卫国,到乔萨罗国,到哪一个国家,他们就跟着佛陀在身边,叫常随众。那么这个地方佛陀讲《阿弥陀经》,他们也现前。

  我们看第表位叹德,先表出他的阶位,赞叹他的功德。看经文: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那么这些千二百五十的比丘僧,都是一个什么阶位呢?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很多,我们简单地讲一个就好,最能够代表阿罗汉的道理就是无生,无生的意思就是说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佛陀在经典上说,这个人大海当中已经看到了岸边,看到了岸边。他还没有到岸,但是他看到岸边,就是说他今生死亡以后他不再召感三界的生命,你看我们一般的众生是处在大海的中间,往后看是一望无际,往前看也一望无际,我们的生死不知道什么时候要了的。那么阿罗汉不同,阿罗汉他的生死是今生最后一生了。所以无生,这个是表位,表出这些比丘僧的修行的阶位。那么这些大阿罗汉有什么功德呢?简单地讲,众所知识,这个知就是听闻名称叫知,我知道某某法师,但是我没有见过他叫知;那么见面,你进一步见面,叫作识。那么这个地方什么意思呢?阿罗汉在佛陀僧团当中有两类:一类是他对度众生没有兴趣,他这一天去托钵,托完钵以后他回去就把脚洗干净,那么就入定,那么他就等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再出定,再去托钵,托完钵以后吃完饭再入定,他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等待死亡的到来,进入涅槃;那么第二种阿罗汉呢,他是想要利益众生的,那么这一种就是所谓的众所知识。所以说,澫益大师说这些人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所以名称普闻,他经常在人世间宏扬教法,所以很多的大国王、很多的天人都知道他的名称。这个地方众所知识,等于赞叹这些阿罗汉的大悲利他的功德,他们做了很多利他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认识他们,表位叹德。

  那么这些千二百五十人众,这以下我们列出十六个代表,列上首名,我们看经文: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当然千二百五十人俱,也不能全部列出他们名称,那么这个结集经典的人是列出了十六个,在佛陀僧团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六个弟子。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简单介绍三个弟子,这三个弟子对当时佛陀的僧团,是影响最大的三个弟子。

  第一个是长老舍利弗,这个舍利弗弟子,他在僧团当中的特色就是他的智慧辩才第一,我们也可以讲一个公案来说明他的智慧。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僧团,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通达婆罗门种种的《吠陀》的经典,而且善于演说。这个时候很多婆罗门的弟子,对他非常地仰慕。但是有一天他的弟子说,老师,你在我们婆罗门教法当中,是最为第一的智慧,但是如果你今天能够找佛陀的弟子,跟他们辩论,把他们辩倒了,那就更为殊胜了。这个时候这个师长说,没问题,我可以跟佛陀弟子里面最高明的舍利弗尊者辩论的。他弟子说,老师,我们不要这样子,舍利弗智慧很高,万一你辩输的时候,你很没有面子。你先找佛陀里面最笨的弟子周利槃陀伽去辩论,你辩赢了再慢慢升升升上去。有道理!那么这个婆罗门老师就到僧团去了,我要找周利槃陀伽辩论。周利槃陀伽他是大阿罗汉,他说我当然敢跟你辩论啊!我都敢跟你的祖先大梵天辩论,何况是你!好,就辩论了。

  那么,周利槃陀伽身为大阿罗汉,他内心有我空的真理,但是他并没有广学一切的差别的因缘;所以,当这个婆罗门师长提出问题问难他的时候,他事实上,当时的经典的记载他是没有办法回答,默然。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婆罗门师长等了很久,看周利槃陀伽都没有回答。这个时候周利槃陀伽也很紧张,但是没办法,他就显神通。他这个时候不能回答就飞到虚空去,结伽趺坐,慢慢把身体放大光明。这个时候婆罗门师长,诶,起恭敬心了,这是一个圣人!但是这世界上有两种人,有一种人是说你有神通我就相信你;第二种人是说,你有神通是一回事,你要回答我的问题呀,这要紧啊!所以这个婆罗门师长虽然起了恭敬心,他一直等待周利槃陀伽的答案,但是周利槃陀伽实在是没办法回答。在这个僵持的当下,舍利弗尊者在寮房天耳遥闻,他知道有这件事。舍利弗尊者就把他内心的心识跟周利槃陀伽的心识对换,他住到周利槃陀伽的身体里面去了。当然不得了!舍利弗尊者那还得了…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