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更糟糕。你看不管是朋友之間、夫妻之間,當我們要把事情講清楚說明白的時候,就是要分手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的。因爲有些問題是不能處理的,大家心照不宣,起碼保持一定的平衡,一定的默契,因爲你沒辦法處理嘛。你把話挑明了,你把事情說到極點了,那只有分手了。所以我們在處理問題,你看佛陀他有時候是默然,讓時間來化解,因爲這個東西沒辦法處理,高明。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對于很難處理的問題,默然。默然這句話是有很深的含義,就是保持平衡,不要動,因爲你一動更糟糕。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如是我聞,這個是佛滅度的時候對阿難尊者的交待,把我的經結集以後,你最後在我的經的前面加一個如是我聞,後面的弟子就相信了,就是不是你說的,是你聽來的。那麼這是蓮池大師說第一個理由,尊重遺教。

  第二個,斷除疑惑,什麼叫斷除疑惑呢?阿難尊者的身相長得跟佛陀幾乎是一模一樣,他也是叁十二相,而且阿難尊者做佛陀的侍者將近二十幾年。阿難尊者的記憶特別好,你看在經典上描述阿難尊者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阿難尊者只要聽過佛陀講一次話,永遠不忘掉。所以結集的時候,阿難尊者升座,他把佛陀說的話一字不漏地宣說出來,又具足叁十二相,在座的阿羅漢産生了很多疑惑,他說阿難尊者是不是成佛了呢?爲什麼他的身相跟佛陀一樣,講的話也一樣呢?就産生了阿難尊者成佛的疑惑。那麼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說,如是我聞,诶阿羅漢的疑惑全部消滅,斷除疑惑。 

  所以這個就是爲什麼所有經典要安立如是我聞的兩層意思,第一個尊重佛陀的遺教,第二個斷除疑惑,這個是兩種的成就。

  我們看第叁個,一時,這個一時是時間的時,叫時成就,表示機感的相應。這個機指的是衆生內心的根機,感是佛陀的大悲。這個一時,當然大家會覺得很奇怪了,爲什麼不把這個時間,二〇〇六年幾月幾號記錄下來,爲什麼講一時呢?因爲這個時間沒辦法記錄。因爲佛陀說法的時候參加的衆生太複雜了,有天人、有畜牲、有餓鬼,每一個人的時間相是不一樣的,你不知道用什麼,你說是用天人的時間記,還是用人的時間記?你看天人,四天王天,他過一天,四天王一晝夜,人間五十年,有何實法可念?四天王過了一天,我們過了五十年;他過了兩天,我們人都死光了。那你說諸天在那個地方聽法,那麼人類也聽法,阿修羅也聽法,每一個衆生的業感不同,每一個人的時間過得是不同,那這個時間沒辦法安立,只好說一時。一時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在那個時候,在那個時候,就是在大家集會的那個時候叫一時。

  那麼這個法是誰說呢?主成就,教主。大家都知道其實說法不一定是佛陀了,菩薩也可以說法,天人也可以說法,阿羅漢也說法,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說法者是智慧圓滿的佛陀,所以它的可信度就提高很多,因爲這個菩薩有時候智慧是有問題的,還是不圓滿的。那麼這個說法主是佛。

  第叁個是說法的處所,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金剛經》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就是說,佛陀的經典在描述正文之前,都要交待你這部經是怎麼來的,你怎麼知道這件事情的,阿難尊者說,我聽來的,如是我聞。那麼在什麼地方講的,是什麼時候說的,當初是誰說的,這都是必須要先作個交待,所以叫作證信序,先取信于後人。我們回到經文,這段經文簡單地說是標法會時處,把說法的時間處所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看第段,引大衆同聞,這個是六種成就的第六種,所謂的衆成就,大衆的衆,就是說哪些人來聽法,就是引出同聞的大衆。澫益大師把它分成叁大類,佛陀講《阿彌陀經》的時候,參加的大衆大致上有類,第個是聲聞衆,就是出家衆;第個是菩薩衆,就是在家居士;第個是天人衆,有的地方叫雜衆,複雜的雜,這個雜衆是最多的。首先我們看聲聞衆,這個聲聞衆有叁科,第科,明類標數,說明他的類別,也標出他的數目,先把這個出家衆的類別是什麼,他的數目有多少作一個說明。我們看經文: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首先我們講到出家衆的類別。這個出家衆是一個大比丘僧,這個僧當然就是剃法染衣,現出清淨幢相的出家衆;那麼他的數目有多少呢,是一千兩百五十個大衆。這個地方的千二百五十人衆叫作常隨衆。我們知道跟佛陀出家的比丘,不一定是經常跟到佛陀的身邊。但這一千兩百個人是怎麼結構呢?是最初佛陀度化的第一個叁迦葉,叁迦葉本來是拜火的婆羅門,他們叁個兄弟,包括他們的弟子一千人;舍利弗尊者跟他的眷屬一百人;目犍連尊者跟他的弟子一百人,就千二百人;加上耶舍子等等其他的加起來五十人。那麼這個都是佛最早期剃度的,佛陀剛成道以後的前面幾年剃度的,這些人基本上是經常跟隨在佛陀身邊,佛陀到舍衛國,到喬薩羅國,到哪一個國家,他們就跟著佛陀在身邊,叫常隨衆。那麼這個地方佛陀講《阿彌陀經》,他們也現前。

  我們看第表位歎德,先表出他的階位,贊歎他的功德。看經文:

  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

  那麼這些千二百五十的比丘僧,都是一個什麼階位呢?都是大阿羅漢。阿羅漢的意思很多,我們簡單地講一個就好,最能夠代表阿羅漢的道理就是無生,無生的意思就是說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佛陀在經典上說,這個人大海當中已經看到了岸邊,看到了岸邊。他還沒有到岸,但是他看到岸邊,就是說他今生死亡以後他不再召感叁界的生命,你看我們一般的衆生是處在大海的中間,往後看是一望無際,往前看也一望無際,我們的生死不知道什麼時候要了的。那麼阿羅漢不同,阿羅漢他的生死是今生最後一生了。所以無生,這個是表位,表出這些比丘僧的修行的階位。那麼這些大阿羅漢有什麼功德呢?簡單地講,衆所知識,這個知就是聽聞名稱叫知,我知道某某法師,但是我沒有見過他叫知;那麼見面,你進一步見面,叫作識。那麼這個地方什麼意思呢?阿羅漢在佛陀僧團當中有兩類:一類是他對度衆生沒有興趣,他這一天去托缽,托完缽以後他回去就把腳洗幹淨,那麼就入定,那麼他就等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再出定,再去托缽,托完缽以後吃完飯再入定,他的生命只有一個目的——等待死亡的到來,進入涅槃;那麼第二種阿羅漢呢,他是想要利益衆生的,那麼這一種就是所謂的衆所知識。所以說,澫益大師說這些人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所以名稱普聞,他經常在人世間宏揚教法,所以很多的大國王、很多的天人都知道他的名稱。這個地方衆所知識,等于贊歎這些阿羅漢的大悲利他的功德,他們做了很多利他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認識他們,表位歎德。

  那麼這些千二百五十人衆,這以下我們列出十六個代表,列上首名,我們看經文:

  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當然千二百五十人俱,也不能全部列出他們名稱,那麼這個結集經典的人是列出了十六個,在佛陀僧團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六個弟子。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們簡單介紹叁個弟子,這叁個弟子對當時佛陀的僧團,是影響最大的叁個弟子。

  第一個是長老舍利弗,這個舍利弗弟子,他在僧團當中的特色就是他的智慧辯才第一,我們也可以講一個公案來說明他的智慧。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僧團,有一個老師,這個老師通達婆羅門種種的《吠陀》的經典,而且善于演說。這個時候很多婆羅門的弟子,對他非常地仰慕。但是有一天他的弟子說,老師,你在我們婆羅門教法當中,是最爲第一的智慧,但是如果你今天能夠找佛陀的弟子,跟他們辯論,把他們辯倒了,那就更爲殊勝了。這個時候這個師長說,沒問題,我可以跟佛陀弟子裏面最高明的舍利弗尊者辯論的。他弟子說,老師,我們不要這樣子,舍利弗智慧很高,萬一你辯輸的時候,你很沒有面子。你先找佛陀裏面最笨的弟子周利槃陀伽去辯論,你辯贏了再慢慢升升升上去。有道理!那麼這個婆羅門老師就到僧團去了,我要找周利槃陀伽辯論。周利槃陀伽他是大阿羅漢,他說我當然敢跟你辯論啊!我都敢跟你的祖先大梵天辯論,何況是你!好,就辯論了。

  那麼,周利槃陀伽身爲大阿羅漢,他內心有我空的真理,但是他並沒有廣學一切的差別的因緣;所以,當這個婆羅門師長提出問題問難他的時候,他事實上,當時的經典的記載他是沒有辦法回答,默然。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婆羅門師長等了很久,看周利槃陀伽都沒有回答。這個時候周利槃陀伽也很緊張,但是沒辦法,他就顯神通。他這個時候不能回答就飛到虛空去,結伽趺坐,慢慢把身體放大光明。這個時候婆羅門師長,诶,起恭敬心了,這是一個聖人!但是這世界上有兩種人,有一種人是說你有神通我就相信你;第二種人是說,你有神通是一回事,你要回答我的問題呀,這要緊啊!所以這個婆羅門師長雖然起了恭敬心,他一直等待周利槃陀伽的答案,但是周利槃陀伽實在是沒辦法回答。在這個僵持的當下,舍利弗尊者在寮房天耳遙聞,他知道有這件事。舍利弗尊者就把他內心的心識跟周利槃陀伽的心識對換,他住到周利槃陀伽的身體裏面去了。當然不得了!舍利弗尊者那還得了…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