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嗎?他滔滔不絕地回答那個問題。這個時候這個婆羅門師長真地是嚇到了,你看釋迦牟尼佛最笨的弟子都有這種智慧!所以他對佛法有信心了,就歸依佛法了。後來這個婆羅門師長也證了阿羅漢果。這個舍利弗尊者在當時的僧團,他以他的智慧其實調伏很多的外道,這個就是偉大的舍利弗尊者。

  我們看第二個值得我們一提的,長老目犍連。在佛陀的弟子當中,其實最有代表性的是兩個,一個是舍利弗,一個是目犍連。基本上是這樣,有些人學佛法比較偏重教理的,就跟舍利弗學;有些人喜歡禅定神通的,就跟目犍連學。目犍連尊者的特色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啊,已經運用到多麼巧妙呢?經典上說,他的神通隨心自在。一般的阿羅漢顯神通,一定要一段時間入定,然後作意,才能夠把神通現出來;目犍連尊者不必,他的神通變出來,可以隨時地在過程當中起種種的變化,這個是不容易的。一般人顯一個神通,他就這個樣子,他不能改變的。

  那麼我們也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目犍連尊者的神通。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商人,這個商人他想要到某一個山中去取寶,但取寶要經過一個大海,這大海非常的危險,所以這個商人很害怕,不知道這次去能不能夠回來。他就到一個很靈感的神廟去禱告,他說天神啊!如果這次能夠安全地把寶取回來,我發願要供養所有的修行人。那麼他發了願以後就去了,果然安全地回來。所以他就辦了一個無遮的供僧大會,這個僧包括了佛弟子,也包括了出家的外道。那麼這個時候外道就知道這件事了,婆羅門弟子就開始議論了。要去供僧的前天晚上就說,他說以前佛陀沒有成道之前,國王都是供養我們婆羅門;佛陀成道以後,現在整個供養都變成佛教去了。明天是我們揚眉吐氣的一天,唯一的機會。我們這樣子,因爲佛陀有一個戒律,他明相沒有現之前不能出門,我們沒有這個戒律,對不對?所以我們可以提前到,我們晚上就到,到時候我們偷偷地過河。那麼供僧的時候,我們就坐在前面,佛陀坐在後面,到時候結束的時候,我們代表大衆回向,爭回面子,多好!

  那麼這個時候,當他們晚上在計劃的時候,目犍連尊者在禅定當中知道這件事情,他心想,凡夫外道坐在首座,圓滿的佛陀坐在後面,阿羅漢坐在最後面,這件事情是不莊嚴的事情,我要去禁止這件事情。所以目犍連尊者他就以神通力,在禅定當中,因爲當時供僧的地,要經過一條大河,目犍連尊者利用禅定使令這條大河波滔洶湧,所有人都不敢坐船過去,只能在那邊等著……一直等到明相現了以後,莊嚴的佛陀帶著比丘阿羅漢慢慢地走過來,這個時候虛空當中出現一個半圓形的彩虹的橋,佛陀跟諸位阿羅漢慢慢地從橋上走過去,走完以後這個橋慢慢地消失,這個時候外道才乘船過去。結果是佛陀坐在首座,阿羅漢其次,弟子們次第坐,外道們次第坐次,那麼吃完飯的時候佛陀代表大衆回向,就非常莊嚴。這個就是我們偉大的目犍連尊者。

  第叁個值得一提的就是迦葉尊者,長老迦葉尊者。迦葉尊者他是這樣,佛陀在世的時候,其實僧團的運作主要的就是兩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但是叁世諸佛的常法,所有的大弟子都要先佛陀滅度,佛陀滅度之前,大弟子要先滅度,這個道理是什麼呢?古德講一句話說,譬如泰山將崩,大石先墜,泰山要崩下來之前,大的石頭要先掉下來,就是要先有征兆才可以。所以事實上佛陀滅度之前,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是相繼地往生了。那麼佛陀滅度以後,其實迦葉尊者他本來是修苦行的,在曠野墳墓裏面修行,他不在僧團。那麼這個時候佛陀滅度之前,趕快叫阿羅漢把迦葉尊者找回來。因爲當時的僧團兩大弟子都往生了,必須有一個人來主持僧務,那當然就是迦葉尊者。那麼迦葉尊者得到他的師兄弟的召喚說,佛陀要滅度,要你趕快回去主持這個僧團的事務。迦葉尊者趕快火速地趕回去,那麼走到半路的時候遇到一個比丘,就是我們講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在那邊唱歌。迦葉尊者說你爲什麼唱歌?他說很好啊!佛陀滅度了。佛陀在世的時候,告訴我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管得很多,現在我們自在了。那麼這個時候,迦葉尊者內心當中就産生警惕了:你看佛陀滅度的時候就這個樣子,我必須要把戒律、經典做個結集,讓大家知道有一個標准,修行的標准,否則這個是非標准就混亂了。

  所以迦葉尊者回去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打板集衆。因爲那個時候阿羅漢,很多人因爲佛陀滅度以後就相繼入滅了。這個時候迦葉尊者說,現在請諸位阿羅漢尊者先不要急著入滅,我們有重要的事情要做!這個時候迦葉尊者說,佛陀往生以後,這個火化的舍利子不是我們比丘該管的,這個由居士來操辦就好。佛陀燒了以後舍利子要怎麼分配,完全由國王大臣去處理;我們比丘僧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做一個整理。這個時候迦葉尊者就在佛陀滅度以後的第一個結夏安居,完成了第一個最重要的結集,叫五百結集。召集了五百阿羅漢,那麼當然阿難尊者升座,演說經典。所以我們今天在末世能夠聽聞經典,其實迦葉尊者功不可沒,所以我們講傳承,釋迦牟尼佛是佛陀,初祖就是迦葉尊者,因爲他結集了經典。這個地方是先說明參加《阿彌陀經》的這些聲聞衆。

  我們看第菩薩衆

  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前面是一個出家衆,這個地方是在家衆。在家衆呢他是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有情。這個摩诃薩叫大,當然這個地方大的意思,就是法身菩薩,所以諸位菩薩你可以叫作菩薩,你不能叫作菩薩摩诃薩,法身菩薩才有資格稱爲菩薩摩诃薩。那麼有哪些呢?這以下提出了幾個代表: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阿逸多菩薩——彌勒菩薩。那麼彌勒菩薩在這個地方出現,蓮池大師就作了注解說,這個地方有深意:因爲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蓮池大師說,彌勒既聞此經,龍華必說此經。也就是說,其實釋迦牟尼佛說過的經典,彌勒菩薩不一定宣說的,每一尊佛出世的時候說經的內涵是不一樣的,但是本經一定會宣說。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世界越安定,人心越安定的時候,正法時代的時候,禅宗一定會興盛,天臺宗一定會興盛,唯識宗一定會興盛,就是修習空性智慧的一定會興盛;但是這個世界越亂,衆生越顛倒的時候,他力法門,包括淨土宗,包括密宗,一定要興盛,因爲到了末法時代沒有人能夠仗自力了。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呢,其實到了下一代的佛陀——彌勒菩薩他一定會宣說這個所謂的《阿彌陀經》。

  我們再看下一個乾陀诃提菩薩,這個乾陀诃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休息的意思。這個地方的不休息是贊歎他的大悲心,他這個悲心特別重,不忍衆生苦,不願聖教衰。常精進菩薩,這個常精進菩薩是什麼意思呢?安住法性,勤修方便,這個地方約著自利的功德,他有這種精進的力量。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那麼講到菩薩衆,這個地方值得我們一提的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看,不但是《阿彌陀經》,你讀《法華經》也好,《金剛經》也好,在列出與會大衆的時候,都是把出家衆放在前面,菩薩放後面。有些人就質疑說,這菩薩功德比出家衆還大呢,你看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都是等覺菩薩,那麼這些聲聞只是四果的阿羅漢,爲什麼放在前面呢?澫益大師有提出叁個理由:第一個出世相故,聲聞衆,一個出家衆他穿上了袈裟,他扮演叁世諸佛的一個清淨的幢相。佛陀滅度以後,法賴僧傳,所以他代表的是一種幢相。就好像說你一個國旗,這個國旗是一個布,但是它雖然是一個布,它表征的是一個國家的征兆,你爲了尊重這個國家,所以你也要尊重這個國旗,雖然這個國旗的本質只是個布。所以出家衆,不管他有沒有修行,他現出的是跟佛陀一樣的相狀,因爲佛陀是剃發染衣。所以他是出世相故,從相狀的莊嚴值得你尊敬,這第一個。第二個,常隨從故,那麼出家衆住在僧團,經常跟佛陀在一起,所以他因爲尊重佛陀,看著佛陀的面子,也就尊重出家衆。第叁個佛法賴僧傳故,那麼佛陀滅度以後,正法的住世是靠僧寶的宏傳,他有住持正法、續佛慧命的功能,所以也值得尊重,這叁個理由。這個講到菩薩衆。

  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第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面,丁叁、天人衆

  我們這科是講到參加《阿彌陀經》法會的大衆,有叁類,聲聞、菩薩跟天人。這個天人衆在其它的注解當中又叫作雜衆,其實他是一個很複雜的大衆,不是天跟人而已,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我們看經文: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除了出家的法師跟在家的菩薩以外,還有釋提桓因,就是這個諸天。那麼這個大衆俱包括什麼呢?包括了鬼神、包括了蟒蛇、包括了阿修羅、包括了畜牲等等。智者大師在講到這一段諸天聚會的時候,他說這個大衆當中爲什麼有這麼多的差別?有些人是用菩薩的身份來聽法,有些人是用國王的身份來聽法,有些人是用出家的身份來聽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智者大師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兩種資糧,一個是福德,一個是智慧,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

  我們衆生的修行,從福德跟智慧這兩個角度開出了四種差別。智者大師說第一個叫根利遮重,這個人的智慧善根很強,你看每一次有人講法他就來聽,而且他一聽就懂。他對人生也看得很透徹,智慧很高,有解脫的因緣。但是遮重,他的煩惱也比一般人重。善根強,煩惱也重,他來聽法的時候也用功,他回去的時候,遇到染汙的因緣放逸的時候也比別人放逸,放逸當然就造罪了。這種根利遮重的人,他善根強,但是他福德…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