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虧,所以在他成佛之道當中,他會以卑賤的果報來學佛,就是說他會比一般人辛苦,他爲這個果報所累。爲什麼呢?因爲他有善根,但是他的煩惱重、罪業也重,所以他是在苦惱的環境、在卑賤的環境中學佛,爲什麼呢?因爲他福德有虧損,他的持戒、布施有虧損,這叫作根利遮重。所以你看佛陀說法的時候,你看蟒蛇都能來聽法,他爲什麼用蟒蛇身呢?就是福德有虧損。但是他這個人有善根,你看蟒蛇也來聽法,這是善根。第二個根利遮輕,善根強、煩惱又淡薄,這個是最好的了,這種人大部分都是以聲聞衆、菩薩衆、天人衆來聽法,他善根深厚,而且他的煩惱淡薄,福德沒有虧損。第叁種人是根鈍遮輕,遮輕就是沒什麼煩惱,這是世間上的好人,做了很多的慈善事業,但是他對佛法完全沒有興趣。這種人他會得到天的果報,但是不會來聽法。他不會來聽法的,所以他沒有解脫的因緣。第四種人是最糟糕的,根鈍遮重,他到叁惡道,他也不想聽法,永遠沒有出離的因緣。所以我們從智慧跟福德這個地方,一個是安樂之本,一個是解脫之門,這四種的差別就知道爲什麼佛陀說法,會有這麼多人以不同的果報出現。這種人都是有善根的,但是因爲福德的不同,所以現出不同的果報。這個地方是講到聽聞《阿彌陀經》大會的一個情況。
現在我們看第二個:別序,叫發起序。這個別序就是不同,個別了。每一部經,這部經是在什麼因緣之下宣說的?你看《觀無量壽佛經》,那是因爲阿阇世王殺父害母,這個時候佛陀才講這個《觀經》。那麼本經是在什麼因緣之下宣說呢?是在什麼因緣之下來啓動佛陀宣說本經呢?這叫發起,發起一部經的因緣。我們看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部經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它的無問自說。所有的經典,一定是弟子的修行有障礙了,向佛陀請示,佛陀才說法,譬如因病與藥,有病痛了才開藥,沒有說是你都好好的,佛陀主動爲你說法,沒有這種事情。但是本經的特色就是,事實上是沒有人請說,大家集會在那個地方的時候,佛陀就主動地告訴長老舍利弗。那麼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這個法門叁根普被、萬病總治,所以不必要去簡別對象,也就不需要有人請說。這個時候佛陀告訴長老舍利弗兩件事情,他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是就是娑婆世界,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從我們娑婆世界的距離有十萬億佛土,那這個地方有兩個事情是存在的:第一個,有一個依報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一個國土,這個國土叫極樂;第二個,有正報的佛陀,那麼這個國土是誰住在那個地方呢?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段經文澫益大師說,是標出了整部經的綱要,其實後面的經就是在解釋,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就講到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
那麼關于這段經文,到底我們應該怎麼去解讀它?我們看澫益大師的開示,看《附表第二》,補充講表第二面,總標極樂依正二有。澫益大師他是用信、願、行叁資糧來配套這段經文,他說二有、現在,勸信序也。說極樂世界是如何使令大家起信呢?因爲它有二有,這個有者存在的意思;這個二呢,指的是,有世界名曰極樂,一個依報的存在,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又是一個正報的存在,那麼這兩個是存在的,這表示一種空間上是有這個東西存在。其實這個現在表示一個時間相,他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是現在。那麼諸位知道,當一個法有它的空間的存在,有它時間的存在,表示這個法是存在的,因爲它有它的時空。那麼這個地方的意思呢?古德說,它是來表明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它不是一個天方夜譚,它是一個存在于真實的法界。
你看禅宗有人說,極樂世界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種內心的假想:你看你一念的迷惑,你就是在娑婆世界;你一念的覺悟,你當下就是極樂世界。當然這句話有它的教理根據,但是不能夠因爲這樣否定這個法界的存在。因爲我們要知道,佛陀在說話,四個字——不增也不減。佛陀在描述一件事情,他不會增加一點點,也不減少一點點。所以當釋迦牟尼佛身爲一個大智慧光明的覺者,他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的時候,這個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法界。那麼這個是佛陀親口所說的,有兩個東西是存在的,是存在于現在世的,那這樣子呢就是起信了。第二個有世界名曰極樂,從極樂的這句話,就啓動我們的發願。身爲一個有情,我們的本性是想離苦得樂,你看一只狗它都知道去找東西吃,找一個洞來住。所以我們想離苦得樂,這個是我們的共同願望,而這個極樂世界的名稱剛好叫極樂,所以這個地方有一種啓動我們願望的意思。第叁個,佛號阿彌陀,那麼整個淨土宗的修學的綱要,就是執持名號,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所以,標出了這個名號,就是說明了這個持名的妙行,使令我們當我們設定目標以後,我們知道應該如何來安住這一念心,那麼這個是信願行。
我們看最後一段,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觐聽法,速成正覺也。爲什麼標明現在呢?這表示前面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的佛陀,它不是發生在過去的,這個曾經有一尊佛,也有一個極樂世界,但是現在消失了,不是過去;也不是說有一個菩薩,他發願要創造一個國土,但這個國土還沒有成就,當來要成就,也不是未來,而是一個存在于現在世的國土,存在于現在世的佛陀。當然這段經文在本經當中,是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曆代的祖師對這段經文都有很大的開示,我們引用蓮池大師作個總結。蓮池大師說這段經文有兩個功能:第一個,破除我們心中的疑惑,那麼這段經文它講到兩個有,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兩個有。這個有在佛教裏面叫存在,這個存在對我們是意義重大。你看這個講堂,蓋得很漂亮、燈光也很好、空調也很好,它有很多功德,有光線的功德,有莊嚴的功德,有空調的功德,我們在這個地方安住下來非常地舒適。但是諸位要知道,這個講堂所有的功德必須有一個條件:這個講堂必須存在;如果這個講堂消失了,它的功德就全部消失了。就是說,比如你今天親近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很慈悲,又有智慧,他有很多功德;但這個老和尚他的功德要存在啊,要發揮作用,有一個條件——他要存在。所以這個地方,從存在的角度啓發我們的信心,破除我們的疑惑,這第一點。
第二個,我們看這段經文,今現在說法,現在這兩個字,前面講到存在,現在講到現在。現在這兩個字,蓮池大師說破除凡夫的懈怠。我們一般人很多人容易相信淨土,但是很少說做好往生的准備,講說不急嘛,對不對,來生再說嘛,今生先結結緣嘛。那麼這種情況就會産生一種悠悠泛泛耽誤時間的情況。這個今現在說法,就是說你要把握現在,因爲來生是不可測的,你來生要到叁惡道怎麼辦?到天上怎麼辦呢?到天上也沒辦法學佛。諸天太過于快樂,叁惡道太過于痛苦,都沒辦法學佛。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存在是很特殊的因緣,你一定要得到人身,講一句白話來說,就是說你現在還有選擇的機會,你現在可以選擇去或者不去;等到你死亡了,你就沒有選擇機會了。你死掉以後,你來生變成天人的時候你就沒有選擇機會了,所以你選擇機會不多。如果你今生沒有去,而你到天上去,或者墮了叁惡道,那麼幾次的打滾你得到人身的時候,遇到佛法的時候,極樂世界已經消失了;那你要等到另外一個菩薩再發願,那就要等很久了。所以說呢,剛好有這樣一個因緣,這部車在走動,你不搭上去,那以後你得要靠自己走路了。今現在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你要破除凡夫的懈怠,你以爲拖對你有好處啊,拖了以後對你是更糟糕。所以這段話我們有兩句話值得注意的,有,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第一個有;第二個現在,這兩句話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回到經文。這段經文是叫作發起序,就是佛陀在沒有人請示的情況之下,把這部經的大綱把它發起來,佛陀主動地告訴舍利弗,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名稱。
當然這以下的正宗分就是在解釋這段經文,我們看正宗分的地方。正宗分,澫益大師是用信願行叁資糧來貫穿整部的正宗分。
我們先看第一個,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我們的信心怎麼建立呢?就是從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的莊嚴建立信心。在依正二報當中,我們先看依報的國土。依報國土的莊嚴,這地方有簡單的解釋,跟廣泛的解釋。先看征釋,先有一個征問,看征問的地方,我們看經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在整個經文當中,佛陀在描述極樂世界的一個表達方式都是用問答的方式,就是先提出一個問,再回答,而這個問答都是佛陀自問自答。佛陀就問舍利弗說,舍利弗,我前面把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的名稱標出來了。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這個極樂世界的國土,是什麼樣的因緣才有資格安立作極樂?他就問舍利弗這個問題。這邊我們講一下,不管是佛陀也好,不管是佛陀的國土也好,只要佛陀安立這個名號,那是全是一個真實的功德,名以昭德,你看我們拜南無普光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普淨佛。佛陀的名號不是隨便安立的,他的因地有這個功德。你看我們凡夫的名稱隨便安立,這個人叫長壽,可能四十歲就往生了,是不是?所以我…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