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吗?他滔滔不绝地回答那个问题。这个时候这个婆罗门师长真地是吓到了,你看释迦牟尼佛最笨的弟子都有这种智慧!所以他对佛法有信心了,就归依佛法了。后来这个婆罗门师长也证了阿罗汉果。这个舍利弗尊者在当时的僧团,他以他的智慧其实调伏很多的外道,这个就是伟大的舍利弗尊者。

  我们看第二个值得我们一提的,长老目犍连。在佛陀的弟子当中,其实最有代表性的是两个,一个是舍利弗,一个是目犍连。基本上是这样,有些人学佛法比较偏重教理的,就跟舍利弗学;有些人喜欢禅定神通的,就跟目犍连学。目犍连尊者的特色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啊,已经运用到多么巧妙呢?经典上说,他的神通随心自在。一般的阿罗汉显神通,一定要一段时间入定,然后作意,才能够把神通现出来;目犍连尊者不必,他的神通变出来,可以随时地在过程当中起种种的变化,这个是不容易的。一般人显一个神通,他就这个样子,他不能改变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目犍连尊者的神通。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商人,这个商人他想要到某一个山中去取宝,但取宝要经过一个大海,这大海非常的危险,所以这个商人很害怕,不知道这次去能不能够回来。他就到一个很灵感的神庙去祷告,他说天神啊!如果这次能够安全地把宝取回来,我发愿要供养所有的修行人。那么他发了愿以后就去了,果然安全地回来。所以他就办了一个无遮的供僧大会,这个僧包括了佛弟子,也包括了出家的外道。那么这个时候外道就知道这件事了,婆罗门弟子就开始议论了。要去供僧的前天晚上就说,他说以前佛陀没有成道之前,国王都是供养我们婆罗门;佛陀成道以后,现在整个供养都变成佛教去了。明天是我们扬眉吐气的一天,唯一的机会。我们这样子,因为佛陀有一个戒律,他明相没有现之前不能出门,我们没有这个戒律,对不对?所以我们可以提前到,我们晚上就到,到时候我们偷偷地过河。那么供僧的时候,我们就坐在前面,佛陀坐在后面,到时候结束的时候,我们代表大众回向,争回面子,多好!

  那么这个时候,当他们晚上在计划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件事情,他心想,凡夫外道坐在首座,圆满的佛陀坐在后面,阿罗汉坐在最后面,这件事情是不庄严的事情,我要去禁止这件事情。所以目犍连尊者他就以神通力,在禅定当中,因为当时供僧的地,要经过一条大河,目犍连尊者利用禅定使令这条大河波滔汹涌,所有人都不敢坐船过去,只能在那边等着……一直等到明相现了以后,庄严的佛陀带着比丘阿罗汉慢慢地走过来,这个时候虚空当中出现一个半圆形的彩虹的桥,佛陀跟诸位阿罗汉慢慢地从桥上走过去,走完以后这个桥慢慢地消失,这个时候外道才乘船过去。结果是佛陀坐在首座,阿罗汉其次,弟子们次第坐,外道们次第坐次,那么吃完饭的时候佛陀代表大众回向,就非常庄严。这个就是我们伟大的目犍连尊者。

  第三个值得一提的就是迦叶尊者,长老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他是这样,佛陀在世的时候,其实僧团的运作主要的就是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但是三世诸佛的常法,所有的大弟子都要先佛陀灭度,佛陀灭度之前,大弟子要先灭度,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古德讲一句话说,譬如泰山将崩,大石先坠,泰山要崩下来之前,大的石头要先掉下来,就是要先有征兆才可以。所以事实上佛陀灭度之前,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是相继地往生了。那么佛陀灭度以后,其实迦叶尊者他本来是修苦行的,在旷野坟墓里面修行,他不在僧团。那么这个时候佛陀灭度之前,赶快叫阿罗汉把迦叶尊者找回来。因为当时的僧团两大弟子都往生了,必须有一个人来主持僧务,那当然就是迦叶尊者。那么迦叶尊者得到他的师兄弟的召唤说,佛陀要灭度,要你赶快回去主持这个僧团的事务。迦叶尊者赶快火速地赶回去,那么走到半路的时候遇到一个比丘,就是我们讲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在那边唱歌。迦叶尊者说你为什么唱歌?他说很好啊!佛陀灭度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告诉我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管得很多,现在我们自在了。那么这个时候,迦叶尊者内心当中就产生警惕了:你看佛陀灭度的时候就这个样子,我必须要把戒律、经典做个结集,让大家知道有一个标准,修行的标准,否则这个是非标准就混乱了。

  所以迦叶尊者回去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打板集众。因为那个时候阿罗汉,很多人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就相继入灭了。这个时候迦叶尊者说,现在请诸位阿罗汉尊者先不要急着入灭,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个时候迦叶尊者说,佛陀往生以后,这个火化的舍利子不是我们比丘该管的,这个由居士来操办就好。佛陀烧了以后舍利子要怎么分配,完全由国王大臣去处理;我们比丘僧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做一个整理。这个时候迦叶尊者就在佛陀灭度以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完成了第一个最重要的结集,叫五百结集。召集了五百阿罗汉,那么当然阿难尊者升座,演说经典。所以我们今天在末世能够听闻经典,其实迦叶尊者功不可没,所以我们讲传承,释迦牟尼佛是佛陀,初祖就是迦叶尊者,因为他结集了经典。这个地方是先说明参加《阿弥陀经》的这些声闻众。

  我们看第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前面是一个出家众,这个地方是在家众。在家众呢他是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这个摩诃萨叫大,当然这个地方大的意思,就是法身菩萨,所以诸位菩萨你可以叫作菩萨,你不能叫作菩萨摩诃萨,法身菩萨才有资格称为菩萨摩诃萨。那么有哪些呢?这以下提出了几个代表: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阿逸多菩萨——弥勒菩萨。那么弥勒菩萨在这个地方出现,莲池大师就作了注解说,这个地方有深意:因为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莲池大师说,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也就是说,其实释迦牟尼佛说过的经典,弥勒菩萨不一定宣说的,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说经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但是本经一定会宣说。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世界越安定,人心越安定的时候,正法时代的时候,禅宗一定会兴盛,天台宗一定会兴盛,唯识宗一定会兴盛,就是修习空性智慧的一定会兴盛;但是这个世界越乱,众生越颠倒的时候,他力法门,包括净土宗,包括密宗,一定要兴盛,因为到了末法时代没有人能够仗自力了。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呢,其实到了下一代的佛陀——弥勒菩萨他一定会宣说这个所谓的《阿弥陀经》。

  我们再看下一个乾陀诃提菩萨,这个乾陀诃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休息的意思。这个地方的不休息是赞叹他的大悲心,他这个悲心特别重,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常精进菩萨,这个常精进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安住法性,勤修方便,这个地方约着自利的功德,他有这种精进的力量。与如是等诸大菩萨,那么讲到菩萨众,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看,不但是《阿弥陀经》,你读《法华经》也好,《金刚经》也好,在列出与会大众的时候,都是把出家众放在前面,菩萨放后面。有些人就质疑说,这菩萨功德比出家众还大呢,你看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都是等觉菩萨,那么这些声闻只是四果的阿罗汉,为什么放在前面呢?澫益大师有提出三个理由:第一个出世相故,声闻众,一个出家众他穿上了袈裟,他扮演三世诸佛的一个清净的幢相。佛陀灭度以后,法赖僧传,所以他代表的是一种幢相。就好像说你一个国旗,这个国旗是一个布,但是它虽然是一个布,它表征的是一个国家的征兆,你为了尊重这个国家,所以你也要尊重这个国旗,虽然这个国旗的本质只是个布。所以出家众,不管他有没有修行,他现出的是跟佛陀一样的相状,因为佛陀是剃发染衣。所以他是出世相故,从相状的庄严值得你尊敬,这第一个。第二个,常随从故,那么出家众住在僧团,经常跟佛陀在一起,所以他因为尊重佛陀,看着佛陀的面子,也就尊重出家众。第三个佛法赖僧传故,那么佛陀灭度以后,正法的住世是靠僧宝的宏传,他有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功能,所以也值得尊重,这三个理由。这个讲到菩萨众。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丁三、天人众

  我们这科是讲到参加《阿弥陀经》法会的大众,有三类,声闻、菩萨跟天人。这个天人众在其它的注解当中又叫作杂众,其实他是一个很复杂的大众,不是天跟人而已,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我们看经文: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除了出家的法师跟在家的菩萨以外,还有释提桓因,就是这个诸天。那么这个大众俱包括什么呢?包括了鬼神、包括了蟒蛇、包括了阿修罗、包括了畜牲等等。智者大师在讲到这一段诸天聚会的时候,他说这个大众当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差别?有些人是用菩萨的身份来听法,有些人是用国王的身份来听法,有些人是用出家的身份来听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师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两种资粮,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我们众生的修行,从福德跟智慧这两个角度开出了四种差别。智者大师说第一个叫根利遮重,这个人的智慧善根很强,你看每一次有人讲法他就来听,而且他一听就懂。他对人生也看得很透彻,智慧很高,有解脱的因缘。但是遮重,他的烦恼也比一般人重。善根强,烦恼也重,他来听法的时候也用功,他回去的时候,遇到染污的因缘放逸的时候也比别人放逸,放逸当然就造罪了。这种根利遮重的人,他善根强,但是他福德…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