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們凡夫的名號是沒有真實意思;但是身爲佛陀他這個名號安立下去,那全是真實的功德。那麼這個時候佛陀就說了,說這個國土我剛剛講過叫極樂,那你知道什麼因緣安立作極樂,你知道嗎?當然舍利弗不能回答,所以佛陀只好自己回答。我們看佛陀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彼土何故名爲極樂?當然這個土是依報,但是佛陀回答的時候,事實上是把正報跟依報都同時回答了。我們把這兩段經文,一個是能受用的正報,一個是所受用的依報國土,我們把這兩段經文念一下,大家請合掌: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身爲一個極度安樂的國土,它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一個能受用的衆生,所謂的正報;第二個是所受用的國土。這以下的經文都要注意,因爲你的歸依境,諸位要知道,你要設定一個目標,你心中要把極樂世界的歸依境畫出來。而你這個畫不是隨便畫,不是妄想,依教起觀啊,這個經文裏面怎麼描述,你就在心中規劃一個極樂世界的圖出來,就象我們畫唐卡一樣,對不對?唐卡裏面有一個佛像,旁邊有菩薩、有護法,有怎麼的莊嚴……那你這個心中也要畫個唐卡,怎麼畫呢?就是從經文上畫了。

  第一個,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了解就是,它那個地方國土正報的身心,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假設我們今天發願,我來生要做一個美國人,你設定這個目標,你把所有的資糧都往這個目標趨向。那你要想想看,你要做一個美國人,美國人的正報怎麼樣?美國人長得高大又莊嚴,美國人的病痛也比較少,身體也比較健康,不錯,正報好。那麼依報呢?你看美國人的環境,地方特別大,房子也特別漂亮,值得去。那現在你要設定一個極樂世界也是這樣,你要先了解它的正報跟它的依報,那麼極樂世界的正報的身心,它的特色: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我們有情衆生當然離苦得樂,趨吉避凶。但是我們一般人對生命的要求,未求安樂,先求離苦。其實我們對苦的感受特別強烈,我們不是急迫要得到安樂,但是離開痛苦倒是比較急迫。諸位想到痛苦的時候,你一定會想到爲什麼會有痛苦?我們大部分的痛苦就是因爲我們有色身,你要沒有色身你不會痛苦的,業報身。所以說我們所有的痛苦都跟色身有關系,身是衆苦之本。極樂世界它給你個保證,你在極樂世界産生一個果報體,這個果報體一生當中不可能給你帶來痛苦,不可能!而且會帶給你種種的安樂的感受,這是佛陀的說明,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有關這一點應該怎麼去理解?我們看澫祖的開示,《附表第叁》,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我們怎麼理解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的身心世界是怎麼樣呢?我們看蕅祖的注解,在本經當中,其實佛陀在描述極樂世界的時候,是用單向思考,他只講極樂世界的好;但是澫益大師在注解的時候他是雙向思考,他是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作比較,這個是有道理的,因爲你這個厭離娑婆也很重要,所以他後面的整個注解很多地方都是用娑婆跟極樂世界對比的,這段亦複如是。我們先看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得一個果報的相貌: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

  娑婆世界的五蘊身心世界,是有痛苦也有快樂。我們的色身是怎麼來的呢?是業力創造出來的。那麼我們過去生在造業的時候,我們不完全造善業,也造了惡業。我們造了善業,但有時候糊塗也造了惡業。所以這個善業惡業的和合,這兩個加起來就創造了我們今生的色身,所以我們有時候痛苦,有時候快樂,爲什麼?因爲我們以前有時候造善,有時候造惡。所以從表面上來看,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是苦樂參雜,這個是表面上看。但是我們如果深一層看,看到它的本質,就不是這樣了。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苦,這種痛苦的感受是苦,這個是可以理解,你看短命多病,醜陋貧窮,那麼這種苦的果報出現的時候,給我們一種痛苦的感受,使令我們逼迫,不能稱心如意,這個苦苦大家容易理解。最難理解的是壞苦,我們看,樂是壞苦,不久住故。諸位可能有些人,富貴從布施中來,莊嚴從忍辱中來,你可能會有很多快樂的果報。但是從佛法的角度,你這個快樂的果報也是苦。爲什麼?因爲不久住故。我們有情衆生的一個最大的希求就是安穩、安定,你看很多人他出了社會,第一件事情買房子,爲什麼?求安穩嘛!你看理論上的話你應該租房子,你拿那個錢的利息租房子都夠了嘛!你爲什麼不租房子呢?因爲租房子不安穩。所以有情衆生他要的是一個安定穩定的生命,而不幸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安穩的生命,因爲這個快樂的果報太脆弱了,不久住故。那麼這樣子跟我們本性的希求大大地違背。因爲你得到這個快樂,你用久了,你已經習慣了,你對它産生執著了;但是它消失的時候,你這個痛苦更嚴重。所以對望未來的無常來說,你現在這個果報也是一個痛苦,因爲它是無常,它給你一個不安全感。就好象說你這個房子很漂亮,但是你蓋在一個地震帶,你說我今天早上起床的時候,這個房子還在不在不知道,所以這種不安全感,你感到一種不安全感,其實這是一種痛苦。越有錢的人他心中越擔心,爲什麼呢?他隨時會失掉東西,所以這個樂是壞苦,這個大家要好好體會。

  非苦非樂是行苦,這個行苦,有時候走路,剪指甲,這個叫作行苦,性遷流。這個微細,因爲它的苦是流動,相對于涅槃的寂靜來說,這個不寂靜之苦,不過這個微細了。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總之娑婆世界是一個苦樂參雜的世界,而且究竟來說它是沒有快樂的,因爲你不安全感。你今生很快樂,你來生不一定快樂,所以你要擔心來生的事情。但是你到淨土去怎麼回事呢?永離叁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那麼你到了極樂世界是一勞永逸,你到極樂世界所得到的安樂,你永遠不會失掉,所以它叫不退轉。它不會退步,只會進步。但這個地方值得我們去了解,極樂世界它不同此土的對苦之樂,相對。

  我們把這個娑婆世界的苦樂說明一下。我們中國古代的先聖先賢,其實對這個世界的觀察,也得到一定的認識,他認爲這個人世間是相對存在的,有痛苦就有快樂,有快樂就有痛苦,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痛苦,也沒有一個人絕對快樂,你看它的易經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你看到我這個地方的光明面,我另外一個就是背面。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說你看,哇這個人表面看起來身體又健康,種種的美好,光鮮的一面,我跟你保證他背後一定有問題!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這是真相。所以你看古代的聖賢告訴我們,說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的快樂,所以你必須在苦樂當中找到平衡點。所以中國的文化最重要是什麼一句話呢?你做什麼事不要做得超過,適可而止,你看老子講一句話很有道理,老子說反者道之動也。這個道,這個宇宙人生的道在運轉的時候,它是遵循一個規則——反,什麼反呢?物極必反,人生的道理不是直線的,不是一路走的,它是圓圈的,你走到圓圈的上點,下一個就下來了。所以花開則謝,月圓則缺,是這個道理。

  我在佛學院做了好幾年教務主任,辦了僧教育,看了很多出家衆。你看剛來的人,你看到他很精進的,一天拜叁千拜,我很擔心,因爲這個人不可能拜久,因爲他做得太超過了。這個人拜叁千拜,我說你不可能拜久。你看一個人一天拜兩百拜,這個人最好,他會拜一輩子!你看做什麼事,兩個人感情太好了,不會持久;留一點對彼此的空間,給對方一點隱私,反而能夠長長久久。所以你知道做什麼事情,你要適可而止,再好的事情也不能超過;因爲你做得超過了,它就反過來了,反者道之動也。我自己做過很多次試驗,我吃東西的時候,比如說這個東西我很喜歡吃,我心裏面第一個念頭想要吃叁塊,我故意吃兩塊,克製自己,我每次都能吃到這個東西;我想我要是吃叁塊,我要吃五塊,我以後永遠看不到它了。所以你做什麼事要節製的,很重要。

  這個商纣王,商朝的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君,叫纣王。有一天這個大臣爲了巴結他,送他一個象牙的筷子。他非常喜歡,他每次吃飯一定要很小心地把他的象牙筷子拿出來,然後用這個筷子吃飯,他才會舒服。有一次他有一個大臣叫箕子,這個箕字,上面一個竹字旁,下面一個其他的其,叫箕子這個箕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通達聖賢之書。他有一天去跟商纣王報告的時候,商纣王在吃飯,他看到商纣王用這個象牙筷子吃飯的時候,內心對這個筷子非常執著。這個時候箕子很擔心,就問商纣王說,大王,你這個筷子哪裏來的?他說某某人送給我的,很好啊!箕子說,你這個筷子要趕快把它丟掉!你不能用這個筷子!他說有什麼關系呢?他說,你用這個筷子,你會步入亡國之災,亡國!纣王說,你太開玩笑了吧?這是一個筷子,怎麼會亡國?箕子說,大王,你現在用一個象牙的筷子;過一段時間你覺得,你這個碗跟這個筷子不配合,你就找一個象牙的碗;那麼吃久了以後你覺得,這個桌子也不配合,是不是啊?你這個碗是象牙的,桌子怎麼可以這麼糟糕呢?你做一個象牙的桌子;吃久了以後,你覺得這個房子跟這個桌子也沒辦法配合,這個房子怎麼辦?拆掉重蓋啦……到最後你就亡國了,因爲凡夫的貪欲是沒有止境的。纣王沒有聽進去這句話,果然亡國了。箕子那個時候就知道,這個國家要亡了,因爲什麼呢?他看了纣王那種無止境的欲望在活動,他不是看到筷子,他是看到了那個能執著的那一念心,他看到他嚴重的攀緣心,這個有智慧人借境觀心。他看到他的內心世界不得了,征兆出現了,事出必有因。所以我們要知道,諸位我們現…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