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凡夫的名号是没有真实意思;但是身为佛陀他这个名号安立下去,那全是真实的功德。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说了,说这个国土我刚刚讲过叫极乐,那你知道什么因缘安立作极乐,你知道吗?当然舍利弗不能回答,所以佛陀只好自己回答。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当然这个土是依报,但是佛陀回答的时候,事实上是把正报跟依报都同时回答了。我们把这两段经文,一个是能受用的正报,一个是所受用的依报国土,我们把这两段经文念一下,大家请合掌: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身为一个极度安乐的国土,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一个能受用的众生,所谓的正报;第二个是所受用的国土。这以下的经文都要注意,因为你的归依境,诸位要知道,你要设定一个目标,你心中要把极乐世界的归依境画出来。而你这个画不是随便画,不是妄想,依教起观啊,这个经文里面怎么描述,你就在心中规划一个极乐世界的图出来,就象我们画唐卡一样,对不对?唐卡里面有一个佛像,旁边有菩萨、有护法,有怎么的庄严……那你这个心中也要画个唐卡,怎么画呢?就是从经文上画了。
第一个,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了解就是,它那个地方国土正报的身心,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假设我们今天发愿,我来生要做一个美国人,你设定这个目标,你把所有的资粮都往这个目标趋向。那你要想想看,你要做一个美国人,美国人的正报怎么样?美国人长得高大又庄严,美国人的病痛也比较少,身体也比较健康,不错,正报好。那么依报呢?你看美国人的环境,地方特别大,房子也特别漂亮,值得去。那现在你要设定一个极乐世界也是这样,你要先了解它的正报跟它的依报,那么极乐世界的正报的身心,它的特色: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有情众生当然离苦得乐,趋吉避凶。但是我们一般人对生命的要求,未求安乐,先求离苦。其实我们对苦的感受特别强烈,我们不是急迫要得到安乐,但是离开痛苦倒是比较急迫。诸位想到痛苦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为什么会有痛苦?我们大部分的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有色身,你要没有色身你不会痛苦的,业报身。所以说我们所有的痛苦都跟色身有关系,身是众苦之本。极乐世界它给你个保证,你在极乐世界产生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一生当中不可能给你带来痛苦,不可能!而且会带给你种种的安乐的感受,这是佛陀的说明,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有关这一点应该怎么去理解?我们看澫祖的开示,《附表第三》,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怎么理解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的身心世界是怎么样呢?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在本经当中,其实佛陀在描述极乐世界的时候,是用单向思考,他只讲极乐世界的好;但是澫益大师在注解的时候他是双向思考,他是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作比较,这个是有道理的,因为你这个厌离娑婆也很重要,所以他后面的整个注解很多地方都是用娑婆跟极乐世界对比的,这段亦复如是。我们先看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得一个果报的相貌: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娑婆世界的五蕴身心世界,是有痛苦也有快乐。我们的色身是怎么来的呢?是业力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过去生在造业的时候,我们不完全造善业,也造了恶业。我们造了善业,但有时候糊涂也造了恶业。所以这个善业恶业的和合,这两个加起来就创造了我们今生的色身,所以我们有时候痛苦,有时候快乐,为什么?因为我们以前有时候造善,有时候造恶。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苦乐参杂,这个是表面上看。但是我们如果深一层看,看到它的本质,就不是这样了。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苦,这种痛苦的感受是苦,这个是可以理解,你看短命多病,丑陋贫穷,那么这种苦的果报出现的时候,给我们一种痛苦的感受,使令我们逼迫,不能称心如意,这个苦苦大家容易理解。最难理解的是坏苦,我们看,乐是坏苦,不久住故。诸位可能有些人,富贵从布施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你可能会有很多快乐的果报。但是从佛法的角度,你这个快乐的果报也是苦。为什么?因为不久住故。我们有情众生的一个最大的希求就是安稳、安定,你看很多人他出了社会,第一件事情买房子,为什么?求安稳嘛!你看理论上的话你应该租房子,你拿那个钱的利息租房子都够了嘛!你为什么不租房子呢?因为租房子不安稳。所以有情众生他要的是一个安定稳定的生命,而不幸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安稳的生命,因为这个快乐的果报太脆弱了,不久住故。那么这样子跟我们本性的希求大大地违背。因为你得到这个快乐,你用久了,你已经习惯了,你对它产生执着了;但是它消失的时候,你这个痛苦更严重。所以对望未来的无常来说,你现在这个果报也是一个痛苦,因为它是无常,它给你一个不安全感。就好象说你这个房子很漂亮,但是你盖在一个地震带,你说我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这个房子还在不在不知道,所以这种不安全感,你感到一种不安全感,其实这是一种痛苦。越有钱的人他心中越担心,为什么呢?他随时会失掉东西,所以这个乐是坏苦,这个大家要好好体会。
非苦非乐是行苦,这个行苦,有时候走路,剪指甲,这个叫作行苦,性迁流。这个微细,因为它的苦是流动,相对于涅槃的寂静来说,这个不寂静之苦,不过这个微细了。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总之娑婆世界是一个苦乐参杂的世界,而且究竟来说它是没有快乐的,因为你不安全感。你今生很快乐,你来生不一定快乐,所以你要担心来生的事情。但是你到净土去怎么回事呢?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那么你到了极乐世界是一劳永逸,你到极乐世界所得到的安乐,你永远不会失掉,所以它叫不退转。它不会退步,只会进步。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了解,极乐世界它不同此土的对苦之乐,相对。
我们把这个娑婆世界的苦乐说明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先圣先贤,其实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也得到一定的认识,他认为这个人世间是相对存在的,有痛苦就有快乐,有快乐就有痛苦,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痛苦,也没有一个人绝对快乐,你看它的易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看到我这个地方的光明面,我另外一个就是背面。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说你看,哇这个人表面看起来身体又健康,种种的美好,光鲜的一面,我跟你保证他背后一定有问题!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这是真相。所以你看古代的圣贤告诉我们,说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快乐,所以你必须在苦乐当中找到平衡点。所以中国的文化最重要是什么一句话呢?你做什么事不要做得超过,适可而止,你看老子讲一句话很有道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这个道,这个宇宙人生的道在运转的时候,它是遵循一个规则——反,什么反呢?物极必反,人生的道理不是直线的,不是一路走的,它是圆圈的,你走到圆圈的上点,下一个就下来了。所以花开则谢,月圆则缺,是这个道理。
我在佛学院做了好几年教务主任,办了僧教育,看了很多出家众。你看刚来的人,你看到他很精进的,一天拜三千拜,我很担心,因为这个人不可能拜久,因为他做得太超过了。这个人拜三千拜,我说你不可能拜久。你看一个人一天拜两百拜,这个人最好,他会拜一辈子!你看做什么事,两个人感情太好了,不会持久;留一点对彼此的空间,给对方一点隐私,反而能够长长久久。所以你知道做什么事情,你要适可而止,再好的事情也不能超过;因为你做得超过了,它就反过来了,反者道之动也。我自己做过很多次试验,我吃东西的时候,比如说这个东西我很喜欢吃,我心里面第一个念头想要吃三块,我故意吃两块,克制自己,我每次都能吃到这个东西;我想我要是吃三块,我要吃五块,我以后永远看不到它了。所以你做什么事要节制的,很重要。
这个商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君,叫纣王。有一天这个大臣为了巴结他,送他一个象牙的筷子。他非常喜欢,他每次吃饭一定要很小心地把他的象牙筷子拿出来,然后用这个筷子吃饭,他才会舒服。有一次他有一个大臣叫箕子,这个箕字,上面一个竹字旁,下面一个其他的其,叫箕子这个箕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圣贤之书。他有一天去跟商纣王报告的时候,商纣王在吃饭,他看到商纣王用这个象牙筷子吃饭的时候,内心对这个筷子非常执着。这个时候箕子很担心,就问商纣王说,大王,你这个筷子哪里来的?他说某某人送给我的,很好啊!箕子说,你这个筷子要赶快把它丢掉!你不能用这个筷子!他说有什么关系呢?他说,你用这个筷子,你会步入亡国之灾,亡国!纣王说,你太开玩笑了吧?这是一个筷子,怎么会亡国?箕子说,大王,你现在用一个象牙的筷子;过一段时间你觉得,你这个碗跟这个筷子不配合,你就找一个象牙的碗;那么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桌子也不配合,是不是啊?你这个碗是象牙的,桌子怎么可以这么糟糕呢?你做一个象牙的桌子;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房子跟这个桌子也没办法配合,这个房子怎么办?拆掉重盖啦……到最后你就亡国了,因为凡夫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纣王没有听进去这句话,果然亡国了。箕子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个国家要亡了,因为什么呢?他看了纣王那种无止境的欲望在活动,他不是看到筷子,他是看到了那个能执着的那一念心,他看到他严重的攀缘心,这个有智慧人借境观心。他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不得了,征兆出现了,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们要知道,诸位我们现…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