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佛接引、往生西方,你成就一个来生的解脱。那么不管你是现生的安乐,或者是来世的解脱,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的加持所成就的,这个我们必须要先清楚这个观念。从一个他力的角度来说,我们就知道,其实整个净土宗的修学宗旨,你的成功失败就在感应道交,你是不是能够使令你的心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这是启动弥陀本愿的一个关键。

  那么应该怎么感应道交呢?印光大师讲了八个字,他说我们的心要跟弥陀感应道交必须要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念佛的人对弥陀的功德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也不能有任何的保留,你的心对弥陀的功德必须要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那么大家会讲了,什么叫作一心归命?什么叫通身靠倒呢?我们从本经的修学内容来说,你必须具足两种条件:第一个,我们讲云何因住,你必须把你的内心好好地安住,这个安住,我们昨天讲到一个观念,修净土的人你的心不能住在过去,你老是回忆过去的事情,你不可能往生的;你也不能住在现在,你把所有的精神体力都忙在现在的生活,你也不可能往生,因为现在是无常。修净土的人的心是住在未来,你必须对未来有一个往生的愿景,你很清楚你来生要去哪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死亡到来之前,做好离开娑婆世界的准备。如果我们今天还没有准备好要离开娑婆世界,其实是没办法感应道交的。所以说你必须要在你的生命在的时候,你很清楚地设定你来生的目标,把心住在未来。古人讲一个偈颂,把内心的安住描述得非常透彻,他说: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你说我的心住在未来是个什么相貌?他的相貌就是把今生当作过客,身为一个客人我们不排除今生的因缘,但是也不要太强求执着暂时的因缘。所以说修净土宗,我们会讲到信愿具足,就是设定你一个来生的目标,所谓的安住的问题,你是不是把你的心安住好了。

  第二个就是调伏的问题,我们把心设定在未来的目标,但是我们眼前很多的妄想,你必须要执持名号,用佛号来调伏你的妄想,达到一心不乱。我的目标很明确,但是我现在妄想很多,临终的时候心随妄转,你虽然有目标,你也丧失你的目标。所以你第二个要做的就是,你要想办法调伏你粗重的妄想,不管你心中有什么妄想现前,你有把握当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你能够把执着妄想的心转成念佛的心,能够转念念佛,你这个念头能够转得过来。修净土宗不强调你没有妄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重点是你能够念头生起的时候,佛号现前,转得过来,调伏现前的妄想。

  所以我们讲净土宗其实是两个重点,一个是安住的问题,一个是调伏妄想的问题。你这两个工作做好了,你就能够感应道交了。当然,怎么样安住,怎么样调伏妄想,就是我们研究本经的主要宗旨。我们这部经,其实整个内容就是告诉你两个重点:第一个,你的心怎么安住?你的心怎么去规划你未来的目标?第二个,你如何调伏你的妄想?这个就是我们正式进入经文以后的两大重点。

  我们现在看这个经文的地方,随文解释,前面的解释经题跟本经的纲要,这个说过了。我们现在正式解释经文,入文分三,这是澫益大师的科判,就是分成三科,第序分喻如首,五官俱存;二、正宗分,喻如身,脏腑无缺;三、流通分,喻如足,运行无滞。经文基本上有三段,第一段是一个序分,序分我们一般的话叫作前言,这个前言的经文就象一个人的头部,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头部,眼睛、鼻子、嘴巴、眉毛、耳朵,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贫富贵贱,就是我们看到前言,我们大概知道这部经的纲要;正宗分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我们看到他的五脏六腑的一个相貌,看到他的身体状态,就表示这个地方,就是整个经的主要修学内涵都在正宗分;那么第三流通分,就像一个人的双脚,它能够流通后世,它能够从这个地方走到那个地方。所以流通分所扮演的角色有两个,第一个,释迦牟尼佛讲完这部经,一定要赞叹受持这部经的功德,你怎么样从你这部经的受持,得到你现世的安乐,得到你来世的解脱,这个地方佛陀会详细地赞叹;第二个会交待这部经是由谁来负责流通。古时候没有录音带,释迦牟尼佛说完法以后,这个法的传承,是由哪一个菩萨来继续把这个法流通后世,把这个光明流通后世。你看《法华经》,普贤菩萨流通;《华严经》,文殊、普贤两个同时流通。但是本经的特色,释迦牟尼佛讲完以后,没有菩萨敢出来流通净土法门,是六方诸佛出来流通,这个道理我们到经文再说明。总之我们整个经文的结构,是分成一个前言,一个正文,最后一个结劝,就是序、正、流通三部分。

  我们先看第一个序分。这个序分澫祖把它分为两段,第一个是通序,第二个是别序。这个通就是说,它是通于一切经典,又叫作证信序,证明的证,信心的信,证信序。也就是说佛陀在讲经之前一定要先说明,所谓的六种成就,这个法会是在哪里说的,与会的大众有哪些人参加,等等,那么这个地方叫证信序,有六种成就。那么六种成就,澫益大师把它归纳成两种,我们看丙一标法会时处,第科,引大众同闻,说明说法的时间跟处所。这个地方包括了已经有五种成就。我们先看第一个经文,我们大家请合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段经文事实上虽然很短,但是它是有五种的内涵在里面,有关这一点我们看澫益大师来怎么样解释这一段,我们看附表第一,这在后面的《补充讲表》第一面,这以下的《补充讲表》都是摘录澫祖的弥陀要解。我们先看《附表一》,讲到五种成就的六种。看第一个如是,这个如是叫作信成就,信心的信,这个如呢,本来意思恒常不变叫如,真实不虚叫是。也就是说这个如是的意思就是总括了以下的全部的经文,那么这以下的经文都是恒常不变的,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冠作如是。那么标出如是,是表示身为一个弟子,我们对以下的经文应该以相信、随顺的心态来学习,表示信顺。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学习一个世间的道理,你学这个医学科学,这个道理三年后、五年后,可能就被推翻掉了,它随这个时间变化。但是只有佛法的道理能够称为如是,你说因果的道理,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罪成就痛苦的果报,这种道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所以我们学佛法跟学世间法的差别,你学世间的道理,你要不断地进步,因为道理它不断地变,你以前的观念已经落伍了。学佛法没有落伍这件事情,一劳永逸的,因为这个道理不会改变,所以说我们在研究本经的时候冠上如是,这样子就是说,以下的经文是真实不虚的,是恒常不变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佛弟子去相信、随顺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闻,这个地方是说明闻成就,听闻的闻,这个地方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在结集的时候,升座说法的是阿难,那么这个我闻表示是一种师承,表示这个法门的传承。也就是说呢,以下的经典不是说我阿难尊者有这样的智慧可以宣说,是我如是地闻,而如是地宣说,那么这个如是我闻,基本上所有的经典都是冠上如是我闻,没有一个例外的。那么大家就质疑,为什么佛陀的经典一定要冠上如是我闻呢?莲池大师提出了两点的说明。第一点遵重遗教,佛陀在临灭度的时候的交待。佛陀要灭度的时候弟子们哭得很伤心,阿难尊者也不例外,躲在寮房里面哭得很悲痛。这个时候阿那律尊者马上觉悟到,就去找他的堂弟阿难尊者说,这个时候你不能哭啊!这不是哭的时候。现在你身为一个侍者,你要赶快到佛陀的寮房去,请示四件重大的事情。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很快觉醒,把眼泪擦干,到了佛陀的前面。他说,佛陀,你老人家,我们大家都是跟你学习佛法,你现在要灭度了,我们要请教你四件事情:第一个您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你为师,你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你要我们不做什么,我们不做什么,事情很简单;但是你老人家灭度了以后,我们要以谁为师呢?佛陀说以戒为师,佛陀所制订的戒法、章法,你照这个做就对了,就乱不了了。

   第二个,我的身业、口业以戒为师,那我的内心要怎么安住呢?我心以何为住?佛陀说以四念处为住,你看到任何的环境,你就观察这个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你的心就安住了,你的攀缘心就调伏了。第二个是师的问题,安住的问题。第三个,一切经首当安何字?就是说你老人家往生以后,我们把你说的东西结集,那么前面的地方要安什么字,才能够取信后人?佛陀说安立如是我闻。第四个,僧团里面很多的非法比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以前这个非法比丘,都是你老人家亲自处理的,该骂的骂,该摒出去的摒出去,佛陀说你们保持默然就好了,默然。

  默然这句话我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看佛陀的戒律,很多地方佛陀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是默然的,他有时候是直接地把答案讲出来,有时候不讲话。那么就是说,其实从佛法的角度在处理问题,佛陀的态度是两个态度,一个是解决问题,一个是化解问题。有些事情,佛陀说要把人现前、法现前,把所有人找过来,把事情讲清楚、说明白,把这个误会化解。OK了,人现前、法现前,这个叫解决问题。但是佛陀说有一种是复杂的问题,彼此没有共识的问题,不能解决,要化解,就是默然。这个就很高明了,默然也是一个处理问题很好的方法。你看现在我们大家接受西方的教育,做什么事主动积极啊,什么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其实这个观念只能够处理一部分的问题,有些问题你讲得越清楚,情况会…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