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的心跟娑婆世界的五欲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要很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你要的。如果说一个修净土的人,你平常都没有观照力,看到这个就贪求,看到那个就贪求,然后你把娑婆世界的很多东西都咬得死死的,到了临命你会突然间放下,我们实在是很难相信。一个思想的改变,一个愿望的改变是慢慢改变的。所以就是说,我们念佛人你必须把你生命的方向,从娑婆世界慢慢地调回来、调回来,调到极乐世界的方向去,而这都要靠你平常的思考。到临终的时候,你的方向已经调好了,很自然地水到渠成。所以说,发愿很重要,你心中的目标,到这个地方等于是信愿了,就是我们信心跟目标的设定。
第三个是持名。我们前面讲过,净土宗讲到安住的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是一个调伏的问题。前面安住是一种未来目标的设定,第二个就是你当下妄想的调伏。这个时候我们看这个持名,持名有两个:一个是执持名号,一个是一心不乱。在净土宗修学的所缘境就是弥陀的圣号,它的重点是一句弥陀念诵听,产生一种专注力。这个念诵听我们讲一下。你要把这个佛号相应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念从心起,你心中有一个归依的心,念佛人最怕,你那个佛号从嘴巴生起。你在念佛的时候,心打妄想,从嘴巴生起那就不对了。这个佛号要从你的内心生起,你有一种归依的心;然后通过嘴巴的读诵创造音声;然后再听回去,你要听你自己创造的声音,你不能听别人的声音。产生专注力,然后再用三三四的韵调让它相续下去,调伏你现前的妄想。所以说,我们到这个地方,把本经的修学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观照力,你要设定来生的目标;第二个是专注力,调伏当下的妄想,这两个重点。
好,我们今天的课先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回答两个问题。
请师父慈悲开示,若欲禅净双修,应如何着手?
这个禅净双修,在我们中国佛教的传承当中,在宋朝之前禅、净是独立的。因为禅宗它的所观境,是观照这一念心,它的重点是在觅心了不可得,它是把这一念心的妄想消灭,然后返妄归真,找到真实的本来面目,所以它的所观境不是佛的功德,是一念心。即使他念佛,也是假借这个佛号把这个心带起来,他是观察念佛是谁?所以禅宗的所缘境是观心,净土宗的目标的归依不是心,是弥陀的功德,是一种他力。所以说,在宋朝之前,禅净是没有办法双修的,是独立的,一个偏重心力,一个偏重佛力。但是宋朝以后,因为很多禅宗的大德陆续地从禅宗转到了净土宗,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还有近代明末的蕅益大师、莲池大师。那么从禅宗转到了净土宗,他们禅宗的观照力没有失掉,这一念观照力没有失掉;这时候他对弥陀归依的方法又把它结合起来,所以就构成了所谓的禅净双修。
也就是说,我们的修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能念的心,一个是所念的法。那么在净土宗,基本上是偏重在佛力,所以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心力是不重视的。你看净土宗的归依,善导大师讲一句话,他说你对阿弥陀佛的归依是什么相貌?信我是业力凡夫,我决定没有能力解脱生死,我自己的心力是不够的,信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决定可以救拔我。这个时候,通身靠倒。也就是说,从善导大师的归依的标准,如果你觉得你离开了佛号,离开了佛陀的加持,你还是有本事可以解脱生死,不能构成归依。因为这个佛号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嘛,那就不能构成一心归命了!所谓的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就是说,我离开了它,我就一无所有了。我自己没有能力,只有佛有能力救拔我。所以净土宗基本上在修行的时候,是偏重他力的,这个是事实,它对于这个能念的心基本上是不重视。
那么禅宗刚好相反,禅宗是它不管持什么咒,念什么佛,它是认为它内心的自性功德力是不可思议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以当禅净双修了以后,开始所谓的把这个他力,又把自己的力量又加强起来。所以蕅益大师说,禅净双修到最后就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讲本尊相应法,刚开始的时候,他的修学,本尊相应法是对立的: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没关系,我通身靠倒。但是禅净双修就不是了,禅净双修的时候,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能念所念性空寂,它是一个入不二法门,平等!我的心虽然是业障深重,那是一种外在的因缘,如果把这个生灭的因缘拨开,我的心本自清净;佛陀的心是万德庄严,那个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因缘所生法拨开来,他的心也是本自清净。所以,两个能够感应道交。所以禅净双修,如果你修得好,的确有加分的作用。我们刚开始在修归依的时候是不平等的,我是在下位的业障凡夫,佛陀是万德庄严,那我对他通身靠倒,这是两个体;但是你进入禅宗的时候,本尊跟我的功德是不二,你找到你跟佛陀之间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清净的本性,这个时候对你的归依的信心有加持的作用,因为我跟本尊的本性是不二,所以我有能力进入到本尊的功德,是这样子的。
不过这个地方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在清朝的时候有很多人禅净双修。但是印光大师他说,禅净双修站在净土宗的角度,你要偏重净土,你要用净土来摄受禅宗,不能用禅宗来摄受净土。因为禅宗动法门是谈到佛性的问题,那么你经常观想你跟本尊是平等的,那你怎么会归依本尊呢?你会想说,阿弥陀佛怎么不归依我呢?是不是?所以说,你这个禅宗的思想太厉害的时候,你很难归依的,所以这个禅净双修这个比例,净土宗的比例要占得多,禅宗只是在兼修。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禅净双修要以净土来摄禅,以归依为主,以禅宗的平等观为辅。
请问法师应该如何断除妄想或者减少妄想?谢谢!
我们要断除妄想要知道妄想是怎么来的。妄想,当然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的一种功能,但是真正妄想的出现是外境的刺激,根、境的和合才产生识。我举个例子,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妄想是随境生灭的,真实的心是不随境生灭的。比如说我现在举个例子,我现在要去骂一个人,这是妄想。因为当这个人消失的时候,我这个嗔心就消失了,它是境在心在,境走这个心就消失了,它是随境而生,也随境而灭。所以你看我们每次发完脾气都后悔,事过境迁都后悔。你为什么后悔?你一个人会后悔表示你的嗔心不在了,你嗔心在的时候是不会后悔的。所以我们在起妄想的时候是有一个境现前,那我们在这个境,我们跳不开这个境。所以被这个境心随境转牵着走,产生了妄想。比如说,我今天举个例子,诸位在受戒的时候,我在佛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发了三个愿,诸位说这是妄想还是真心?这是真实的,为什么?因为你受完戒以后,你当初是缘这个戒师而发愿,但是你下去的时候这个念头还在不在?还在嘛!这个叫真实的,它不随外境改变,这叫真实。
好,我们现在知道妄想是一时的因缘,某一种人,某一种事,触景生情,遇到这个环境,看到什么人,你看到你有缘的众生,你起欢喜心,这是妄想,因为这个人消失了,你欢喜心就消失了;你遇到你不高兴的你起嗔心,这个也是妄想。在佛法的角度,我们实在是不怕妄想;但是就怕你在妄想的背后没有建立一个主人——就是观照力,或者佛号,或者观照,妄想在动的时候,你后面六神无主,没有一个安住的力量。所以说,妄想生起的时候,你怎么不随妄转?你后面一定要有一个家。一个修行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第一个是妄想可以理解,可以理解,正常,我们第一个妄想没有犯错。但是妄想生起的时候,你没有观照到,第二念随顺妄想,这个就错了。所以菩萨戒的制戒,大家知道菩萨戒的制戒是第一念不结罪,它是从第二念开始结罪。所以菩萨戒虽然是心地戒,起心动念都犯戒,但是它是第二念才开始结罪,叫从缘思觉,这个妄想生起了,你都没有觉察到,第二念在继续地随顺下去,从第二念开始结罪,它第一念不结罪的。那么也就是说,你根本就没有观照嘛!你没有用道理来观照。我们对治妄想不能强压的,强压久了你会生病,所以佛法对妄想不是压抑,是用智慧来疏导,用道理来疏导,或者是观,或者是止,用佛号把这个妄想转掉,或者持大悲咒。
总之你的心中要有另外一个力量,把你的心从妄想的角度再把它拉回来。这个就是我们减少妄想的方法,就是你的心要有另外一个正念力,能够取代妄想。当然我们刚开始会失败,可能第一次做、第二次做会失败,但是你只要不放弃,你慢慢慢地就会进步。所以这个心地法门,你不要要求你刚开始遇到妄想马上就能够收回来。但是只要你不断地努力,你不断地操作,熟能生巧,久了以后,你这妄想的力量就会薄弱,回归到你心中这个法宝的力量就会加强。只要你不放弃努力,你的心念就会改变。
好,我们这堂课上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第三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三、随文解释。
我们昨天讲到一个观念,就是说我们在修净土法门,你的一个基本认识,你先了解净土法门的特色在哪里。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法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说它是一个他力门、果地教。在净土宗修学的每一个人,所成就的功德,全部是由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所以我们叫这个法门本尊相应法。我们一个念佛人,基本上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两种功德会出现:第一个,你现生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成就一个现世的安乐;第二个,你临终的时候能够蒙…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