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的心跟娑婆世界的五欲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你要很清楚地知道這不是你要的。如果說一個修淨土的人,你平常都沒有觀照力,看到這個就貪求,看到那個就貪求,然後你把娑婆世界的很多東西都咬得死死的,到了臨命你會突然間放下,我們實在是很難相信。一個思想的改變,一個願望的改變是慢慢改變的。所以就是說,我們念佛人你必須把你生命的方向,從娑婆世界慢慢地調回來、調回來,調到極樂世界的方向去,而這都要靠你平常的思考。到臨終的時候,你的方向已經調好了,很自然地水到渠成。所以說,發願很重要,你心中的目標,到這個地方等于是信願了,就是我們信心跟目標的設定。

  第個是持名。我們前面講過,淨土宗講到安住的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是一個調伏的問題。前面安住是一種未來目標的設定,第二個就是你當下妄想的調伏。這個時候我們看這個持名,持名有兩個:一個是執持名號,一個是一心不亂。在淨土宗修學的所緣境就是彌陀的聖號,它的重點是一句彌陀念誦聽,産生一種專注力。這個念誦聽我們講一下。你要把這個佛號相應有叁個階段,第一個念從心起,你心中有一個歸依的心,念佛人最怕,你那個佛號從嘴巴生起。你在念佛的時候,心打妄想,從嘴巴生起那就不對了。這個佛號要從你的內心生起,你有一種歸依的心;然後通過嘴巴的讀誦創造音聲;然後再聽回去,你要聽你自己創造的聲音,你不能聽別人的聲音。産生專注力,然後再用叁叁四的韻調讓它相續下去,調伏你現前的妄想。所以說,我們到這個地方,把本經的修學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觀照力,你要設定來生的目標;第二個是專注力,調伏當下的妄想,這兩個重點。

  好,我們今天的課先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回答兩個問題。

  請師父慈悲開示,若欲禅淨雙修,應如何著手?

  這個禅淨雙修,在我們中國佛教的傳承當中,在宋朝之前禅、淨是獨立的。因爲禅宗它的所觀境,是觀照這一念心,它的重點是在覓心了不可得,它是把這一念心的妄想消滅,然後返妄歸真,找到真實的本來面目,所以它的所觀境不是佛的功德,是一念心。即使他念佛,也是假借這個佛號把這個心帶起來,他是觀察念佛是誰?所以禅宗的所緣境是觀心,淨土宗的目標的歸依不是心,是彌陀的功德,是一種他力。所以說,在宋朝之前,禅淨是沒有辦法雙修的,是獨立的,一個偏重心力,一個偏重佛力。但是宋朝以後,因爲很多禅宗的大德陸續地從禅宗轉到了淨土宗,當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壽大師,還有近代明末的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那麼從禅宗轉到了淨土宗,他們禅宗的觀照力沒有失掉,這一念觀照力沒有失掉;這時候他對彌陀歸依的方法又把它結合起來,所以就構成了所謂的禅淨雙修。

  也就是說,我們的修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能念的心,一個是所念的法。那麼在淨土宗,基本上是偏重在佛力,所以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心力是不重視的。你看淨土宗的歸依,善導大師講一句話,他說你對阿彌陀佛的歸依是什麼相貌?信我是業力凡夫,我決定沒有能力解脫生死,我自己的心力是不夠的,信阿彌陀佛有大悲願,決定可以救拔我。這個時候,通身靠倒。也就是說,從善導大師的歸依的標准,如果你覺得你離開了佛號,離開了佛陀的加持,你還是有本事可以解脫生死,不能構成歸依。因爲這個佛號對你來說是可有可無嘛,那就不能構成一心歸命了!所謂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就是說,我離開了它,我就一無所有了。我自己沒有能力,只有佛有能力救拔我。所以淨土宗基本上在修行的時候,是偏重他力的,這個是事實,它對于這個能念的心基本上是不重視。

  那麼禅宗剛好相反,禅宗是它不管持什麼咒,念什麼佛,它是認爲它內心的自性功德力是不可思議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以當禅淨雙修了以後,開始所謂的把這個他力,又把自己的力量又加強起來。所以蕅益大師說,禅淨雙修到最後就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講本尊相應法,剛開始的時候,他的修學,本尊相應法是對立的: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沒關系,我通身靠倒。但是禅淨雙修就不是了,禅淨雙修的時候,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能念所念性空寂,它是一個入不二法門,平等!我的心雖然是業障深重,那是一種外在的因緣,如果把這個生滅的因緣撥開,我的心本自清淨;佛陀的心是萬德莊嚴,那個也是因緣所生法,把因緣所生法撥開來,他的心也是本自清淨。所以,兩個能夠感應道交。所以禅淨雙修,如果你修得好,的確有加分的作用。我們剛開始在修歸依的時候是不平等的,我是在下位的業障凡夫,佛陀是萬德莊嚴,那我對他通身靠倒,這是兩個體;但是你進入禅宗的時候,本尊跟我的功德是不二,你找到你跟佛陀之間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清淨的本性,這個時候對你的歸依的信心有加持的作用,因爲我跟本尊的本性是不二,所以我有能力進入到本尊的功德,是這樣子的。

   不過這個地方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在清朝的時候有很多人禅淨雙修。但是印光大師他說,禅淨雙修站在淨土宗的角度,你要偏重淨土,你要用淨土來攝受禅宗,不能用禅宗來攝受淨土。因爲禅宗動法門是談到佛性的問題,那麼你經常觀想你跟本尊是平等的,那你怎麼會歸依本尊呢?你會想說,阿彌陀佛怎麼不歸依我呢?是不是?所以說,你這個禅宗的思想太厲害的時候,你很難歸依的,所以這個禅淨雙修這個比例,淨土宗的比例要占得多,禅宗只是在兼修。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禅淨雙修要以淨土來攝禅,以歸依爲主,以禅宗的平等觀爲輔。

  請問法師應該如何斷除妄想或者減少妄想?謝謝!

  我們要斷除妄想要知道妄想是怎麼來的。妄想,當然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的一種功能,但是真正妄想的出現是外境的刺激,根、境的和合才産生識。我舉個例子,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妄想?什麼是真心?妄想是隨境生滅的,真實的心是不隨境生滅的。比如說我現在舉個例子,我現在要去罵一個人,這是妄想。因爲當這個人消失的時候,我這個嗔心就消失了,它是境在心在,境走這個心就消失了,它是隨境而生,也隨境而滅。所以你看我們每次發完脾氣都後悔,事過境遷都後悔。你爲什麼後悔?你一個人會後悔表示你的嗔心不在了,你嗔心在的時候是不會後悔的。所以我們在起妄想的時候是有一個境現前,那我們在這個境,我們跳不開這個境。所以被這個境心隨境轉牽著走,産生了妄想。比如說,我今天舉個例子,諸位在受戒的時候,我在佛前發願,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發了叁個願,諸位說這是妄想還是真心?這是真實的,爲什麼?因爲你受完戒以後,你當初是緣這個戒師而發願,但是你下去的時候這個念頭還在不在?還在嘛!這個叫真實的,它不隨外境改變,這叫真實。

  好,我們現在知道妄想是一時的因緣,某一種人,某一種事,觸景生情,遇到這個環境,看到什麼人,你看到你有緣的衆生,你起歡喜心,這是妄想,因爲這個人消失了,你歡喜心就消失了;你遇到你不高興的你起嗔心,這個也是妄想。在佛法的角度,我們實在是不怕妄想;但是就怕你在妄想的背後沒有建立一個主人——就是觀照力,或者佛號,或者觀照,妄想在動的時候,你後面六神無主,沒有一個安住的力量。所以說,妄想生起的時候,你怎麼不隨妄轉?你後面一定要有一個家。一個修行人,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第一個是妄想可以理解,可以理解,正常,我們第一個妄想沒有犯錯。但是妄想生起的時候,你沒有觀照到,第二念隨順妄想,這個就錯了。所以菩薩戒的製戒,大家知道菩薩戒的製戒是第一念不結罪,它是從第二念開始結罪。所以菩薩戒雖然是心地戒,起心動念都犯戒,但是它是第二念才開始結罪,叫從緣思覺,這個妄想生起了,你都沒有覺察到,第二念在繼續地隨順下去,從第二念開始結罪,它第一念不結罪的。那麼也就是說,你根本就沒有觀照嘛!你沒有用道理來觀照。我們對治妄想不能強壓的,強壓久了你會生病,所以佛法對妄想不是壓抑,是用智慧來疏導,用道理來疏導,或者是觀,或者是止,用佛號把這個妄想轉掉,或者持大悲咒。

  總之你的心中要有另外一個力量,把你的心從妄想的角度再把它拉回來。這個就是我們減少妄想的方法,就是你的心要有另外一個正念力,能夠取代妄想。當然我們剛開始會失敗,可能第一次做、第二次做會失敗,但是你只要不放棄,你慢慢慢地就會進步。所以這個心地法門,你不要要求你剛開始遇到妄想馬上就能夠收回來。但是只要你不斷地努力,你不斷地操作,熟能生巧,久了以後,你這妄想的力量就會薄弱,回歸到你心中這個法寶的力量就會加強。只要你不放棄努力,你的心念就會改變。

  好,我們這堂課上到這個地方。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第叁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面,叁、隨文解釋

  我們昨天講到一個觀念,就是說我們在修淨土法門,你的一個基本認識,你先了解淨土法門的特色在哪裏。淨土宗在整個大乘佛法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說它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在淨土宗修學的每一個人,所成就的功德,全部是由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所以我們叫這個法門本尊相應法。我們一個念佛人,基本上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兩種功德會出現:第一個,你現生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你成就一個現世的安樂;第二個,你臨終的時候能夠蒙…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