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佛接引、往生西方,你成就一個來生的解脫。那麼不管你是現生的安樂,或者是來世的解脫,完全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的加持所成就的,這個我們必須要先清楚這個觀念。從一個他力的角度來說,我們就知道,其實整個淨土宗的修學宗旨,你的成功失敗就在感應道交,你是不是能夠使令你的心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這是啓動彌陀本願的一個關鍵。

  那麼應該怎麼感應道交呢?印光大師講了八個字,他說我們的心要跟彌陀感應道交必須要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念佛的人對彌陀的功德不能有任何的懷疑,也不能有任何的保留,你的心對彌陀的功德必須要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那麼大家會講了,什麼叫作一心歸命?什麼叫通身靠倒呢?我們從本經的修學內容來說,你必須具足兩種條件:第一個,我們講雲何因住,你必須把你的內心好好地安住,這個安住,我們昨天講到一個觀念,修淨土的人你的心不能住在過去,你老是回憶過去的事情,你不可能往生的;你也不能住在現在,你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忙在現在的生活,你也不可能往生,因爲現在是無常。修淨土的人的心是住在未來,你必須對未來有一個往生的願景,你很清楚你來生要去哪裏,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死亡到來之前,做好離開娑婆世界的准備。如果我們今天還沒有准備好要離開娑婆世界,其實是沒辦法感應道交的。所以說你必須要在你的生命在的時候,你很清楚地設定你來生的目標,把心住在未來。古人講一個偈頌,把內心的安住描述得非常透徹,他說:我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你說我的心住在未來是個什麼相貌?他的相貌就是把今生當作過客,身爲一個客人我們不排除今生的因緣,但是也不要太強求執著暫時的因緣。所以說修淨土宗,我們會講到信願具足,就是設定你一個來生的目標,所謂的安住的問題,你是不是把你的心安住好了。

  第二個就是調伏的問題,我們把心設定在未來的目標,但是我們眼前很多的妄想,你必須要執持名號,用佛號來調伏你的妄想,達到一心不亂。我的目標很明確,但是我現在妄想很多,臨終的時候心隨妄轉,你雖然有目標,你也喪失你的目標。所以你第二個要做的就是,你要想辦法調伏你粗重的妄想,不管你心中有什麼妄想現前,你有把握當你佛號現前的時候,你能夠把執著妄想的心轉成念佛的心,能夠轉念念佛,你這個念頭能夠轉得過來。修淨土宗不強調你沒有妄想,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重點是你能夠念頭生起的時候,佛號現前,轉得過來,調伏現前的妄想。

  所以我們講淨土宗其實是兩個重點,一個是安住的問題,一個是調伏妄想的問題。你這兩個工作做好了,你就能夠感應道交了。當然,怎麼樣安住,怎麼樣調伏妄想,就是我們研究本經的主要宗旨。我們這部經,其實整個內容就是告訴你兩個重點:第一個,你的心怎麼安住?你的心怎麼去規劃你未來的目標?第二個,你如何調伏你的妄想?這個就是我們正式進入經文以後的兩大重點。

  我們現在看這個經文的地方,隨文解釋,前面的解釋經題跟本經的綱要,這個說過了。我們現在正式解釋經文,入文分叁,這是澫益大師的科判,就是分成叁科,第序分喻如首,五官俱存;二、正宗分,喻如身,髒腑無缺;叁、流通分,喻如足,運行無滯。經文基本上有叁段,第一段是一個序分,序分我們一般的話叫作前言,這個前言的經文就象一個人的頭部,我們看到一個人的頭部,眼睛、鼻子、嘴巴、眉毛、耳朵,我們可以知道這個人的貧富貴賤,就是我們看到前言,我們大概知道這部經的綱要;正宗分就像一個人的身體,我們看到他的五髒六腑的一個相貌,看到他的身體狀態,就表示這個地方,就是整個經的主要修學內涵都在正宗分;那麼第叁流通分,就像一個人的雙腳,它能夠流通後世,它能夠從這個地方走到那個地方。所以流通分所扮演的角色有兩個,第一個,釋迦牟尼佛講完這部經,一定要贊歎受持這部經的功德,你怎麼樣從你這部經的受持,得到你現世的安樂,得到你來世的解脫,這個地方佛陀會詳細地贊歎;第二個會交待這部經是由誰來負責流通。古時候沒有錄音帶,釋迦牟尼佛說完法以後,這個法的傳承,是由哪一個菩薩來繼續把這個法流通後世,把這個光明流通後世。你看《法華經》,普賢菩薩流通;《華嚴經》,文殊、普賢兩個同時流通。但是本經的特色,釋迦牟尼佛講完以後,沒有菩薩敢出來流通淨土法門,是六方諸佛出來流通,這個道理我們到經文再說明。總之我們整個經文的結構,是分成一個前言,一個正文,最後一個結勸,就是序、正、流通叁部分。

  我們先看第一個序分。這個序分澫祖把它分爲兩段,第一個是通序,第二個是別序。這個通就是說,它是通于一切經典,又叫作證信序,證明的證,信心的信,證信序。也就是說佛陀在講經之前一定要先說明,所謂的六種成就,這個法會是在哪裏說的,與會的大衆有哪些人參加,等等,那麼這個地方叫證信序,有六種成就。那麼六種成就,澫益大師把它歸納成兩種,我們看丙一標法會時處,第科,引大衆同聞,說明說法的時間跟處所。這個地方包括了已經有五種成就。我們先看第一個經文,我們大家請合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段經文事實上雖然很短,但是它是有五種的內涵在裏面,有關這一點我們看澫益大師來怎麼樣解釋這一段,我們看附表第一,這在後面的《補充講表》第一面,這以下的《補充講表》都是摘錄澫祖的彌陀要解。我們先看《附表一》,講到五種成就的六種。看第一個如是,這個如是叫作信成就,信心的信,這個如呢,本來意思恒常不變叫如,真實不虛叫是。也就是說這個如是的意思就是總括了以下的全部的經文,那麼這以下的經文都是恒常不變的,都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冠作如是。那麼標出如是,是表示身爲一個弟子,我們對以下的經文應該以相信、隨順的心態來學習,表示信順。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學習一個世間的道理,你學這個醫學科學,這個道理叁年後、五年後,可能就被推翻掉了,它隨這個時間變化。但是只有佛法的道理能夠稱爲如是,你說因果的道理,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造罪成就痛苦的果報,這種道理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所以我們學佛法跟學世間法的差別,你學世間的道理,你要不斷地進步,因爲道理它不斷地變,你以前的觀念已經落伍了。學佛法沒有落伍這件事情,一勞永逸的,因爲這個道理不會改變,所以說我們在研究本經的時候冠上如是,這樣子就是說,以下的經文是真實不虛的,是恒常不變的,是值得我們所有佛弟子去相信、隨順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聞,這個地方是說明聞成就,聽聞的聞,這個地方的我指的是阿難尊者,因爲佛陀滅度以後,在結集的時候,升座說法的是阿難,那麼這個我聞表示是一種師承,表示這個法門的傳承。也就是說呢,以下的經典不是說我阿難尊者有這樣的智慧可以宣說,是我如是地聞,而如是地宣說,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基本上所有的經典都是冠上如是我聞,沒有一個例外的。那麼大家就質疑,爲什麼佛陀的經典一定要冠上如是我聞呢?蓮池大師提出了兩點的說明。第一點遵重遺教,佛陀在臨滅度的時候的交待。佛陀要滅度的時候弟子們哭得很傷心,阿難尊者也不例外,躲在寮房裏面哭得很悲痛。這個時候阿那律尊者馬上覺悟到,就去找他的堂弟阿難尊者說,這個時候你不能哭啊!這不是哭的時候。現在你身爲一個侍者,你要趕快到佛陀的寮房去,請示四件重大的事情。阿難尊者這個時候很快覺醒,把眼淚擦幹,到了佛陀的前面。他說,佛陀,你老人家,我們大家都是跟你學習佛法,你現在要滅度了,我們要請教你四件事情:第一個您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你爲師,你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做什麼,你要我們不做什麼,我們不做什麼,事情很簡單;但是你老人家滅度了以後,我們要以誰爲師呢?佛陀說以戒爲師,佛陀所製訂的戒法、章法,你照這個做就對了,就亂不了了。

   第二個,我的身業、口業以戒爲師,那我的內心要怎麼安住呢?我心以何爲住?佛陀說以四念處爲住,你看到任何的環境,你就觀察這個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你的心就安住了,你的攀緣心就調伏了。第二個是師的問題,安住的問題。第叁個,一切經首當安何字?就是說你老人家往生以後,我們把你說的東西結集,那麼前面的地方要安什麼字,才能夠取信後人?佛陀說安立如是我聞。第四個,僧團裏面很多的非法比丘,我們應該怎麼處理?以前這個非法比丘,都是你老人家親自處理的,該罵的罵,該摒出去的摒出去,佛陀說你們保持默然就好了,默然。

  默然這句話我稍微解釋一下,我們看佛陀的戒律,很多地方佛陀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是默然的,他有時候是直接地把答案講出來,有時候不講話。那麼就是說,其實從佛法的角度在處理問題,佛陀的態度是兩個態度,一個是解決問題,一個是化解問題。有些事情,佛陀說要把人現前、法現前,把所有人找過來,把事情講清楚、說明白,把這個誤會化解。OK了,人現前、法現前,這個叫解決問題。但是佛陀說有一種是複雜的問題,彼此沒有共識的問題,不能解決,要化解,就是默然。這個就很高明了,默然也是一個處理問題很好的方法。你看現在我們大家接受西方的教育,做什麼事主動積極啊,什麼事情說清楚、講明白,其實這個觀念只能夠處理一部分的問題,有些問題你講得越清楚,情況會…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