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生啊,你真地是拿破仑的转世吗?他说啊应该不是,但是当我在挫败的时候我观想我是拿破仑,这对我帮助太大了。他这个时候的归依境是以拿破仑当归依境,他观想他自己是拿破仑。所以我们心中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当然净土法门是以佛心为己心,就是说你心中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功德,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容易出现。诸位要知道,佛法的因缘观很强调你内心的心力,你的忆念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平常都在想什么事情,这很重要。你心中经常想些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来生就会出现。譬如说你两个人,你们这两个人感情太好了,你们想要来生再见面,怎么办?你必须要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互相地忆念,你们来生肯定出现。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就是说你一定要把极乐世界的功德不断地忆念,不断地忆念,这个时候,你来生的时候,这个功德才会出现,不是只是念佛而已。你先建立一个忆念的信心,你要建立一个心中的归依境。就像我们画这个唐卡,你把这个唐卡,中间有一个正报的佛陀,旁边有依报的宫殿,还有很多的菩萨围绕,很多的护法围绕,然后你不断地观想,你的心进入了唐卡里面去。当然我们念佛人不一定要靠这个唐卡,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为什么要学这部《阿弥陀经》?你必须把这个经文学过以后你心中要画出一个唐卡,要勾绘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心中,然后当作你心中的归依境,产生一种归依的信心。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三力不可思议,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弥陀的大愿力,你要相信佛陀是与你同在的,他一定有能力救拔你,这是第一个。

  那么当我们有了信心以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就是要发。我们刚才讲过,净土宗的人是活在未来,他心中所想的是来生的功德。净土宗你看它的特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从这句话你就看得出来,它不把今生当重点。那么,我们怎么厌离娑婆,怎么欣求极乐呢?这不是嘴巴讲,你心中要有这样的认同,这个其实到愿的时候就有一点智慧的抉择。那我们怎么去观察娑婆?怎么去观察极乐?

  我们看下面的这一段,厌离娑婆我们应该怎么观察?从古德的开示,要观察娑婆世界有三种障碍:第一种烦恼障,第二个业障,第三个报障。那么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得一个果报,你很容易产生贪嗔的烦恼,这个时候障碍你的安乐,障碍你的圣道。因为烦恼的本质是躁动的,所有的快乐都必须具足在一种安祥、安乐的角度,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有烦恼的障碍;第二个业障,有这个业报身一定夹带着罪业,这个业力也障碍我们的安乐,使令我们不自在;第三个是报障,你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有老病死的问题,这个老病死,老使令精神衰弱,病痛、死亡这个都会障碍我们的安乐。所以娑婆世界,我们简单地讲它是一场恶梦,这个感受是痛苦的;而且它是添梦,你每一次的投胎就产生一种颠倒的力量,这个十二因缘,你每走过一次,这个十二因缘流转的力量就加强一次。所以你流转得越久,你以后要出去就越困难,因为这个梦越做越糊涂,添梦。

  我们每一个人为什么会来三界投胎呢?因为我们贪恋娑婆。我们前面讲过,我们对娑婆世界充满了期待,有这个愿望,你如果对娑婆世界没有愿望,你不可能来三界的。那为什么我们对娑婆世界有愿望呢?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真实了解娑婆世界,我们看到娑婆世界美好的一面,因为它有很多五欲的快乐吸引着我们。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五欲的快乐它的背后产生的过失,也就是说我们起了颠倒,我们没有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所以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所以讲厌离娑婆,你必须要说服你自己要厌离娑婆,你必须用智慧的观察,因为它这个快乐的本身夹杂了毒药,烦恼障、业障、报障。

  智者大师他对于我们娑婆世界五欲的快乐,他讲一个偈颂,有助于我们观察。他说我们每一人都喜欢追求五欲,财色名食睡,感到非常的幸福。但是这个五欲,他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智者大师说,其实当我们冷静下来思维,这个五欲的快乐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你追求的过程,当你在年轻的时候,读完书,进入了这个职业,你立定志向,使令你富有、使令你追求美好眷属的时候,其实你追求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压力很大,因为你要追求,别人也要追求,所以追求的时候是有一种逼迫之苦。等到你中年的时候,你一生的精神体力,晚年的时候,得到你心中所要的,你快乐了吗?不是,得时多怖畏。因为五欲的快乐是非常的脆弱,你必须不断地担心才能够维持它相续。所以你得到越多,你心中的害怕就越严重,所以拥有越多的人心中的忧愁、压力是越大的,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他所拥有的东西是非常脆弱的,你明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可能就消失掉了。所以心中感到怖畏,你也没有真正的安稳、快乐。等得有一天失掉了,失时怀忧恼,忧愁悔恨。所以我们对于五欲的快乐我们总结啊,一切无乐时。你追求的过程并不快乐,得到的时候有一点快乐,但这个快乐夹带着怖畏,你也没有真正快乐,没有真正受用,等到失掉的时候你比那些没有得到的更痛苦。

  所以就是说,我们今天想要厌离一个东西,你必须要把这个表层的假象拨开来,你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你才能够真实厌离的。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是活在妄想当中,智者大师说,我们过去被妄想所欺骗。说是怎么样?狗啮枯骨。说一只狗,这只狗去咬一个没有血、没有肉的一个干枯的骨头,枯骨,这个骨头没有肉。但是这个狗太饥饿了,它一直咬一直咬,把舌头咬破了,它吃到自己的血,它说这个骨头太甜美了!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五欲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接触金钱的时候,接触五欲的时候,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呢?那是你的妄想创造出来的,你的妄想产生一种虚妄的快乐感受,因为五欲本身不是一种功德相,不像三宝。所以说,我们今天要厌离娑婆,我们必须要远离这个妄想的误导,你看到娑婆世界的真实相,它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它是一个充满障碍的世界。

  那么,我们离开了娑婆世界,我们又不能到涅槃去,那么我们来生,云何应住呢?应该到哪里去好呢?所以我们就进一步设定来生的目标——欣求极乐。那么极乐世界之所以值得欣求是因为它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法身德,这个法身德就是针对前面的报障,他没有老病死的障碍,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无边的阿僧祗劫的寿命,一生都很健康。所以你在极乐世界的这一期的生命当中,你不用为了你的果报的色身而忧愁,它不给你老病死的障碍,法身德;第二个般若德,在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没有所谓的烦恼障,因为他经常能够见佛闻法,能过经常保持正念的观照,这个果报体有这种力量;第三个解脱德,极乐世界没有造作罪业的因缘,你所接触的都是清净的法界,所以它是没有业障。总而言之,蕅益大师对极乐世界的一个总结,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它是一个安乐的果报,它是一个清净的果报。

  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这个发愿很重要,你心中的愿力很重要。我们一个果报的产生,你造业是一部分,你心中的愿望又是另一个部分。你看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最大的护法给孤独长者,这个给孤独长者为了要护持佛陀,几乎把所有的家都卖掉了,去盖这个祗桓精舍,而且他还亲自监工。这时候,佛陀就派舍利弗尊者来陪伴给孤独长者来监督这个祗桓精舍的工程。这一天,舍利弗尊者就面带微笑,当然一个圣人是不随便微笑的。这时候,给孤独长者就问舍利弗尊者说,尊者你以何因缘而微笑呢?舍利弗尊者说,你布施这个精舍,地上的精舍未成,你天上的宫殿已就。我们这个精舍还没有盖好,你上面的宫殿已经成就了。这个时候,给孤独长者说,你可不可以把天上我来生的果报现给我看呢?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就用神通力,把他未来的果报现前,结果是六欲天同时现前,因为他这个时候还没有设定目标要到哪里去,所以六欲天同时现前。也就是说,他的业力,六欲天都可以去。这个时候,给孤独长者就问舍利弗尊者说,尊者,六欲天都现前,我应该怎么选择呢?舍利弗尊者说兜率天有弥勒菩萨在说法,有解脱的因缘,你应该选择兜率天。这个时候给孤独长者,他发愿要求生兜率天,这个时候其它五天就统统消失掉了。所以你造的业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但是它没有方向;你心中所发的愿,才是决定这个动力的方向。

  也就是说,我们念了很多的佛号,这是一种资粮力;但这个佛号是不是能够引导你到净土去,重点在于你心中所设定的目标。所以这个地方发愿是很重要,你不能够等到临终才来发愿,你一定是平常就点点滴滴把你对娑婆世界,这个贪恋的心慢慢地转过来、慢慢地转过来、慢慢地转过来。

  在《大智度论》上面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这个车夫他为他的主人驾车。有一天他就问佛陀说,说我是一个车夫,我的生命是非常危险的,哪一天发生车祸,我就要死于非命。假设我今天我是很想要求生净土,那如果发生车祸,临时死亡了,那我会到哪里去呢?释迦牟尼佛说你即使发生了车祸,你也会到净土去。这个车夫说是这样子吗?佛陀说你看到前面的树吗?这棵树平常是往西边倾倒,如果你突然间把它砍断,它是往哪里去呢?他说它是往西边倾倒,它只有一个方向,往西边倒下去。佛陀说你亦复如是。你平常已经把你的目标设定得很清楚了,没有任何的怀疑,你即使随时死亡,你的生命也只有一个方向——往净土去。所以说,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前面讲过,这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