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生啊,你真地是拿破侖的轉世嗎?他說啊應該不是,但是當我在挫敗的時候我觀想我是拿破侖,這對我幫助太大了。他這個時候的歸依境是以拿破侖當歸依境,他觀想他自己是拿破侖。所以我們心中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當然淨土法門是以佛心爲己心,就是說你心中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容易出現。諸位要知道,佛法的因緣觀很強調你內心的心力,你的憶念是很重要的,就是說你平常都在想什麼事情,這很重要。你心中經常想些什麼事情,這件事情來生就會出現。譬如說你兩個人,你們這兩個人感情太好了,你們想要來生再見面,怎麼辦?你必須要某甲憶念某乙,某乙也憶念某甲,互相地憶念,你們來生肯定出現。所以說,這個淨土法門就是說你一定要把極樂世界的功德不斷地憶念,不斷地憶念,這個時候,你來生的時候,這個功德才會出現,不是只是念佛而已。你先建立一個憶念的信心,你要建立一個心中的歸依境。就像我們畫這個唐卡,你把這個唐卡,中間有一個正報的佛陀,旁邊有依報的宮殿,還有很多的菩薩圍繞,很多的護法圍繞,然後你不斷地觀想,你的心進入了唐卡裏面去。當然我們念佛人不一定要靠這個唐卡,但是諸位要知道,你爲什麼要學這部《阿彌陀經》?你必須把這個經文學過以後你心中要畫出一個唐卡,要勾繪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心中,然後當作你心中的歸依境,産生一種歸依的信心。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叁力不可思議,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彌陀的大願力,你要相信佛陀是與你同在的,他一定有能力救拔你,這是第一個。

  那麼當我們有了信心以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就是要發。我們剛才講過,淨土宗的人是活在未來,他心中所想的是來生的功德。淨土宗你看它的特點: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從這句話你就看得出來,它不把今生當重點。那麼,我們怎麼厭離娑婆,怎麼欣求極樂呢?這不是嘴巴講,你心中要有這樣的認同,這個其實到願的時候就有一點智慧的抉擇。那我們怎麼去觀察娑婆?怎麼去觀察極樂?

  我們看下面的這一段,厭離娑婆我們應該怎麼觀察?從古德的開示,要觀察娑婆世界有叁種障礙:第一種煩惱障,第二個業障,第叁個報障。那麼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得一個果報,你很容易産生貪嗔的煩惱,這個時候障礙你的安樂,障礙你的聖道。因爲煩惱的本質是躁動的,所有的快樂都必須具足在一種安祥、安樂的角度,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有煩惱的障礙;第二個業障,有這個業報身一定夾帶著罪業,這個業力也障礙我們的安樂,使令我們不自在;第叁個是報障,你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有老病死的問題,這個老病死,老使令精神衰弱,病痛、死亡這個都會障礙我們的安樂。所以娑婆世界,我們簡單地講它是一場惡夢,這個感受是痛苦的;而且它是添夢,你每一次的投胎就産生一種顛倒的力量,這個十二因緣,你每走過一次,這個十二因緣流轉的力量就加強一次。所以你流轉得越久,你以後要出去就越困難,因爲這個夢越做越糊塗,添夢。

  我們每一個人爲什麼會來叁界投胎呢?因爲我們貪戀娑婆。我們前面講過,我們對娑婆世界充滿了期待,有這個願望,你如果對娑婆世界沒有願望,你不可能來叁界的。那爲什麼我們對娑婆世界有願望呢?因爲我們沒有一個人真實了解娑婆世界,我們看到娑婆世界美好的一面,因爲它有很多五欲的快樂吸引著我們。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五欲的快樂它的背後産生的過失,也就是說我們起了顛倒,我們沒有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所以我們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所以講厭離娑婆,你必須要說服你自己要厭離娑婆,你必須用智慧的觀察,因爲它這個快樂的本身夾雜了毒藥,煩惱障、業障、報障。

  智者大師他對于我們娑婆世界五欲的快樂,他講一個偈頌,有助于我們觀察。他說我們每一人都喜歡追求五欲,財色名食睡,感到非常的幸福。但是這個五欲,他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智者大師說,其實當我們冷靜下來思維,這個五欲的快樂是有叁個階段。第一個,你追求的過程,當你在年輕的時候,讀完書,進入了這個職業,你立定志向,使令你富有、使令你追求美好眷屬的時候,其實你追求的過程是很痛苦的。壓力很大,因爲你要追求,別人也要追求,所以追求的時候是有一種逼迫之苦。等到你中年的時候,你一生的精神體力,晚年的時候,得到你心中所要的,你快樂了嗎?不是,得時多怖畏。因爲五欲的快樂是非常的脆弱,你必須不斷地擔心才能夠維持它相續。所以你得到越多,你心中的害怕就越嚴重,所以擁有越多的人心中的憂愁、壓力是越大的,因爲他很清楚地知道,他所擁有的東西是非常脆弱的,你明天早上起床的時候可能就消失掉了。所以心中感到怖畏,你也沒有真正的安穩、快樂。等得有一天失掉了,失時懷憂惱,憂愁悔恨。所以我們對于五欲的快樂我們總結啊,一切無樂時。你追求的過程並不快樂,得到的時候有一點快樂,但這個快樂夾帶著怖畏,你也沒有真正快樂,沒有真正受用,等到失掉的時候你比那些沒有得到的更痛苦。

  所以就是說,我們今天想要厭離一個東西,你必須要把這個表層的假象撥開來,你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你才能夠真實厭離的。也就是說我們過去是活在妄想當中,智者大師說,我們過去被妄想所欺騙。說是怎麼樣?狗齧枯骨。說一只狗,這只狗去咬一個沒有血、沒有肉的一個幹枯的骨頭,枯骨,這個骨頭沒有肉。但是這個狗太饑餓了,它一直咬一直咬,把舌頭咬破了,它吃到自己的血,它說這個骨頭太甜美了!智者大師的意思就是說,五欲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快樂,但是爲什麼我們在接觸金錢的時候,接觸五欲的時候,會産生快樂的感受呢?那是你的妄想創造出來的,你的妄想産生一種虛妄的快樂感受,因爲五欲本身不是一種功德相,不像叁寶。所以說,我們今天要厭離娑婆,我們必須要遠離這個妄想的誤導,你看到娑婆世界的真實相,它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它是一個充滿障礙的世界。

  那麼,我們離開了娑婆世界,我們又不能到涅槃去,那麼我們來生,雲何應住呢?應該到哪裏去好呢?所以我們就進一步設定來生的目標——欣求極樂。那麼極樂世界之所以值得欣求是因爲它有叁種功德:第一個法身德,這個法身德就是針對前面的報障,他沒有老病死的障礙,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祗劫的壽命,一生都很健康。所以你在極樂世界的這一期的生命當中,你不用爲了你的果報的色身而憂愁,它不給你老病死的障礙,法身德;第二個般若德,在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沒有所謂的煩惱障,因爲他經常能夠見佛聞法,能過經常保持正念的觀照,這個果報體有這種力量;第叁個解脫德,極樂世界沒有造作罪業的因緣,你所接觸的都是清淨的法界,所以它是沒有業障。總而言之,蕅益大師對極樂世界的一個總結,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極樂世界是醒夢者也,它是一個安樂的果報,它是一個清淨的果報。

  這個意思就是說,其實這個發願很重要,你心中的願力很重要。我們一個果報的産生,你造業是一部分,你心中的願望又是另一個部分。你看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最大的護法給孤獨長者,這個給孤獨長者爲了要護持佛陀,幾乎把所有的家都賣掉了,去蓋這個祗桓精舍,而且他還親自監工。這時候,佛陀就派舍利弗尊者來陪伴給孤獨長者來監督這個祗桓精舍的工程。這一天,舍利弗尊者就面帶微笑,當然一個聖人是不隨便微笑的。這時候,給孤獨長者就問舍利弗尊者說,尊者你以何因緣而微笑呢?舍利弗尊者說,你布施這個精舍,地上的精舍未成,你天上的宮殿已就。我們這個精舍還沒有蓋好,你上面的宮殿已經成就了。這個時候,給孤獨長者說,你可不可以把天上我來生的果報現給我看呢?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就用神通力,把他未來的果報現前,結果是六欲天同時現前,因爲他這個時候還沒有設定目標要到哪裏去,所以六欲天同時現前。也就是說,他的業力,六欲天都可以去。這個時候,給孤獨長者就問舍利弗尊者說,尊者,六欲天都現前,我應該怎麼選擇呢?舍利弗尊者說兜率天有彌勒菩薩在說法,有解脫的因緣,你應該選擇兜率天。這個時候給孤獨長者,他發願要求生兜率天,這個時候其它五天就統統消失掉了。所以你造的業是一種前進的動力,但是它沒有方向;你心中所發的願,才是決定這個動力的方向。

  也就是說,我們念了很多的佛號,這是一種資糧力;但這個佛號是不是能夠引導你到淨土去,重點在于你心中所設定的目標。所以這個地方發願是很重要,你不能夠等到臨終才來發願,你一定是平常就點點滴滴把你對娑婆世界,這個貪戀的心慢慢地轉過來、慢慢地轉過來、慢慢地轉過來。

  在《大智度論》上面講一個公案說,有一個車夫,這個車夫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這個車夫他爲他的主人駕車。有一天他就問佛陀說,說我是一個車夫,我的生命是非常危險的,哪一天發生車禍,我就要死于非命。假設我今天我是很想要求生淨土,那如果發生車禍,臨時死亡了,那我會到哪裏去呢?釋迦牟尼佛說你即使發生了車禍,你也會到淨土去。這個車夫說是這樣子嗎?佛陀說你看到前面的樹嗎?這棵樹平常是往西邊傾倒,如果你突然間把它砍斷,它是往哪裏去呢?他說它是往西邊傾倒,它只有一個方向,往西邊倒下去。佛陀說你亦複如是。你平常已經把你的目標設定得很清楚了,沒有任何的懷疑,你即使隨時死亡,你的生命也只有一個方向——往淨土去。所以說,這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前面講過,這是一種智慧的觀照…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