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35

  ..续本文上一页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你就能够得到这些诸佛的护念,得到他光明的加持,跟本愿的加持,那么你就能够在整个生命当中,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无上菩提就会产生一个金刚不坏的善根,你的善根就能够在生命当中得到一种增上的力量,得到佛力的加被。所以这个就是本经所说的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的意思。

  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地方就是说赞叹信心的功德。就是说我现在并没有发愿求生净土,我并没有。我并没有,但是我对阿弥陀佛圣号有信心了,我相信它是大功德的法界,我不断地念阿弥陀佛,但是我没有发愿,这样子你也功不唐捐。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你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结下一个比较深的缘,跟一般人来说,你就能够得到他更多的加持,而能够得到一些增上的力量。佛陀的内心是安住在涅槃的功德,那么大乘的涅槃有两种功德,一种是自受用,一种寂静的状态;第二个是他受用,就是在涅槃当中他释放出他的本愿的加持。但是这个佛陀涅槃的本愿的加持,对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因缘的浅深不同。你对他的忆念不同,你对他的信心不同,他对你的加持也就有所不同,它不是平等的。佛陀本身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众生的心对佛的忆念有浅深,所以加持有浅深,关于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加持,在《华严经》讲出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消息,它说: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是怎么回事?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平等的,它没有选择说在哪里显现,月亮的心情是无分别的;但是你要让月亮显现,你得把水准备好,你准备的是一个大脸盆,这个月亮就特别大,你准备一个小杯子,月亮就这么小。你不能够说,月亮不公平,不能讲这样,是我们准备的资粮有差别。这意思就是说,其实不要说六方诸佛,十方诸佛在涅槃当中,他都释放出他的光明摄受,本愿摄受,但是为什么哪一个人跟某一尊佛特别能够感应,哪一个人跟他不感应呢?其实都是众生的你对他的忆念的浅深所产生的差别,是这个道理。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他有一个大臣,在晚年生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很特别,因为他过去的善业,这个儿子一出生的时候,在地上也同时出现了一只金黄色的象。这个小孩子慢慢长大,这个象也慢慢长大。那个象它不但本身是金黄色,它的排泄物都是黄金,所以他这个家里面的黄金越来越多,所以就把这个小孩子安立作“象护”,就是他一出生的时候有象保护,那么这个小孩子有时候就骑着象到处游玩。当然在古时候这个种族是很明确的,贵族是不能跟贱族往来的,所以他这个王公大臣是跟王公大臣互相往来。那么这个时候象护他从小就跟那些王公大臣乃至于阿阇世王,阿阇世王这个时候还是个太子,在一起玩。有一天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大家就说,诶,我们应该把家里面的宝物讲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某甲说我有什么宝物,某乙说他有什么宝物……,到象护的时候说我们家有一个重要的宝物,就是那个金黄色的象,排出来的都是黄金。那么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就生起了贪爱之心,他心中就默默地许恶愿:等到我做国王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这个象夺过来。

  后来因为频婆娑罗王的寿命很长,阿阇世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他做国王做那么久,就把他父亲关起来,把他饿死,所以阿阇世王等于是杀父,犯了逆罪。那么阿阇世王杀了父亲以后做了国王,他就想到他过去在小时候所发的誓愿,他这个时候就发邀请函,请象护带着这个大象来王宫应供,来参加他的国王就职典礼。这个时候象护的父亲说,你不要参加,这阿阇世王坏得很,他连父亲都敢杀。象护说没关系,我们以前小时候是好朋友,怕啥?那么这个象护就带着这个大象去应供,吃完饭以后,阿阇世王就说,你一个人回去就好了,这个象就留下来了。象护没办法了,就一个人回去。但是这个象是业力所感,是不能夺取的,所以当象护回到家以后,这个象就很自动地从王宫的地上消失,又从他的家里面出现。那么这件事就很严重了,有杀身之祸,所以他父亲说,你生命危险,你激怒了阿阇世王,他要恼羞成怒。在那个时候他唯一的选择只有一条路,出家。在古时候发生杀罪的时候,出家是可以免罪的,所以这个时候象护就出家了,那这个大象也跟他出家了。

  出家以后当然就带着象到处托钵。那么后来象护证得阿罗汉果以后,这个时候因为僧团有一只象,这个象还金黄色的,就很特别了,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信徒来到僧团,坐游览车,不是来请法师说法,是来看象的,就造成这个僧团很不安定,整天有很多游览车来来往往的。这个时候比丘就跟佛陀说,这个象护出家就出家,带一个象在那个地方,很多信徒来看象,害得我们都不能打坐。佛陀就跟象护说:“你现在你不需要这个象了,你证得阿罗汉果了。”象护说:“我也不喜欢呐,但是它跟着我了。”他说你跟他讲:“仁者汝去,仁者汝去,仁者汝去,念三遍。”果然这个象就消失掉了。

  那么这个时候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个象护是什么样因缘召感这个象,又什么因缘能够有出家,又这么快证得阿罗汉果呢?”释迦牟尼佛说:“过去有一个商人,他做了买卖成功以后,得到一些黄金,他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寺庙,这个时候他就到寺庙大殿去拜佛,那么中间当然是大雄宝殿,是迦叶佛,但是在边殿的地方是当来下生释迦牟尼佛。在贤劫千佛每一尊佛来到人世间,都是先到兜率天等待,那么最后乘着六牙白象而降。所以他到大雄宝殿拜完迦叶佛的时候,也顺便到边殿去拜释迦牟尼佛跟他的象。他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身体,那个黄金有点剥落了,大象也剥落了,他就把他所赚的钱拿一部分出来,把释迦牟尼佛的像跟这个大象把它安金,安完以后欢喜地回去。所以他一出生就有一个金黄的象在那边侍侯,乃至于他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就跟佛陀相遇,能够得度。

  所以我们在未来生命当中,有些人很容易跟佛陀同时出世,有些人会错过机会,你看我一出世的时候,佛陀刚刚好往生,为什么呢?就是没有结缘。我问诸位一个问题:你拿钱去供养慈善事业,跟拿钱供养三宝,有什么共同点跟差别点,诸位知道吗?从成就福报来说是一样的,福报,你供养慈善机构、供养三宝是一样地成就福报。但是你供养三宝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你跟三宝结缘,你来生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从一个佛法的因缘观,佛法不怕你烦恼重,也不怕你业障重,但是佛法很怕一件事情:你没有跟三宝结缘,这问题很严重。因为你每一次的出生刚好都是三宝不住世,你遇不到佛、遇不到法、遇不到僧,你刚好都是在一尊佛跟另外一尊佛过渡的一个黑暗时期,那你就没有得度的因缘啊!所以,你在成佛之道当中,你跟三宝结缘是非常重要的。而跟三宝结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忆念他的圣号。所有的法门当中莫过于忆念诸佛菩萨的圣号更加方便更加直接。所以这个地方,本经在修行的时候强调执持名号,那么他的目的就是,因为你念他的圣号,你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法华经》也是讲到,《法华经》讲《方便品》,方便是成佛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缘,它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句话实在令人非常感动。说你为什么会成佛呢?成佛要有因缘。你刚开始的因缘是什么?你刚开始跟三宝的第一个灵动是什么?就是说,若人散乱心,你本来是不想去寺庙的,但是刚好经过,也不是刻意的,经过寺庙以后,想说进来了,就走走看看吧。看到佛像,你内心非常散乱躁动,就合掌一下,那么称一念南无佛。哦,你的生命有变化了,你来生又遇到佛法,来生又遇到佛法,然后再来生就去归依了,归依了一段时间以后,再过来就受五戒了,受过五戒以后就受菩萨戒,甚至于出家,后来慢慢慢慢就往生净土去了,就成佛了。那么你现在从结果当中看因,就说你这个结果当初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你刚开始跟阿弥陀佛结第一个缘啊!所以我们不要去忽略你称念圣号的一个效果。我们退一步讲,当然这句话不要当作你修行的标准,但是退一步想,你参加很多佛七、很多佛三,万一你没有往生,你觉得这个会前功尽弃吗?不会的。你过去跟佛结的缘,这个善根是不会退掉的。当然你能够让善根在临终现前那最好,但是你所称念的每一句佛号,你跟佛陀所结的缘,那个是不退转的。所谓不退转就是说,它不可破坏。你到三恶道去,出来,这个善根还在,三恶道的果报不能破坏你的善根。你来生再来的时候,你念佛会比一般人更早进入状况。你看这个人一天到晚在那边玩,怎么一下子就进入状况了?他前生有念,他前生刚好没有去啊!所以他今生比别人强。所以你今生比别人强,你前生是差一点去,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忆念佛陀圣号,其实你每一句佛号在你的生命当中,我跟你保证,绝对没有所谓的空过这件事情,每一句佛号都没有,就算你今生没有往生都不空过,都不空过。他这个佛号是一直累积、一直累积的。你看你布施,你去布施一个慈善机构,那么生天,生完天,这个善业就消失掉了,生灭法。你念佛的时候那个善根是不断在的,直到你成佛为止。所以这个地方劝信,就是说,当我们依止信心来忆念圣号的时候,你的善根成就不退转,坚固、不可破坏的力量。这个是讲到信心的功德,当然这个地方还没有保证往生,真正往生到发愿的地方。

  我们看第二段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前面是说我们对佛号只是具足两种资粮,持名跟信心…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