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35

  ..續本文上一頁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你就能夠得到這些諸佛的護念,得到他光明的加持,跟本願的加持,那麼你就能夠在整個生命當中,能夠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對無上菩提就會産生一個金剛不壞的善根,你的善根就能夠在生命當中得到一種增上的力量,得到佛力的加被。所以這個就是本經所說的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的意思。

  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地方就是說贊歎信心的功德。就是說我現在並沒有發願求生淨土,我並沒有。我並沒有,但是我對阿彌陀佛聖號有信心了,我相信它是大功德的法界,我不斷地念阿彌陀佛,但是我沒有發願,這樣子你也功不唐捐。在未來的生命當中,你就能夠跟阿彌陀佛結下一個比較深的緣,跟一般人來說,你就能夠得到他更多的加持,而能夠得到一些增上的力量。佛陀的內心是安住在涅槃的功德,那麼大乘的涅槃有兩種功德,一種是自受用,一種寂靜的狀態;第二個是他受用,就是在涅槃當中他釋放出他的本願的加持。但是這個佛陀涅槃的本願的加持,對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爲什麼?因爲因緣的淺深不同。你對他的憶念不同,你對他的信心不同,他對你的加持也就有所不同,它不是平等的。佛陀本身是平等的,但事實上衆生的心對佛的憶念有淺深,所以加持有淺深,關于佛菩薩對于衆生的加持,在《華嚴經》講出一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它的消息,它說:佛菩薩對衆生的加持是怎麼回事?說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平等的,它沒有選擇說在哪裏顯現,月亮的心情是無分別的;但是你要讓月亮顯現,你得把水准備好,你准備的是一個大臉盆,這個月亮就特別大,你准備一個小杯子,月亮就這麼小。你不能夠說,月亮不公平,不能講這樣,是我們准備的資糧有差別。這意思就是說,其實不要說六方諸佛,十方諸佛在涅槃當中,他都釋放出他的光明攝受,本願攝受,但是爲什麼哪一個人跟某一尊佛特別能夠感應,哪一個人跟他不感應呢?其實都是衆生的你對他的憶念的淺深所産生的差別,是這個道理。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叫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他有一個大臣,在晚年生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很特別,因爲他過去的善業,這個兒子一出生的時候,在地上也同時出現了一只金黃色的象。這個小孩子慢慢長大,這個象也慢慢長大。那個象它不但本身是金黃色,它的排泄物都是黃金,所以他這個家裏面的黃金越來越多,所以就把這個小孩子安立作“象護”,就是他一出生的時候有象保護,那麼這個小孩子有時候就騎著象到處遊玩。當然在古時候這個種族是很明確的,貴族是不能跟賤族往來的,所以他這個王公大臣是跟王公大臣互相往來。那麼這個時候象護他從小就跟那些王公大臣乃至于阿阇世王,阿阇世王這個時候還是個太子,在一起玩。有一天大家玩得高興的時候大家就說,诶,我們應該把家裏面的寶物講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某甲說我有什麼寶物,某乙說他有什麼寶物……,到象護的時候說我們家有一個重要的寶物,就是那個金黃色的象,排出來的都是黃金。那麼這個時候阿阇世王就生起了貪愛之心,他心中就默默地許惡願:等到我做國王的時候,我一定要把這個象奪過來。

  後來因爲頻婆娑羅王的壽命很長,阿阇世王實在等得不耐煩了,他做國王做那麼久,就把他父親關起來,把他餓死,所以阿阇世王等于是殺父,犯了逆罪。那麼阿阇世王殺了父親以後做了國王,他就想到他過去在小時候所發的誓願,他這個時候就發邀請函,請象護帶著這個大象來王宮應供,來參加他的國王就職典禮。這個時候象護的父親說,你不要參加,這阿阇世王壞得很,他連父親都敢殺。象護說沒關系,我們以前小時候是好朋友,怕啥?那麼這個象護就帶著這個大象去應供,吃完飯以後,阿阇世王就說,你一個人回去就好了,這個象就留下來了。象護沒辦法了,就一個人回去。但是這個象是業力所感,是不能奪取的,所以當象護回到家以後,這個象就很自動地從王宮的地上消失,又從他的家裏面出現。那麼這件事就很嚴重了,有殺身之禍,所以他父親說,你生命危險,你激怒了阿阇世王,他要惱羞成怒。在那個時候他唯一的選擇只有一條路,出家。在古時候發生殺罪的時候,出家是可以免罪的,所以這個時候象護就出家了,那這個大象也跟他出家了。

  出家以後當然就帶著象到處托缽。那麼後來象護證得阿羅漢果以後,這個時候因爲僧團有一只象,這個象還金黃色的,就很特別了,那麼這個時候很多信徒來到僧團,坐遊覽車,不是來請法師說法,是來看象的,就造成這個僧團很不安定,整天有很多遊覽車來來往往的。這個時候比丘就跟佛陀說,這個象護出家就出家,帶一個象在那個地方,很多信徒來看象,害得我們都不能打坐。佛陀就跟象護說:“你現在你不需要這個象了,你證得阿羅漢果了。”象護說:“我也不喜歡呐,但是它跟著我了。”他說你跟他講:“仁者汝去,仁者汝去,仁者汝去,念叁遍。”果然這個象就消失掉了。

  那麼這個時候比丘就問佛陀說:“這個象護是什麼樣因緣召感這個象,又什麼因緣能夠有出家,又這麼快證得阿羅漢果呢?”釋迦牟尼佛說:“過去有一個商人,他做了買賣成功以後,得到一些黃金,他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個寺廟,這個時候他就到寺廟大殿去拜佛,那麼中間當然是大雄寶殿,是迦葉佛,但是在邊殿的地方是當來下生釋迦牟尼佛。在賢劫千佛每一尊佛來到人世間,都是先到兜率天等待,那麼最後乘著六牙白象而降。所以他到大雄寶殿拜完迦葉佛的時候,也順便到邊殿去拜釋迦牟尼佛跟他的象。他看到釋迦牟尼佛的身體,那個黃金有點剝落了,大象也剝落了,他就把他所賺的錢拿一部分出來,把釋迦牟尼佛的像跟這個大象把它安金,安完以後歡喜地回去。所以他一出生就有一個金黃的象在那邊侍侯,乃至于他在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就跟佛陀相遇,能夠得度。

  所以我們在未來生命當中,有些人很容易跟佛陀同時出世,有些人會錯過機會,你看我一出世的時候,佛陀剛剛好往生,爲什麼呢?就是沒有結緣。我問諸位一個問題:你拿錢去供養慈善事業,跟拿錢供養叁寶,有什麼共同點跟差別點,諸位知道嗎?從成就福報來說是一樣的,福報,你供養慈善機構、供養叁寶是一樣地成就福報。但是你供養叁寶還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你跟叁寶結緣,你來生會得到叁寶的加持。從一個佛法的因緣觀,佛法不怕你煩惱重,也不怕你業障重,但是佛法很怕一件事情:你沒有跟叁寶結緣,這問題很嚴重。因爲你每一次的出生剛好都是叁寶不住世,你遇不到佛、遇不到法、遇不到僧,你剛好都是在一尊佛跟另外一尊佛過渡的一個黑暗時期,那你就沒有得度的因緣啊!所以,你在成佛之道當中,你跟叁寶結緣是非常重要的。而跟叁寶結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憶念他的聖號。所有的法門當中莫過于憶念諸佛菩薩的聖號更加方便更加直接。所以這個地方,本經在修行的時候強調執持名號,那麼他的目的就是,因爲你念他的聖號,你能夠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你看《法華經》也是講到,《法華經》講《方便品》,方便是成佛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緣,它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句話實在令人非常感動。說你爲什麼會成佛呢?成佛要有因緣。你剛開始的因緣是什麼?你剛開始跟叁寶的第一個靈動是什麼?就是說,若人散亂心,你本來是不想去寺廟的,但是剛好經過,也不是刻意的,經過寺廟以後,想說進來了,就走走看看吧。看到佛像,你內心非常散亂躁動,就合掌一下,那麼稱一念南無佛。哦,你的生命有變化了,你來生又遇到佛法,來生又遇到佛法,然後再來生就去歸依了,歸依了一段時間以後,再過來就受五戒了,受過五戒以後就受菩薩戒,甚至于出家,後來慢慢慢慢就往生淨土去了,就成佛了。那麼你現在從結果當中看因,就說你這個結果當初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剛開始跟阿彌陀佛結第一個緣啊!所以我們不要去忽略你稱念聖號的一個效果。我們退一步講,當然這句話不要當作你修行的標准,但是退一步想,你參加很多佛七、很多佛叁,萬一你沒有往生,你覺得這個會前功盡棄嗎?不會的。你過去跟佛結的緣,這個善根是不會退掉的。當然你能夠讓善根在臨終現前那最好,但是你所稱念的每一句佛號,你跟佛陀所結的緣,那個是不退轉的。所謂不退轉就是說,它不可破壞。你到叁惡道去,出來,這個善根還在,叁惡道的果報不能破壞你的善根。你來生再來的時候,你念佛會比一般人更早進入狀況。你看這個人一天到晚在那邊玩,怎麼一下子就進入狀況了?他前生有念,他前生剛好沒有去啊!所以他今生比別人強。所以你今生比別人強,你前生是差一點去,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憶念佛陀聖號,其實你每一句佛號在你的生命當中,我跟你保證,絕對沒有所謂的空過這件事情,每一句佛號都沒有,就算你今生沒有往生都不空過,都不空過。他這個佛號是一直累積、一直累積的。你看你布施,你去布施一個慈善機構,那麼生天,生完天,這個善業就消失掉了,生滅法。你念佛的時候那個善根是不斷在的,直到你成佛爲止。所以這個地方勸信,就是說,當我們依止信心來憶念聖號的時候,你的善根成就不退轉,堅固、不可破壞的力量。這個是講到信心的功德,當然這個地方還沒有保證往生,真正往生到發願的地方。

  我們看第二段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前面是說我們對佛號只是具足兩種資糧,持名跟信心…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