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36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我那個時候並沒有很強烈的願望要求生淨土,那麼這個時候成就一個不退轉的善根。但是當我們在信心之外,又加上發願,那又不同了,那這個佛號力量又更大了。他說:假設有一個人,他已經發願,你來聽《阿彌陀經》之前你就決定要求生淨土了,你這次來聽,只是加強那個願望,你已經發願了;或者你現在正式發願,你聽了以後現在正式發願;或者當發願,你考慮以後要發願,即將要發願。那麼發願什麼呢?你覺得在叁界流轉,實在是太多的障礙、太多的退轉的因緣,你決定要來生到淨土去了,那麼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你的不退轉,不是在娑婆世界,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假設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也就是說,當我們已經建立了信心以後你不能得少爲足的,進一步要發願,因爲你要發願才能夠生于國土。

  那麼關于這個發願的相貌,我們看《附表第十六》,我們看澫益大師的開示,《附表第十六》結勸發願往生。

  這個地方有一個問跟答,他說: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就是說我現在發願,但是我的壽命還在啊,我的業力還沒有釋放完,我一定要把今生的業力釋放完了以後,我臨終才去嘛,所以應該說現在發願是當來受生嘛,怎麼會說是現在發願就現在受生呢?他提出這個問題。那麼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

  好,休息十分鍾。

  

  第十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補充講表》第16面,《附表第十六》發願往生

  那麼這一段是贊歎發願的功德,就是說當我們心中在憶念佛號的時候,同時又有一個願望,要求生淨土,那麼這樣子就能夠構成一個往生的力量。當然往生的力量前面從過去現在未來分判,就是你過去發願過去往生,現在發願現在往生,那麼爲什麼這個地方提出說,你現在發願應該是來生往生呢?怎麼說是現在發願現在可以往生呢?我現在還是個人啊,我怎麼能夠往生呢?提出這個問,你現在發願現在怎麼就能夠往生呢?我們看澫益大師的回答:

  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

  那麼這個地方要從兩層來解釋,第一個,就約著一期生命安立今發願,所以我今生往生,所以這個今的範圍很大,我現在持名,臨終往生,那這樣是合理了。現在持名,我今生臨終的時候往生,約著一期生命安立今,這個今就很大。那麼我們一般的果報都是叫作異熟,就是你造業跟得果報是要有一段時間的,你說你今生布施,但是你富貴是來生才出現的嘛,但是澫益大師的意思是下一段,約著當下。

  約刹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音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那麼前面的因果觀是漸教唯識的法門,這個叫作異熟果。異者,差異,就是時間上是有差異的。你現在布施持戒,你可能還是很貧窮,是的,正常。因爲你的業要保存在阿賴耶識,經過一段成熟的時間才表現出來,所以你今生還是很貧窮,但是你來生就會有變化。我們一般對因果的理解叫異熟果,造業跟得果報是有時間的差異。但是在圓頓的止觀,特別是天臺宗,他強調因果叫作因果同時,你造因的時候結果就出現,就出現了。我們看他怎麼說,說這個今發願是約著當下。也就是說一念相應,當我們內心當中對極樂世界的功德産生了真實的發願,這個時候你産生一個受生的力量,受生的力量;乃至于你念念地發願,你這個受生的力量慢慢地增長、慢慢地增長。所以我們簡單講,因果是不離當下這一念心,就好像秤子的兩頭,你一個下去,一個就高起來。當你發願的時候,那麼這個往生的力量就當下出現。

  這個因果同時的觀念在很多的經典都提到。你看《法華經》經常有這種觀念,《法華經》佛陀開權顯實以後,使令阿羅漢回小向大,阿羅漢在觀察空性的時候,他心中的願望是要趨向偏空涅槃。阿羅漢對生命是失望的,我們看《阿含經》裏面,他很少規劃來生的果報,很少。他心中所想到的就是空、無相、無願,他認爲只要是生命就是痛苦,他認爲生命沒有快樂的生命,所以我們認爲他是偏激的思想,太過悲觀了。凡夫太樂觀,凡夫認爲只要生命都是快樂的。大乘佛法是說生命有快樂、有痛苦,所以大乘佛法叫轉,這個是大乘佛法高明的地方,轉識成智。小乘佛法是講斷,反正我什麼都不要了,好的不要,壞的也不要。那麼當佛陀用比較不二的法門來啓導這些阿羅漢,說你們不要那麼偏激了,當初我教你們離開叁界,是因爲你們有煩惱,那麼這個生命本身是不決定的,你們應該再創造一個新的淨土,再創造一個新的生命來攝受衆生。那麼這個時候很多阿羅漢回小向大,他的方向發願改變。那值得我們注意就是說,當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在佛前重新發願的時候,佛陀做了一件事情:爲他們授記,說舍利弗,你什麼時候會成佛?你的佛號是什麼?你的眷屬會長得怎麼樣?你的國土會怎麼樣?講得很清楚。諸位要知道,佛陀講話是不增也不減,他看到什麼,他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那我們會問,那麼阿羅漢之前在觀一切法空而對生命完全絕望的時候,佛陀爲什麼不爲他授記呢?那表示那個力量沒有出現。但是當阿羅漢在當下的時候,心中重新發願的時候,佛陀就看到了,他的心中有一股力量的影像出現,雖然還沒有表現出來,但是我們也可以說它已經生起了,是不是?你說你今天造了一個布施的業,我們也可以說你因果同時,你造業的時候,你那個安樂的果報也出現了,只是暫時保留在你的心中。

  澫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講一個公案。他說在明末的時候,有一個農夫,這個農夫他的田地跟隔壁一個大富長者的田地是相接的,這個大富長者看這個農夫的田地很肥沃,就利用晚上的時候,把他的地界標偷移了,就占用他一大塊的土地。這個農夫一起來,說:“哎,這個界標怎麼跑到這個地方呢?”就跟大富長者理論。大富長者財大氣粗,他就不承認,農夫一狀就告到官府去了。官府受了這個大富長者的賄賂,就判這個農夫是敗訴。當然這個農夫心中很恨,就發了邪願,他說:“你今生這樣子欺負我,我不甘心,我來生發願要做一只蛇報仇。”那麼他這個人一發願以後,他的生命就變化,就開始生病,他本來身體很健康,農夫一天到晚運動嘛。那麼他發願以後身體就生病了,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請醫生來看也看不好。要臨終的時候,把他的兒子叫過來說:“我要死了,你幫我弄一個棺材,但是那棺材不要封死,要留一個小洞。”兒子說:“棺材都是密封,怎麼要小洞呢?”說:“我來生要變一條蛇,你不弄一個小洞,我怎麼出來?”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兒子說:“哦,父親發這個願,不太好啊。”他就告訴作棺材的,作棺材的就把這個話講出來。後來大富長者就知道了。當然古時候比較善良,他想說其實是我不對,那麼就起慚愧心,就來跟他道歉,辦了酒席跟他吃,說:“我對不起,是我一時的貪念,我把這塊地還給你,你不要計較。”當然人家道歉他心中的怨就消失了,就改變了,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他一改變的時候就喝酒啊,喝酒就吐,就吐出一條蛇出來。諸位你可以告訴我,這條蛇是怎麼來的嗎?心力不可思議心生則種種法生,那麼爲什麼這條蛇中間的時候,還沒有完全長成就死掉呢?我們前面講,心生則種種法生,現在是怎麼樣?心滅則種種法滅

  所以你今天修習大乘佛法,通達大乘佛法,你對你心中的發願會非常慎重,你不敢隨便發願,他對你的生命會産生靈動的一種力量。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今天當我們發願求生淨土的時候,其實你極樂世界的蓮花已經開始在醞釀成熟了。雖然這個蓮花來接你的時候,是臨終的時候才來,但是你不能否認,你每一次佛堂的念佛、發願,點點滴滴已經在增長這個蓮花的力量,只是它在臨終的時候才出現而已。也就是說這個蓮花的長成是平常,但是到臨終的時候才出現,所以這個也叫因果同時。那麼這個叫作今發願則今生的意思,就是當下已經成就了,但是臨終才出現。

  好,我們回到講義。那麼這段經文等于是講到發願的功德。這個地方值得我們一提的,澫益大師在這一段的地方有作出說明說: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個地方等于是佛陀勸我們發願的第叁次。前面有兩次,這是第叁次。那麼這個地方等于是說明這個發願是很重要。你看,佛陀講話是不會超過叁次的,叁次的時候是佛陀講話的極限。我們一般修淨土的人很強調念佛,但是好像對發願很忽略,所以這個是錯誤的。這個發願的力量很大的。

  在臺灣有一個居士是臺大畢業的,他說,他爲什麼考上臺大?因爲他以前在考試的時候,他在讀高中的時候,他讀高一的時候開始,他早上起床的時候臉洗好,他第一件事發願,我一定要考上臺大,發了叁年的願。他早上發願考上臺大的時候,他整個生命的靈動就往這個方向走。所以諸位你以後早上起床,臉洗完了之後,不要馬上去吃飯,先發願,我一定要往生!不要忽略這個力量,不要忽略。你點點滴滴那個力量,就是在修正你的生命。我們過去很習慣會發願,再來…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