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P36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我那个时候并没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求生净土,那么这个时候成就一个不退转的善根。但是当我们在信心之外,又加上发愿,那又不同了,那这个佛号力量又更大了。他说:假设有一个人,他已经发愿,你来听《阿弥陀经》之前你就决定要求生净土了,你这次来听,只是加强那个愿望,你已经发愿了;或者你现在正式发愿,你听了以后现在正式发愿;或者当发愿,你考虑以后要发愿,即将要发愿。那么发愿什么呢?你觉得在三界流转,实在是太多的障碍、太多的退转的因缘,你决定要来生到净土去了,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你的不退转,不是在娑婆世界,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假设已发愿,已生;今发愿,今生;当发愿,当生。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也就是说,当我们已经建立了信心以后你不能得少为足的,进一步要发愿,因为你要发愿才能够生于国土。

  那么关于这个发愿的相貌,我们看《附表第十六》,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十六》结劝发愿往生。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跟答,他说: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就是说我现在发愿,但是我的寿命还在啊,我的业力还没有释放完,我一定要把今生的业力释放完了以后,我临终才去嘛,所以应该说现在发愿是当来受生嘛,怎么会说是现在发愿就现在受生呢?他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好,休息十分钟。

  

  第十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补充讲表》第16面,《附表第十六》发愿往生

  那么这一段是赞叹发愿的功德,就是说当我们心中在忆念佛号的时候,同时又有一个愿望,要求生净土,那么这样子就能够构成一个往生的力量。当然往生的力量前面从过去现在未来分判,就是你过去发愿过去往生,现在发愿现在往生,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提出说,你现在发愿应该是来生往生呢?怎么说是现在发愿现在可以往生呢?我现在还是个人啊,我怎么能够往生呢?提出这个问,你现在发愿现在怎么就能够往生呢?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回答:

  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那么这个地方要从两层来解释,第一个,就约着一期生命安立今发愿,所以我今生往生,所以这个今的范围很大,我现在持名,临终往生,那这样是合理了。现在持名,我今生临终的时候往生,约着一期生命安立今,这个今就很大。那么我们一般的果报都是叫作异熟,就是你造业跟得果报是要有一段时间的,你说你今生布施,但是你富贵是来生才出现的嘛,但是澫益大师的意思是下一段,约着当下。

  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音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

  那么前面的因果观是渐教唯识的法门,这个叫作异熟果。异者,差异,就是时间上是有差异的。你现在布施持戒,你可能还是很贫穷,是的,正常。因为你的业要保存在阿赖耶识,经过一段成熟的时间才表现出来,所以你今生还是很贫穷,但是你来生就会有变化。我们一般对因果的理解叫异熟果,造业跟得果报是有时间的差异。但是在圆顿的止观,特别是天台宗,他强调因果叫作因果同时,你造因的时候结果就出现,就出现了。我们看他怎么说,说这个今发愿是约着当下。也就是说一念相应,当我们内心当中对极乐世界的功德产生了真实的发愿,这个时候你产生一个受生的力量,受生的力量;乃至于你念念地发愿,你这个受生的力量慢慢地增长、慢慢地增长。所以我们简单讲,因果是不离当下这一念心,就好像秤子的两头,你一个下去,一个就高起来。当你发愿的时候,那么这个往生的力量就当下出现。

  这个因果同时的观念在很多的经典都提到。你看《法华经》经常有这种观念,《法华经》佛陀开权显实以后,使令阿罗汉回小向大,阿罗汉在观察空性的时候,他心中的愿望是要趋向偏空涅槃。阿罗汉对生命是失望的,我们看《阿含经》里面,他很少规划来生的果报,很少。他心中所想到的就是空、无相、无愿,他认为只要是生命就是痛苦,他认为生命没有快乐的生命,所以我们认为他是偏激的思想,太过悲观了。凡夫太乐观,凡夫认为只要生命都是快乐的。大乘佛法是说生命有快乐、有痛苦,所以大乘佛法叫转,这个是大乘佛法高明的地方,转识成智。小乘佛法是讲断,反正我什么都不要了,好的不要,坏的也不要。那么当佛陀用比较不二的法门来启导这些阿罗汉,说你们不要那么偏激了,当初我教你们离开三界,是因为你们有烦恼,那么这个生命本身是不决定的,你们应该再创造一个新的净土,再创造一个新的生命来摄受众生。那么这个时候很多阿罗汉回小向大,他的方向发愿改变。那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当舍利弗、目犍连尊者在佛前重新发愿的时候,佛陀做了一件事情:为他们授记,说舍利弗,你什么时候会成佛?你的佛号是什么?你的眷属会长得怎么样?你的国土会怎么样?讲得很清楚。诸位要知道,佛陀讲话是不增也不减,他看到什么,他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那我们会问,那么阿罗汉之前在观一切法空而对生命完全绝望的时候,佛陀为什么不为他授记呢?那表示那个力量没有出现。但是当阿罗汉在当下的时候,心中重新发愿的时候,佛陀就看到了,他的心中有一股力量的影像出现,虽然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生起了,是不是?你说你今天造了一个布施的业,我们也可以说你因果同时,你造业的时候,你那个安乐的果报也出现了,只是暂时保留在你的心中。

  澫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讲一个公案。他说在明末的时候,有一个农夫,这个农夫他的田地跟隔壁一个大富长者的田地是相接的,这个大富长者看这个农夫的田地很肥沃,就利用晚上的时候,把他的地界标偷移了,就占用他一大块的土地。这个农夫一起来,说:“哎,这个界标怎么跑到这个地方呢?”就跟大富长者理论。大富长者财大气粗,他就不承认,农夫一状就告到官府去了。官府受了这个大富长者的贿赂,就判这个农夫是败诉。当然这个农夫心中很恨,就发了邪愿,他说:“你今生这样子欺负我,我不甘心,我来生发愿要做一只蛇报仇。”那么他这个人一发愿以后,他的生命就变化,就开始生病,他本来身体很健康,农夫一天到晚运动嘛。那么他发愿以后身体就生病了,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请医生来看也看不好。要临终的时候,把他的儿子叫过来说:“我要死了,你帮我弄一个棺材,但是那棺材不要封死,要留一个小洞。”儿子说:“棺材都是密封,怎么要小洞呢?”说:“我来生要变一条蛇,你不弄一个小洞,我怎么出来?”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儿子说:“哦,父亲发这个愿,不太好啊。”他就告诉作棺材的,作棺材的就把这个话讲出来。后来大富长者就知道了。当然古时候比较善良,他想说其实是我不对,那么就起惭愧心,就来跟他道歉,办了酒席跟他吃,说:“我对不起,是我一时的贪念,我把这块地还给你,你不要计较。”当然人家道歉他心中的怨就消失了,就改变了,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他一改变的时候就喝酒啊,喝酒就吐,就吐出一条蛇出来。诸位你可以告诉我,这条蛇是怎么来的吗?心力不可思议心生则种种法生,那么为什么这条蛇中间的时候,还没有完全长成就死掉呢?我们前面讲,心生则种种法生,现在是怎么样?心灭则种种法灭

  所以你今天修习大乘佛法,通达大乘佛法,你对你心中的发愿会非常慎重,你不敢随便发愿,他对你的生命会产生灵动的一种力量。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当我们发愿求生净土的时候,其实你极乐世界的莲花已经开始在酝酿成熟了。虽然这个莲花来接你的时候,是临终的时候才来,但是你不能否认,你每一次佛堂的念佛、发愿,点点滴滴已经在增长这个莲花的力量,只是它在临终的时候才出现而已。也就是说这个莲花的长成是平常,但是到临终的时候才出现,所以这个也叫因果同时。那么这个叫作今发愿则今生的意思,就是当下已经成就了,但是临终才出现。

  好,我们回到讲义。那么这段经文等于是讲到发愿的功德。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澫益大师在这一段的地方有作出说明说: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劝我们发愿的第三次。前面有两次,这是第三次。那么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个发愿是很重要。你看,佛陀讲话是不会超过三次的,三次的时候是佛陀讲话的极限。我们一般修净土的人很强调念佛,但是好像对发愿很忽略,所以这个是错误的。这个发愿的力量很大的。

  在台湾有一个居士是台大毕业的,他说,他为什么考上台大?因为他以前在考试的时候,他在读高中的时候,他读高一的时候开始,他早上起床的时候脸洗好,他第一件事发愿,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发了三年的愿。他早上发愿考上台大的时候,他整个生命的灵动就往这个方向走。所以诸位你以后早上起床,脸洗完了之后,不要马上去吃饭,先发愿,我一定要往生!不要忽略这个力量,不要忽略。你点点滴滴那个力量,就是在修正你的生命。我们过去很习惯会发愿,再来…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