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它是不能改变的,真实不变谓之经,所以用金口,这个黄金是不容易改变的,这个是经典所诠释的道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不随时空而改变叫经。具足来说在《阿毗达摩杂集论》,说经有五种意思,这五种意思,天台宗智者大师把它判作教、行、理。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教经,一部经一定有它的语言文字,所谓的教。那么这语言文字有两个特色:一个是结鬘,第二个是显示。
这个经典是佛陀宣说的,但是佛陀在宣说经典的时候是到处游化的,佛陀在这个地方讲一段,在另一个地方讲一段。等到佛陀灭度以后弟子把它结集起来,就好像花鬘本来是散落地上,我们用线把它结合起来,变成一个花圈。所以这个结鬘的意思就是说,经典的文字是弟子们在佛灭度以后加以结集而成的,就叫结鬘。
第二个显示,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呢?显示真理。道本不可说,道理只能够意会,不能言谈。但是佛陀要把他心中的道,传到我们心中,变成我们心中也要有的道,必须要开方便门,就是透过语言文字。你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这句话里面有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里面也是有道。当然这个道是文字的道,但是你那个明了的心不断地去思维这句话的时候,你就能够把文字的道转成你心中的道,所以某甲心中的道要传给某乙的时候,他的中间的过程就是靠文字。所以这个文字,这个教法,有显示真理的作用,从文字的道,跑到你的心中,转成你心中的道。所以这个结鬘跟显示是约着教法来说。
第三个绳墨是讲行,行动的行,修行的行。从修行的角度,这个经扮演什么特色呢?它是绳墨。我们过去造房子,需要先打一条线,我们知道我们房子必须盖在哪里。这个绳墨是一个标准,就是我们的行为,以佛陀所说的经典来当作什么事该作,什么事不该作的一个标准。所以经典有绳墨的意思,因为它能够匡正我们的过失。
第四个是出生,第五个是涌泉,这个地方是讲理经,教、行、理,这个是讲结果、功德。我们透过文字的思维,透过这个绳墨的修行,我们内心能够出生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所以我们透过修行以后会产生安乐跟解脱两种的功德,这是出生。
第五个是涌泉,这个涌泉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经典对我们的功德是不断地像这个泉白天涌出,晚上也涌出。所以我们对经典的学习跟看报纸是不一样的,报纸看一次就丢掉了。经典的学习要不断地听闻、不断地思维,因为你每一次的听闻思维,内心当中就像涌泉,会产生很多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你每一次的听闻都产生一种功德,所以经典的特色是无量义,它的意思是无穷的,你每一次的学习,感受、体会都会增上,这叫涌泉。
我们作一个总结:《佛说阿弥陀经》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佛陀,他以欢喜心来介绍极乐世界的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什么叫作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什么叫作极乐世界的因地功德,就是赞叹净土的因果。这是经题的介绍。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二、经文大意。
我们前面一科介绍的是经题,这一科就讲到本经的修学纲要。我们每一个修行人的心中是有两种力量的,一种是虚妄的力量,就是我们心中很多的欲望,妄想的力量;第二个是我们听闻佛法,如法地修学以后所创造的另外一种力量,这个是一种正念的力量。所有的修行人你都要想办法使令你正念的力量强过你妄想的力量,你的修行才算成功的。不管你今天做了多少的事业,多少的善法,当你的正念没办法克服妄想的时候,你的修行就是失败的。所以整个修行就是要以正念来调伏妄想。
从本经的角度,到底我们要怎么栽培净土的正念?我相信这个正念在每一个宗派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就从本经的角度,从净土宗的角度,到底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正念?这个就是我们要说的经文大意,这个当中有两科,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示。我们先看总标的地方:
信愿持名,一经大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简单扼要地把本经修学的正念作一个说明。我们先看第一段,本经的修学是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信愿,第二个是持名,这是整部经的修学大纲。净土法门,诸位要知道,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所有本尊相应的法门的特色,就是说你的修学成功不是你有多大的功德,而你能够跟你本尊的功德感应道交,你能够使令你的心进入到本尊的功德,得到本尊的救拔。所以说,在这个时候,你对本尊的功德产生信心,产生一种愿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信愿;第二个是你不断地忆念他的圣号,持名。所以在净土宗,我们整个修行的特点就是,你要想办法让你的心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这样当然就是信愿跟持名。
信愿跟持名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看第二段: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蕅益大师进一步说,这个信愿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持名是一种禅定的修学。我们先讲信愿,你今天要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要很正确地去观照极乐世界的功德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如果你念阿弥陀佛只是想要今生消灾延寿,你心中没有一个愿望,没有一个远景,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其实这个是不能构成感应道交的,因为你因缘不具足。所以念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的本身它的前面要有一个观照力,这个佛号本身要有一个观照力,这就是信愿。那么第二个就是你的专注力,你如何来调伏你眼前的妄想?一个是对未来目标的设定,一个是对当下妄想的调伏。所以对未来目标的设定叫信愿,对眼前妄想的调伏叫持名,这两个是互相配合的。
那么总而言之,你修净土要成功,你就做两件事,你的目标设定了没有?你来生的目标是不是规划好了?第二个,你眼前的妄想是不是调伏了?那么蕅益大师就把这两个关系讲得更透彻了,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那么如果说要判断你今生是不是要往生?他判断的标准就是你心中的愿望,往生的愿望是不是坚定?至于你往生以后,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就看你念佛的功力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说信愿是决定往生与否,持名决定品位的高下。
我在台湾曾经遇到一个一贯道的信徒。这一贯道的信徒,他跟我讲他平常很喜欢念佛,我说:你怎么喜欢念佛呢?他说:师父啊,我是一个生意人,整天忙着应付很多客户。晚上我静下来,我觉得我念阿弥陀佛,很快能够把我的心安定下来。以念佛来安定内心,持名,这个人已经在执持弥陀的圣号。我进一步问他说:你相信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他能够救拔你到净土去,你相信吗?你是不是做好来生往生净土的准备?他跟我讲,他完全不相信,他也不想求生净土。所以他这个佛号,对他的力量,顶多是今生的趋吉避凶,如此而已,不能产生一种往生的力量,不可以。所以每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内心,他产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人的心中操作,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只是产生一种今生的安乐,给你今生的安乐,给你吃个小糖果、小蛋糕,如此而已。
这个佛号,在一个有智慧人的心中操作,它不但让你今生趋吉避凶,它临终的时候能够救拔你到净土去,乃至于成佛。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心理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因为,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中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信愿跟持名,我们从往生的角度来说,净土法门是偏重信愿,你看这个净土宗的执持名号,这个专注力的最低标准,临终十念就够了,十念的相续;但是净土宗对于你对阿弥陀佛那个归依的心,那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你很明确地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要很明确的。念兹在兹,不得暂忘,任何的时候不能忘掉你来生要去哪里。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体力有限,你要掌握跟弥陀感应的重点在哪里?因为这个佛号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这个佛号也可能变成人天福报,也可能变成往生净土,重点在于你对弥陀的归依。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当然到了经文会详细地说明。
那么慧行是前导,行行是正修,如目足双运。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产生一个强烈的观照力,这个观照力叫作信愿,是整个佛号的前导。前导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样,前面要往左转,往右转,我的目标在哪里很明确,我为什么要念这一句佛号,他有很强烈的目标来引导我们。那么这个念佛,行行,执持名号这种专注力是一种正修,一个眼睛,一个脚,这两个相互的合作使令我们达到最后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其实我们两种力量都需要,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专注力。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作参考。在《净土圣贤录》讲到在明朝有一个叫黄言福,黄居士,这个人是一个读书人。当然,久读圣贤之书,他也就考上了功名,在地方上做一个小官。但是因为工作的忙碌,就得到了肺病。肺病后来越来越严重,就把工作辞掉,在家养病。后来有一天,他的小舅子,就是他太太的弟弟来看他。看到这个黄居士,就说姐夫啊!我看你的病是病得不轻啊!他说是啊!我这个…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