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它是不能改變的,真實不變謂之經,所以用金口,這個黃金是不容易改變的,這個是經典所诠釋的道理,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不隨時空而改變叫經。具足來說在《阿毗達摩雜集論》,說經有五種意思,這五種意思,天臺宗智者大師把它判作教、行、理。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教經,一部經一定有它的語言文字,所謂的教。那麼這語言文字有兩個特色:一個是結鬘,第二個是顯示。

  這個經典是佛陀宣說的,但是佛陀在宣說經典的時候是到處遊化的,佛陀在這個地方講一段,在另一個地方講一段。等到佛陀滅度以後弟子把它結集起來,就好像花鬘本來是散落地上,我們用線把它結合起來,變成一個花圈。所以這個結鬘的意思就是說,經典的文字是弟子們在佛滅度以後加以結集而成的,就叫結鬘

  第二個顯示,這些文字有什麼好處呢?顯示真理。道本不可說,道理只能夠意會,不能言談。但是佛陀要把他心中的道,傳到我們心中,變成我們心中也要有的道,必須要開方便門,就是透過語言文字。你說是因緣所生法,我說既是空,這句話裏面有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裏面也是有道。當然這個道是文字的道,但是你那個明了的心不斷地去思維這句話的時候,你就能夠把文字的道轉成你心中的道,所以某甲心中的道要傳給某乙的時候,他的中間的過程就是靠文字。所以這個文字,這個教法,有顯示真理的作用,從文字的道,跑到你的心中,轉成你心中的道。所以這個結鬘跟顯示是約著教法來說。

  第叁個繩墨是講,行動的行,修行的行。從修行的角度,這個經扮演什麼特色呢?它是繩墨。我們過去造房子,需要先打一條線,我們知道我們房子必須蓋在哪裏。這個繩墨是一個標准,就是我們的行爲,以佛陀所說的經典來當作什麼事該作,什麼事不該作的一個標准。所以經典有繩墨的意思,因爲它能夠匡正我們的過失。

  第四個是出生,第五個是湧泉,這個地方是講理經,教、行、理,這個是講結果、功德。我們透過文字的思維,透過這個繩墨的修行,我們內心能夠出生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所以我們透過修行以後會産生安樂跟解脫兩種的功德,這是出生。

  第五個是湧泉,這個湧泉的意思就是說這個經典對我們的功德是不斷地像這個泉白天湧出,晚上也湧出。所以我們對經典的學習跟看報紙是不一樣的,報紙看一次就丟掉了。經典的學習要不斷地聽聞、不斷地思維,因爲你每一次的聽聞思維,內心當中就像湧泉,會産生很多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你每一次的聽聞都産生一種功德,所以經典的特色是無量義,它的意思是無窮的,你每一次的學習,感受、體會都會增上,這叫湧泉。

  我們作一個總結:《佛說阿彌陀經》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徹底覺悟的佛陀,他以歡喜心來介紹極樂世界的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什麼叫作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什麼叫作極樂世界的因地功德,就是贊歎淨土的因果。這是經題的介紹。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面:二、經文大意

  我們前面一科介紹的是經題,這一科就講到本經的修學綱要。我們每一個修行人的心中是有兩種力量的,一種是虛妄的力量,就是我們心中很多的欲望,妄想的力量;第二個是我們聽聞佛法,如法地修學以後所創造的另外一種力量,這個是一種正念的力量。所有的修行人你都要想辦法使令你正念的力量強過你妄想的力量,你的修行才算成功的。不管你今天做了多少的事業,多少的善法,當你的正念沒辦法克服妄想的時候,你的修行就是失敗的。所以整個修行就是要以正念來調伏妄想。

  從本經的角度,到底我們要怎麼栽培淨土的正念?我相信這個正念在每一個宗派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就從本經的角度,從淨土宗的角度,到底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正念?這個就是我們要說的經文大意,這個當中有兩科,第科是總標,第科是別示。我們先看總標的地方:

  信願持名,一經大旨。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這段是蕅益大師簡單扼要地把本經修學的正念作一個說明。我們先看第一段,本經的修學是兩個重點,第一個是信願,第二個是持名,這是整部經的修學大綱。淨土法門,諸位要知道,它是一個他力加被的法門,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所有本尊相應的法門的特色,就是說你的修學成功不是你有多大的功德,而你能夠跟你本尊的功德感應道交,你能夠使令你的心進入到本尊的功德,得到本尊的救拔。所以說,在這個時候,你對本尊的功德産生信心,産生一種願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信願;第二個是你不斷地憶念他的聖號,持名。所以在淨土宗,我們整個修行的特點就是,你要想辦法讓你的心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這樣當然就是信願跟持名。

  信願跟持名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看第二段: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蕅益大師進一步說,這個信願是一種智慧的觀照,持名是一種禅定的修學。我們先講信願,你今天要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你要很正確地去觀照極樂世界的功德而産生一種強烈的願望,如果你念阿彌陀佛只是想要今生消災延壽,你心中沒有一個願望,沒有一個遠景,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其實這個是不能構成感應道交的,因爲你因緣不具足。所以念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的本身它的前面要有一個觀照力,這個佛號本身要有一個觀照力,這就是信願。那麼第二個就是你的專注力,你如何來調伏你眼前的妄想?一個是對未來目標的設定,一個是對當下妄想的調伏。所以對未來目標的設定叫信願,對眼前妄想的調伏叫持名,這兩個是互相配合的。

  那麼總而言之,你修淨土要成功,你就做兩件事,你的目標設定了沒有?你來生的目標是不是規劃好了?第二個,你眼前的妄想是不是調伏了?那麼蕅益大師就把這兩個關系講得更透徹了,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那麼如果說要判斷你今生是不是要往生?他判斷的標准就是你心中的願望,往生的願望是不是堅定?至于你往生以後,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就看你念佛的功力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說信願是決定往生與否,持名決定品位的高下。

  我在臺灣曾經遇到一個一貫道的信徒。這一貫道的信徒,他跟我講他平常很喜歡念佛,我說:你怎麼喜歡念佛呢?他說:師父啊,我是一個生意人,整天忙著應付很多客戶。晚上我靜下來,我覺得我念阿彌陀佛,很快能夠把我的心安定下來。以念佛來安定內心,持名,這個人已經在執持彌陀的聖號。我進一步問他說:你相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他能夠救拔你到淨土去,你相信嗎?你是不是做好來生往生淨土的准備?他跟我講,他完全不相信,他也不想求生淨土。所以他這個佛號,對他的力量,頂多是今生的趨吉避凶,如此而已,不能産生一種往生的力量,不可以。所以每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內心,他産生的力量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句佛號,在不同人的心中操作,産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只是産生一種今生的安樂,給你今生的安樂,給你吃個小糖果、小蛋糕,如此而已。

  這個佛號,在一個有智慧人的心中操作,它不但讓你今生趨吉避凶,它臨終的時候能夠救拔你到淨土去,乃至于成佛。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心理的准備是很重要的,因爲,同樣一句佛號在不同的心中産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信願跟持名,我們從往生的角度來說,淨土法門是偏重信願,你看這個淨土宗的執持名號,這個專注力的最低標准,臨終十念就夠了,十念的相續;但是淨土宗對于你對阿彌陀佛那個歸依的心,那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不能有任何的差錯,你很明確地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裏,要很明確的。念茲在茲,不得暫忘,任何的時候不能忘掉你來生要去哪裏。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的精神體力有限,你要掌握跟彌陀感應的重點在哪裏?因爲這個佛號本身是沒有方向性的,這個佛號也可能變成人天福報,也可能變成往生淨土,重點在于你對彌陀的歸依。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當然到了經文會詳細地說明。

  那麼慧行是前導,行行是正修,如目足雙運。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産生一個強烈的觀照力,這個觀照力叫作信願,是整個佛號的前導。前導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一樣,前面要往左轉,往右轉,我的目標在哪裏很明確,我爲什麼要念這一句佛號,他有很強烈的目標來引導我們。那麼這個念佛,行行,執持名號這種專注力是一種正修,一個眼睛,一個腳,這兩個相互的合作使令我們達到最後的結果。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其實我們兩種力量都需要,一個是觀照力,一個是專注力。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作參考。在《淨土聖賢錄》講到在明朝有一個叫黃言福,黃居士,這個人是一個讀書人。當然,久讀聖賢之書,他也就考上了功名,在地方上做一個小官。但是因爲工作的忙碌,就得到了肺病。肺病後來越來越嚴重,就把工作辭掉,在家養病。後來有一天,他的小舅子,就是他太太的弟弟來看他。看到這個黃居士,就說姐夫啊!我看你的病是病得不輕啊!他說是啊!我這個…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