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也没告诉你布施、持戒什么的,什么都没提。它只告诉你做一件事情——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简单扼要。这个意思就是说,本经的特点在整个行动,你的归依境现出来以后,你整个行动其实就是念佛。
那么当然越简单的时候,你的心对这个佛号的信仰,他的归依就很重要。你说你要我对你通身靠倒,那你必须对这个佛号有所了解。所以,既然本经这么强调一心归命这句佛号,就有需要来解释这句佛号的真义,使令我们相信这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才能够老老实实地一心执持,没有任何疑惑。这段的开示是说明为什么在本经要解释佛号的理由,因为你这个地方强调念佛。当然我遇到了事情,我的心就进入佛号,有黑暗的时候害怕,我的心呢不能安住空性,空性我进不去;那没关系,我进去佛号。我临终的时候怎么办?内忧外患,我的心进入佛号。那么我们为什么我们每一次都能够,当我们进入佛号的时候,我们就相信这个是非常安稳的?因为我们对佛号有所了解。所以这个地方解释佛号是有需要的。
我们再看第二段: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其实阿弥陀佛这句的意思是无量功德的意思,那么释迦牟尼佛简单扼要以光明寿命来总持一切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那么我们今天把这个佛号,找到它的根源。其实无量光的意思是一种空间的无量,无量寿是一个时间的无量,那么在宇宙当中,满足时空无量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法界,一念的一心真如。那么阿弥陀佛他就是成佛以后,根据他的一心真如,创造了弥陀身土,使令当作我们的归依境。当我们设定目标的时候,这个目标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当我们要趋近目标,这个船、这个方便,也是由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所变现的无量光、无量寿。目标是弥陀变现的,你的过程名号也是弥陀变现的,这样才合理。所以说,弥陀的名号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的清净心。所以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正是念念地趋近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所以古人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其实我们是跟弥陀的功德念念地感应道交。因为阿弥陀佛他创造了一个目标当我们的归依境,他也创造了一个船,使令我们坐这个船慢慢地趋向归依境。
如果我们没有名号,你只有现出归依境,你不可能往生的。所以印光大师说,有些人他相信净土,他也想要到净土去,他不念佛。印光大师说,你靠布施、持戒,你不念佛,你不能往生。因为你布施、持戒的时候你的时间是有限量的,你不可能经常布施嘛。那么你在造善业的时候是间断地造善业,是一个有所得的心造善业,你怎么能够召感无量的寿命呢?你布施的时候才短暂的时间,你怎么召感一个长远的寿命?这个因果不符的。所以,你为什么有无量寿命?是因为有佛号的加被,因为他无量寿。所以说,你今天设立一个归依境以后,你今天要趋向归依境,你只能够坐一部车子,那就是念这句佛号,因为你别无选择。而这两个都是阿弥陀佛创造出来的。所以因果,若因若果都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这个地方等于是征释名号的意思。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面,丁二、别释主伴。
我们这一段是讲到正报的庄严,前面讲到国土的庄严,这以下讲到这个国土当中,到底是谁在那个地方住。一个国土当然依报的环境很重要,但是人也是很重要。哪些人在那边住,也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决择的目标。这以下就介绍到底那些住在那个地方的、旧有的人民是谁,在那个地方安住,那么这个地方讲到佛跟菩萨在净土安住。这个地方先讲到主的庄严,再讲伴的庄严。这个主是佛,这个伴是菩萨。我们看经文,看主的地方: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个净土,是谁在那个地方安住。佛陀说是阿弥陀佛在净土已经安住了有十劫的时间。那么这段经文到底是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古德说,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彼佛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阿弥陀佛他这一期生命的笼总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那么他现在才花掉了十劫的时间,那表示说他是存在一个现在世的佛,他现在是住世的。这个国土不是一个过去的国土,是一个现在的国土,它是一个存在的国土。所以这个地方也正式地强调前面的今现在说法的意思。这个地方说出有佛的住世,而且他的寿命还很多很多,还没有用完。
第二个,伴。我们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当然佛陀旁边是要有眷属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观想,其实阿弥陀佛的旁边有很多很多的声闻弟子,大阿罗汉的弟子,而且还有很多诸大菩萨,这些的数目都是无量无边的,都不是算数所能够算出来的,那么这些菩萨、罗汉围绕在阿弥陀佛的身边。诸位我们去请极乐世界庄严图你就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刚开始观想的时候是依报,宫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雨天曼陀罗花、黄金为地,到最后你看到这个佛住在中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旁边很多的出家众,声闻弟子,也有在家的菩萨,在那个地方经行,或者听法,或者跟鸟类在那边活动等等。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想象一个心中的归依境出来,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到这个地方佛陀做出了第四个总结,这个是针对正报的总结。我们看结示的地方: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最后一次的总结。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九》:结示极乐国土功德庄严之因缘,重重结示。在本经当中,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四番的结示,其中依报有三番,正报有一番。那么这个地方佛陀重复了四次,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令深信一切庄严,他要你相信一件事,就是说极乐世界这样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我们心中现出一个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归依境的时候,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归依境呢?第一个,这个归依境是怎么来的?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跟他的六波罗蜜的修行所成的,也就是说,是阿弥陀佛一心真如的种智,简单地说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那么一谈到佛陀自受用的部分,那当然是一个平等的法界,我们不能接触的,那是佛自己受用,这一部分是佛自己受用。那么我们众生,比如说我们今天读《阿弥陀经》,七宝池、八功德水。你说八功德水好了,有八种功德,它很润泽,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难道我们所受用的八功德水每一个人都一样吗?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就是说,这个归依境当佛陀创造出来的时候,佛陀自受用这一部分是平等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因地的时候有差异,所以结果有差异。我们看这段:
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当这个归依境要转成我们来生要去真实受用的时候,那就牵涉到我们每一个人在因地的时候,你这个净业的大小,你的信愿、持名。你一天念一千声,他念五百声,你们俩到那个地方去,到八功德水,我跟你保证,感受不一样。这个业力平等嘛,这个因果是合乎公平嘛。所以,这个归依境就牵涉到有业力的问题,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你阿赖耶识当中,你所积集的善业,你说你只是念佛,他还拜佛,也不一样,是不是?他不但拜佛,他还持戒,他还布施,这个时候整个归依境的灵动会有差异。我们这样理解这个归依境好了,总相是八功德水,这个不能变的,总相;但是这个总相有别相,有别相的,不是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的受用是完全一样的。阿弥陀佛创造的时候是一样,但是我们去跟他感应的时候,我们自已的力量是不一样,所以我们得到我们自己这一部分的极乐世界的国土,所以我们看总结: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成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那么,佛的心当然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的心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的心在趋向佛的功德的时候,就象是影子跟本质一样。本质是一个,但是它印在不同的水,一个月亮的本质,现在不同的水,它的影像是不一样的。就好像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灯光,这个灯光有大灯光、小灯光,在同样一个房子当中。各遍,这个灯光是各个不同,有大的光明,小的光明。似一,它又互含互摄,你说这个光明到底是这个灯光照的还是那个灯光照的?你分不出来,但是你互含互摄,又的确每一个光明各有自体。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大家都在受用弥陀的功德,但是因为我们因地的时候净业不同,每一个人受用还真是不一样。诸位懂吗?所以说,同样的经文,其实你去的时候以真实情况为准,是这个意思。它所标示的是一个总相,所以讲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段经文就是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的差别相作说明。因为很多人误解说,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我的力量,那我们去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那…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